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面舰艇红外隐身效能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翾杨立 《激光与红外》2006,36(5):335-337,347
运用红外辐射理论的知识,分析计算出舰艇在采用各种隐身手段情况下红外探测系统 的最大作用距离,以及在不同最大温差ΔT下探测系统对目标的发现、识别与认清概率,通过结果的分析与比较可定量地评价出舰艇的各红外隐身技术的效能。其分析结果可为今后进一步对海面舰艇的隐身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水面舰艇编队对敌舰艇反导防御观察组织[刊,中]/孔令富//指挥控制与仿真.-2006,28(5).-56-59(L)针对反导防御对海观察组织的特点和水面舰艇编队在反导防御观察系统中的作战任务.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法,得到了对敌水面舰艇编队反导防御观察区域与观察系统工作时间的计算模型。结合该模型与舰艇编队战术使用理论,探讨了海上对敌编队反导防御观察的组织方法,为水面舰艇的综合反导防御作战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参4基于云理论的预警探测系统作战效能评价[刊,中]/李春荣//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06,21(5).-36-39(G)科学评价预警探测系统作战效能是指导其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建立预警探测系统作战效能模型,确定了评价指标,尝试采用云重心评价方法对预警探测系统的作战效能进行评价。参3  相似文献   

3.
0619922新型尿液分析仪中光学系统的设计[刊,中]/张洪哲//激光与红外.-2006,36(5).-403-405(G) 0619923漫射海面的方向发射率研究[刊,中]/邢强//激光与红外.-2006,36(4)-278-281(G)文章在考虑海面遮挡效应的情况下,利用Cox- Munk海面模型计算了海面的方向发射率。同时比较分析了海面灰体假设的可行性以及已被广泛应用的经验公式的准确度。参5 0619924用于红外探测的掺硼非晶硅薄膜电阻的热电特性研究[刊,中]/韩琳//半导体光电.-2006,27(2).-177- 180(G)  相似文献   

4.
水面舰艇红外隐身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概述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水面舰艇红外隐身的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了水面舰艇红外隐身技术所采取的措施,对红外隐身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5.
宫伏安  刘静梅 《红外》2010,31(2):35-38
阐述了舰艇红外隐身效果评估的意义。通过分析影响红外导引头对舰艇进行探测的因素,确定了舰艇红外隐身效果的评估要素和评估准则。根据数学仿真试验和外场试验的特点,提出了舰艇红外隐身效果的数学仿真试验评估方法和外场试验评估方法。以发现概率进行评估便于隐身效果分析。采用数学仿真和外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可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6.
水面舰艇的红外辐射及红外隐身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进昌  朱天明 《红外》2006,27(2):28-32
概述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水面舰艇对红外隐身的要求,研究了水面舰艇红外隐身技术所采取的措施,介绍了红外隐身技术在水面舰艇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水面舰艇的红外辐射及红外隐身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水面舰艇对红外隐身的要求,研究了水面舰艇红外隐身技术所采取的措施,介绍了红外隐身技术在水面舰艇上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红外系统对海面低空飞行导弹最大探测距离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以涡喷发动机为动力的导弹全向中波红外辐射和海面水平传输计算模型,针对导弹中波红外辐射及其在大气中的传输衰减和红外探测器对导弹红外辐射的响应在不同波长时皆为非均匀的特性,提出了将导弹在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分成若干小区间计算,与对应小区间大气的海面水平传输衰减和红外探测器光谱响应曲线相对值综合后,计算红外探测系统对导弹最大探测距离的方法。最后,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0612342 米波极化雷达的反隐身研究[刊,中]/李金梁//雷达科学与技术.-2005,3(6).-321-326(D) 首先简要分析了雷达目标隐身与反隐身的原理和主要的技术途径,重点分析了米波谐振雷达实现反隐身的机理,然后以典型的万能级(WN)米波雷达为例  相似文献   

