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09,自引:9,他引:109  
研究我国至1993年底动用的石油资源利用状况,指出今后挖潜的主要方向。认为剩余油研究的对象应和不同的油层体积规模相对应,即分为四级。总结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2.剩余油微分分布研究;3.剩余油饱和度研究。指出这些研究所对应的油层体积规模。  相似文献   

2.
靖安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具有典型的三低特征,油藏进入中含水期,水驱规律、剩余油分布特征较为复杂,调整难度大,因此研究剩余油对低渗透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靖安油田最具有典型代表的五里湾长6油藏为例,深入研究进入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五里湾长6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制度、开采速度、注采矛盾、开发特征等原因影响,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致使剩余储量动用难度增大,严重影响了采收率的提高,本文主要从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沉积相法、动态监测法等国内外成熟的剩余油研究方法有机的结合研究五里湾长6油藏剩余油富集规律,并通过认识的规律指导挖潜剩余油,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对其它类似油藏的后期开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较为零散,通过单一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很难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利用多种手段监测剩余油分布,寻找潜力油层,调整开发方案,指导油田开发实践,进而提高油田采收率已势在必行。2004年以来,马岭油田充分利用动态分析方法、剩余油测试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及检查井、观察井研究等相结合方法.通过反复对比、分析、论证,实现剩余油分布描述从定性分析向定量的转化,进而指导油田开发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增加地质储量230×10^4t,可采储量75×10^4t,提高采收率0.5%。探索出了符合马岭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科学方法,并对开发同类油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确定剩余油分布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准确地估算剩余油的饱和度及其分布对于估算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的开采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三次采油工程进行评价是基本的先决条件,对于储层,含油饱和度10%孔隙体积的误差对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的影响不大,但对于三次采油是不允许的。一般估计用常规的开采方法只能采出储层中原油的三分之一左右。余下的三分之二则留在储层中,这些原油的最终采收率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5.
6.
郭振彬  王秉刚 《测井技术》1994,18(3):219-226
郭振彬等.雁翎油田油藏剩余油分布测井评价探讨.测井技术,1994,18(3):219~226雁翎油田北潜山雾迷山组是个块状底水裂缝性碳酸岩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油田的研究重点,从早期的油藏评价和产能预测向更深层的以提高采收率为核心的方向发展。本文应用电磁波、双侧向、地层倾角等测井信息对雁翎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电磁波测井资料可以有效地解决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有关问题。研究结果与油藏以往的开发经验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8.
9.
在引述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数据库的不足及新一代数据库的实现途径,重点介绍了客户/服务器关系数据体系结构、智能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等新一代数据库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讨论了未来数据库技术的几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分数次在本刊连载。  相似文献   

10.
11.
以五号桩油田桩75块特高含水期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优化开发调整方案,采取钻补充完善井、改变液流方向等措施,可有效地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和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双河油田井下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河油田处于开发后期,只有对某储集砂体进行解剖,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才可能确定其剩余油田的分布状况。建立模型的基础工作是建立地质知识库。选择密井网进行解剖,利用岩心和测井曲线建立地质知识库,内容包括:一维的砂体密度、颜次、厚度、上下岩相;二维的砂体宽度(长度)宽厚比、对称系数、左右岩相,所建立的地质知识库只适于建立确定性模型。为了取得更为精确的预测结果,还应当采用随机建模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水驱油藏产层剩余油饱和度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2  
利用常规电阻率测井资料和放射性测井资料确定油田注水开发期剩余油饱和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并较系统地阐述了利用生产测井资料确定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提出一种利用岩心分析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和生产动态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产水率解释模型的实用方法.油田实例分析表明,与其它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不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结果代表范围大、实用性强等特点,更适合于确定水驱油藏产层剩余油分布及对其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4.
李旭欣 《钻采工艺》2012,35(3):49-51,10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首先要搞清区块剩余油潜力大小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目前,剩余油分析方法中应用较多的是动、静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但该方法需要分析人员有一定的油藏开发经验,分析时间较长,并且只能定性描述剩余油分布。动态劈分法能够快速预测单砂体内剩余油分布规律,且可以定量,但由于分析过程中是计算机自动劈分水量,存在一定误差,导致剩余油分析精度不高。把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用密闭取心井资料及综合分析法中的经验指导动态劈分预测剩余油分布,将动态劈分量化结果应用到综合分析中去,这样既提高了剩余油分析的精度,又可以使分析结果定量化,为剩余油分析提供了有效方法,实现了剩余油分析定性定量化。该方法在S油田N区块应用见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及其剩余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陈程 《石油学报》2000,21(5):99-102
根据双河油田开发后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需要,提出了厚油层内部相结构建模思路。由厚油层内部夹层分布特点,把其划分成多个流动单元,从而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结构框架。利用密井网和岩心资料,建立了厚油层内部相结构模式:分流河道型、过渡型、席状砂型。它们反映出微相单元类型、规模、几何形态及组成比例上的差异。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油层水淹程度的提高,剩余油分布趋于零散,但剩余油富集区明显地受相结构控制。小型透镜型和镶边搭桥型是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富集的两种类型,是注采井网对规模小、物性差的微相动用和控制差所致。在相结构模式中,骨架性微相组成、规模及连接方式决定了油水运动方式、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因此,可以利用厚油层内部的相结构来预测剩余油分布,为稳油控水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两种评价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赵明  章海宁 《石油学报》2002,23(5):73-77,82
水驱开发油田的饱和度测井是在高含水期开发油田寻找剩余油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在室内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方法分析,根据注入水及储层性质对测井特征的响应,重点解决了地层水电阻率、泥质的影响问题.采用激发极化与自然电位组合的测井方法和氯能谱测井方法进行了饱和度测井评价,并在水驱开发油田水淹层测井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下储气库注气系统节点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下储气库的具体特点 ,研究建立了地下储气库注气系统的节点分析方法。经喇嘛甸油田地下储气库实际资料验证表明 ,该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符合储气库生产情况 ,可以用于储气库系统优化、指标预测、配注方案编制和运行参数优选等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非均质三维模型水驱剩余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明晰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采出程度的影响,运用人造物理模型制作技术制作了三维物理模型,并用恒速法对不同的三维非均质模型进行水驱油试验。试验发现:纵向非均质模型的水驱油采出程度最高,平面非均质模型的水驱油采出程度最低;平面非均质模型中2个渗透层间窜流是剩余油过多的主要因素,运用微凝胶调驱后,可改善水驱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出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的三维非均质模型水驱油过程及其在不同含水阶段采出程度、剩余油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亲水反韵律模型水驱采出程度最高,剩余油分布均匀,各油层水洗程度也均匀;亲水正韵律模型水驱采出程度最低,剩余油集中分布在上部低渗透层段。剩余油的数量、分布情况受油层沉积韵律类型、重力作用、毛管力作用、油层渗透率、水驱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濮城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城油田东区沙河街组二段为多油层非均质层状油藏,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其剩余油储量为96×104t,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及复杂断块区.微构造和储层性质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正向微构造和小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微型屋脊式构造是剩余油集中的部位;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低的流动单元其剩余油饱和度高.另外,注采系统亦对剩余油的分布有一定影响,注采井距加大,剩余油饱和度则增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多油层断块油藏的微构造进行研究,提出了断块油藏存在屋脊式、墙角式、封闭小断块式及正向、负向微构造5种类型,认为前4种类型是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指出地质多靶定向井和水平井技术是挖潜不同类型微构造形成的剩余油的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