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孤岛微电网系统的下垂控制模块中需要控制有功和频率,而传统下垂控制方法往往采用有功与频率的一次函数形式。当孤岛微电网系统负荷变化时,传统下垂控制方法不能稳定控制系统频率。于是提出一个两端具有饱和性质的指数型函数来改进控制方程,在保证频率稳定的前提下,有效地改善功率控制的精度。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传统下垂控制和基于Logistic指数型函数的下垂控制微电网模型,结果表明Logistic指数型函数下垂控制比传统下垂控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在孤岛模式时通过把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设计成近似感性的前期条件下采用频率/有功、电压/无功的传统下垂控制法,但由于输出的无功与线路阻抗有关而各逆变器位置分散使连接线路阻抗存在差异,故难以实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配。本文分析传统下垂控制原理,并通过虚拟电抗法把逆变器的等效输出阻抗设计成近似感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改进下垂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调节下垂控制中的参考电压来大致补偿线路阻抗差异上的电压降落,同时配合一个动态下垂系数来代替传统的固定下垂系数动态调节输出的无功功率,从而改善微电网无功功率输出的分配精度抑制系统环流。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模型并采用传统下垂控制与改进下垂控制相比较的方法验证改进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孤岛微电网的下垂控制策略会导致系统稳态的频率和电压偏离额定值.为此,提出一种分布式固定时间二次协调控制策略以实现系统频率和电压的恢复控制,并实现期望的有功功率分配.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能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二次控制目标,而不依赖于系统的初始状态.该优势使得根据任务需求来离线预设整定时间成为可能.同时,采用固定时间Lyapunov方法分析二次协调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验证分布式固定时间二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使用传统下垂控制的微电网运行中,联网模式下无功功率无法跟踪至参考值,并且在不同运行模式切换时电压和频率出现强烈波动。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一种改进的分级下垂控制。首先,分析了添加虚拟阻抗之后,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由阻感性耦合变为接近纯感性的变化;其次,改进了联网模式下感性下垂控制中的无功算法,并与旋转坐标系的预同步策略相配合,将传统的三级控制简化至两级;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这种控制方式有良好的功率跟踪效果,并可以实现交流微电网运行状态的平滑切换。  相似文献   

5.
周欐颜 《测控技术》2016,35(10):66-69
针对微电网并联逆变器采用传统下垂控制方法后输出电压幅值和频率的偏差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下垂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用渐进性的函数关系代替了传统下垂控制的一次函数,实现了下垂系数的自调整,有效减小了微电网负荷突变等情况下母线电压幅值及频率的波动和偏差.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下垂控制不能稳定微网频率的缺陷,在有功-频率(P-f)下垂方程中引入Sigmoid函数,使微网的频率能自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微网的频率稳定性。在多微源并联微网系统中,由于线路阻抗差异引起的无功功率分配问题,采用修正无功-电压(QV)下垂系数来补偿线路阻抗的压降,从而提高功率分配精度,并限定了电压的范围,使负荷点电压得到了保证。在PSCAD仿真软件中搭建了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引入Sigmoid函数和修正系数法的下垂控制,能使微网频率和负荷点电压自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改进的下垂控制策略适用于多微源微网在孤岛模式下的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微网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频率是独立微电网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负荷需求的随机性会造成微电网频率偏差.为了有效抑制频率波动,针对光柴储孤岛微电网提出一种鲁棒自适应协调控制.通过对光伏系统输出功率精细化设定,并将功率输出参考值反馈到逆变器功率控制环中,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容量响应微电网频率偏差.为提高柴油机调频动态特性,设计具有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分层控制的理论基础,在将正确有效的下垂控制作为智能微电网一级控制的基础上,搭建了二级控制器,组成了分层控制。通过分析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验证了由二级控制恢复微电网频率和电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控制系统不可能工作在理想的状态,其总会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在对反馈信号进行测量时,控制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高斯测量噪声以及非高斯测量噪声的影响;为了降低测量噪声的影响,通常会将各种各样的滤波技术应用到控制系统中来,以此提升控制系统的性能;以孤岛微电网的频率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当反馈回路有高斯分布测量噪声和非高斯分布测量噪声的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测量噪声信号在模型中引入了动态数据校正滤波技术,分别对比了有无使用动态数据校正滤波技术时电网的频率偏差的方差大小,以此验证了动态数据校正滤波技术在微电网反馈控制回路中可有效抑制测量噪声的影响从而提升微电网频率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目前混合型微电网中光伏储能切换控制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微电网中的光伏储能控制策略研究.构建微电网基本结构模型,采用功率管理对微电网切换进行控制,分析光伏储能在微电网稳态时的特性.通过微电网中的主控单元采集电网数据,利用锁相技术监测主电网状态,依据反馈的数据信息对主网系统与微电网之间的开关进行操作,并为运行...  相似文献   