10.
机载红外探测系统的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江勇  王诚 《激光与红外》2013,43(7):794-798
简要分析了机载红外探测系统目前所面临的威胁,由此提出了主动式和偏振式机载红外探测系统这两种发展新思路,并针对这两种新体制进行了理论和工作方式的分析介绍,证明了新体制的机载红外探测系统相比于传统机载红外探测系统在隐身目标探测识别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吴仪  杨文芳 《红外》2022,43(12):7-14
红外探测系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对红外隐身材料的广泛研究。红外隐身材料主要是对目标的红外辐射能进行调控,主要措施是控制目标表面红外发射率和目标表面温度,使目标与背景环境的辐射能相融合,进而达到隐身的目的。概述了红外隐身的基本原理,综述了低发射率涂层材料、控温涂层材料和智能隐身材料等红外隐身材料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红外隐身材料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红外隐身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方法和Stefan-Boltzmann定律两个方面分析红外隐身材料的隐身原理,得出红外隐身的主要措施有降低目标表面红外发射率和控制目标表面温度。综述了低发射率涂层材料、控温涂层材料、智能隐身材料和生物仿生隐身材料等四种红外隐身材料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红外隐身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红外隐身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隐身效率的红外隐身性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定量描述红外隐身材料性能,进而评价装备的红外隐身效果,从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出发,结合热成像系统的视距估算理论及静态性能理论,提出了目标"隐身效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红外隐身性能评估模型.对某装备在不同观测等级下和不同探测概率下的隐身效率进行了分析计算,从理论上模拟了红外探测系统对隐身装备的探测情况,实现了对装备隐身性能的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内调制红外探测器组件.它可将恒定入射的红外辐射信号转变为交变的电信号输出,而没有通常红外探测系统的调制盘等机械装置,可以简化探测系统,提高可靠性,有利于后级进行交流放大.初步测试表明,在约5μW红外辐射功率下,用MCT做探测单元的内调制红外探测器组件可输出峰值电压约65mV的交流电信号,其比探测率略高于为5×109cm·W(-1)s(-1/2)。  相似文献   

15.
红外/激光/可见光复合隐身涂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红外/激光/可见光复合隐身涂料的研制。制备以半导体的无机复合材料为颜料和合适的粘结剂,得到红外隐身和激光隐身兼容的涂料。涂产在8 ̄14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为0.6 ̄0.94,选用不同发射率的涂料,根据需要进行迷彩图案设计,达到很好的红外变形迷彩效果。涂料对1.06μm波长的激光反射率小于0.4%,使激光测距的最大测程较一般军用涂料缩短近80%。涂料的颜色分不同亮度的绿色和土黄等系列,根据  相似文献   

16.
0621535基于ARM的电能质量监测控制器的研制[刊,中]/李分秋//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2).- 199-203(G) 0621536一种面向通信领域的高效嵌入式操作系统进程队列模型[刊,中]/何先波//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27 (2).-263-267(D) 0621537双谱段成像探测系统的多线程设计与实现[刊,中]/闫丰//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44(3).-425- 428(G)提出一种应用DSP/BIOSTM进行多任务调度的嵌入式控制系统,该系统解决了双谱段电晕探测系统中  相似文献   

17.
0619913基于小波变换的海洋热红外遥感图像平滑方法研究[刊,中]/亓洪兴//激光与红外.-2006,36(5).-406- 408(G) 0619914基于VxWorkS的SB/MHT红外跟踪算法改进与实现[刊,中]/彭鼎祥//激光与红外.-2006,36(4).-324- 326(G) 0619915灰度冗余均衡与受限空域锐化的图像增强技术[刊,中]/顾国华//激光与红外.-2006,36(4).-318—320 (G)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波辐射无源探测系统的目标探测方程,该文探讨了云、雾和雨等复杂天气以及海风对天基被动干涉微波辐射无源探测系统的影响,定量化仿真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系统探测能力的影响,实验验证了被动干涉微波辐射无源探测系统对云层的穿透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云、雾和雨等复杂天气对被动干涉微波辐射无源探测系统对海面目标的探测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低频段云雾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而降雨会对系统的目标探测能力影响较大;海风对海面金属目标的探测是有利的,而海风对隐身目标探测是不利的,会降低系统的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 发展概况 航天隐身技术是在一定遥感环境中降低飞机、导弹的物理辐射特征,使其不易被敌方雷达、红外探测设备或其它探测设备识别和发现的技术。该项技术与电磁理论、红外、光学、空气动力学和材料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航天隐身技术通常分为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隐身和可见光隐身等。目前,世界各国防空系统中采用的主要探测系统是雷达和红外探测器。因此,隐身技术发展的重点是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也主要是针对这两种  相似文献   

20.
光学元件     
0619929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网的智能内窥镜形状感知系统= Novel shape detection systems based on FBG sensor net for intelligent endoscope[刊,英]/张伦伟//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2006,10(2).-154-155(E) 0619930光栅色散渐减和损耗对布拉格孤子传输的影响[刊,中]/王春雨//激光与红外.-2006,36(5).-383-385 (G) 0619931微结构光纤光栅谐振峰的分析[刊,中]/刘建国//激光与红外.-2006,36(5).-369-373(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