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静态密闭氡室中,结合气溶胶的沉降和凝并理论以及气溶胶浓度的变化实测结果,实验测定了不同粒径处气溶胶粒子的沉降系数和凝并系数。研究表明,随着气溶胶粒子的粒径从58.7 nm增加至436.4 nm,沉降系数从2.11×10-5s-1减小至1.55×10-5s-1(285.2 nm),再逐渐增加至1.72×10-5s-1;凝并系数从2.12×10-9cm3·s-1减小至3.82×10-10cm3·s-1。沉降系数、凝并系数变化规律同以往研究规律类似,测量值与其它实测值范围较为接近。综合考虑氡室中气溶胶的沉降和凝并规律,在氡室模拟正常环境(气溶胶浓度10 000 cm-3)情况下,"最稳定"粒径出现在252.6 nm,其浓度减小5%的时间约为40 min,该值对于氡室中气溶胶浓度的稳定控制及氡子体浓度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测试往氡室中充入气溶胶对氡室氡浓度的影响,及测试在不同氡浓度及气溶胶浓度的条件下气溶胶对氡子体的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气溶胶对氡室氡浓度的稳定性没有影响,不同气溶胶浓度则会改变氡子体的结合状态,从而影响氡子体的扩散系数,所以会影响总量测量仪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一个2.84m3的氡室研制了一套氡浓度控制系统。采用控制氡室与外界换气量的方法调节氡室中氡浓度。换气量采用短周期开关控制的方法-脉冲宽度控制法(PWM),换气周期为10min。采用了氡快速补充和快速排放装置。氡室中使用一个扩散式固体氡源。系统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氡浓度建立时间小于4h,控制平稳,长时间稳定性优于2%。  相似文献   

4.
环境中氡浓度水平对气溶胶监测仪的判断限会有所影响,本文以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氡及子体发生系统为基础,通过改造并分别搭载国内外六台气溶胶监测仪对其进行了探究。根据实验数据给出了按照气溶胶监测仪的监测模式选用氡浓度与其判断限的相关关系建议:单次测量模式和固定式累积测量模式的气溶胶监测仪判断限与氡浓度存在线性关系,移动式累积测量模式的气溶胶监测仪判断限与氡浓度平方根为幂函数拟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标准氡室氡浓度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氡室为氡测量仪器的校准提供氡浓度的参考标准,氡室氡浓度可由氡源的氡产生率、补氡时间、氡的自然衰变规律以及吸附/泄漏率等因素进行理论计算,也可用标准氡浓度测量仪测定,同时需要对氡室氡浓度的不确定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本文分析了这两种氡浓度定值方法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分别介绍和探讨了氡浓度值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结果表明:由标准测量仪器测定氡浓度并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其方法优于基于氡源参数进行计算所得氡浓度值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RIUM氡室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氡室进行了简要描述,给出有关的性能指标,对氡室建成后十年来在氡及氡子体测量仪的检定、刻度与测试服务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同时展望了氡室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采用AVR单片机作为主控器的氡室浓度智能控制系统,阐述了ATmega128单片机与温湿度传感器、氡室制冷系统和除湿系统等部件接口,实现氡室内浓度稳定的软、硬件技术要点.此外,控制系统既可以独立完成对氡室浓度的监控,也可以通过RS-232C接口与PC机通信,组成基于PC机的氡室浓度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8.
报道DSZ-3型标准氡室的研制及性能测试工作。DSZ-3型标准氡室实现了在3个氡浓度区间的独立运行、氡浓度自动控制、氡室内温、湿度自动控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主要技术参数达到了设计要求,氡室氡浓度空间均匀性、长时间稳定性、密封性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系统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9.