11.
对逆变电源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方法,以提高逆变器输出的稳定性。利用有功-频率和无功-电压的下垂特性控制方法分别对微网在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两种工作方式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微网系统可以快速自动的找到稳定工作点。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微电网中基于恒定频率调节的逆变器的下垂控制方法.针对微电网中逆变器的传统下垂控制方法,会引起电压幅值和频率的偏移,造成微电网与主电网之间电压相位差增加,导致微电网重并网困难的情况,对下垂控制的P-f环节在传统控制的基础上采用微分调节,使微电网与主电网的相位差维持在一恒定较小的角度,解决了传统下垂控制并网时电压过冲的问题.通过与传统下垂控制方法的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微网应用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业过程中较难控制的大滞后系统,提出了一种改进内模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引入滞后时间削弱环节来降低滞后对系统的影响,然后在设定值之后增加导引过渡过程解决系统快速性与超调之间的矛盾,最后再基于内模控制的原理设计控制器。该方法解决了传统Smith预估控制等方法在被控对象模型预估不准确的情况下很难取得较好控制效果的问题,并且在大时滞过程下较双口内模控制等改进内模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最后将该方法与PID-Smith预估控制以及双口内模控制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大滞后对象的控制效果,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抗干扰特性。  相似文献   

14.
并联DC-DC升压变换器之间的负载电流分配关系到系统可靠性;针对并联DC-DC升压变换器,提出了一种基于主电流控制的改进下垂方法;该方法利用并联DC-DC升压变换器的算法,根据下垂法的负载调节特性自适应地调整每个变换器的参考电压;与传统的下垂法不同,在所有变换器的内环控制器中使用其中一个并联变换器的电流反馈信号,以避免并联变换器控制回路的时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该算法保证了负载均流与下垂法的负载调节特性一致,在并联变换器参数失配的情况下对该算法进行了测试,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机器人轨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改进差分进化(IDE)算法.以运行时间和能量损耗为目标函数.利用种群中最好个体和平均水平个体的差分引导变异方向,利用种群中最好个体替换最差个体,加快收敛速度.取消变异因子和交叉因子,降低人工干预,增强了模型稳定性.利用保形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代替三次样条插值,防止拟合过冲,降低了抖振.基于给出的状态空间方程,设计了滑模控制律,通过李亚普诺夫函数方法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表明,改进的算法有较强的搜索能力,加快了收敛速度,降低了运动轨迹的抖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多媒体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其应用,分析了存在拥塞的原因,总结了近期无线传感器中拥塞控制算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多媒体无线传感器网络拥塞控制算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具有模糊二次补偿的柔性臂滑模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一种新双连杆柔性臂机器人位置控制算法,其特点是根据系统的滑模条件是否满足和关节角误差变化趋势对由柔性臂刚性模态求得的滑模控制实行二次模糊修正,以使系统趋于滑模面和误差收敛,通过将模糊修正规则定义为事件该系统便成为典型的离散事件系统,借助自动机和监督控制理论分析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将控制律在包含柔性模态的完整模型上进行计算机仿真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控制的胶粘剂生产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胶粘剂生产过程温度控制系统。通过单片机采集炼胶釜内的温度与设定的温度比较,以其温度偏差及其变化量作为输入,控制蒸汽阀和冷水阀的通断。通过模糊控制算法,使炼胶釜内的温度按照设定的最佳控制曲线而变化,大大提高了炼胶釜内温度的控制精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