氡在氡室中是一种动态稳定状态,为了更准确的监测氡室中氡浓度的变化,文章主要对氡室首次补氡期间氡及子体的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行理论推导和平衡系数对FD125监测曲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修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氡室氡浓度监测曲线修正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各种氡和氡子体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校准方法及稳定性不同,测量结果间差异明显,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和校准装置,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氡室是可提供氡及氡子体浓度均匀稳定且可调的密闭空间,与氡及子体的计量标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氡室是第三代标准氡源,氡室漏气率是影响氡室准确、可靠和安全运行的关键参数。介绍了一种测定漏气率的方法并讨论了氡泄漏对环境的影响,经实验验证该方法是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测定漏气率方法,且氡泄漏对环境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氡是构成天然辐射本底的主要成分,是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已知标准氡活度浓度的氡室对氡测量仪器进行刻度校正和性能检验,是氡测量中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氡室通常由标准镭源以及氡活度浓度和湿度可以稳定调控的箱体构成,其中放射性镭源的获取及安全管理,常常给氡室的制造和推广使用带来困难。本研究依据地表深层土壤中氡活度浓度高且长时间稳定的特性,研制出了一种基于土壤氡源的湿度可调控的简易氡室系统。该系统利用不同比例的土壤气体和空气混合,调节氡活度浓度;利用电除湿,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湿度。实验结果表明,该套氡室系统氡活度浓度能够在826~5 852 Bq/m3范围内稳定调节,相对湿度能够在30. 8%RH~70. 6%RH范围内调节,氡活度浓度和湿度的稳定时间都能超过40小时。该氡室系统摆脱了镭源的限制,简单且易于实现,能够应用于测氡仪标定或检验实验,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有望推广应用于测氡仪的比对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采用TMS320F2812 DSP作为主控器的氡室浓度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TMS320F2812 DSP的温湿度控制、氡浓度控制及SCI通讯接口等部分。在对以往氡室浓度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案,实现氡室浓度的无差调节与稳定性,为氡室标定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气中氡子体和气溶胶粒子的行为规律,研究了一种小体积氡室中氡子体状态参数稳定调控方法,即通过调节小体积氡室总换气率和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实现氡及氡子体浓度、平衡因子和未结合态份额等状态参数稳定调控方法。建立了调控物理模型,根据模拟条件甄选氡子体和气溶胶粒子行为参数,采用Matlab模拟计算了小体积氡室氡子体状态参数的调控范围,并将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对,部分验证本文建立的调控方法。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调控方法可在小体积氡室内实现氡子体浓度、平衡因子和未结合态份额的稳定调控。本研究建立的调控方法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田德源  贾地等 《核技术》1990,13(1):23-28
本文介绍了1986年进行的全国卫生系统第一次闪烁室测氡比对结果,并得出InCRm=3 1nn的回归方程,参加者之间现场测量结构符合良好,相对于均值的误差一般不超过10%。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氡室系统运行的大量实验,研究了氡室废气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问题。实验表明,氡室运行后废气的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微弱的,低于国家标准。最后,提出了进一步降低其影响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氡扩散运移理论,建立了水体内氡迁移的一维微分方程,推导了水中氡浓度及水体表面氡析出率的计算公式;研究了水底射气介质氡析出率、氡传输速率、水中氡扩散系数以及水体深度等参数对水中氡浓度和水体表面氡析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时,(1)同一深度处的水中氡浓度和水体表面氡析出率均随水底射气介质氡析出率的增大而增大;(2)同一深度处的水中氡浓度随氡传输速率的增大而减小,而水体表面氡析出率随氡传输速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当氡传输速率大于1×10-6m/s时,氡传输速率的变化对水体表面氡析出率的影响不明显;(3)同一深度处的水中氡浓度和水体表面氡析出率均随水中氡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增大;(4)水体表面处的水中氡浓度和水体表面氡析出率均随水体深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张磊  李宏钊  郭秋菊 《辐射防护》2010,30(1):24-29,35
室内氡气体衰变产生短寿命氡子体,其子体的行为受室内换气状况、墙壁附着、子体同气溶胶粒子结合等物理过程的影响,宏观表征是未结合态份额和平衡因子受换气率、气溶胶浓度及气溶胶粒径分布状况等参数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对室内氡子体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重点考虑了换气率、气溶胶状况对未结合态份额和平衡因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平衡因子随换气率的增加而迅速减小,未结合态份额随气溶胶粒径分布的减小而迅速增加,气溶胶浓度只有在非常低的情况下才对未结合态份额和平衡因子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介绍和分析了人工放射性气溶胶在线监测仪氡子体扣除算法中比例系数扣除法,现有算法存在分类粗糙、扣除准确度不高以及适应性不强等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扣除的准确度,降低检测限,提出了利用聚类分析先对谱线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个类中利用神经网络进行计算,最后进行扣除的方法。测试结果证明了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扣除方法均能明显降低人工放射性气溶胶在线监测仪的检测限。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氡浓度可能存在垂直分布规律,通过被动式测氡法——活性炭盒测氡法开展了氡浓度垂直分布规律的验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场所的0.04m至3.01m处氡浓度从73.12Bq/m3降至51.89Bq/m3,初步验证了氡浓度上低下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之后,在同一场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再次验证了之前的结论。该规律对地下建筑内的工作人员的剂量评价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