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众所周知,宜春市城市建设近几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变化;中等城市的道路骨架基本拉开;市政设施落后现状得到政观;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得到缓解;城市综合环境得到优化。但是,宜春市城市建设与中等城市要求相比,同群众期望值相比,似乎又还远远不够,宜春没有一幢建筑物或构筑物能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没有一个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没有一条现代化街道;没有一个能达到建设部试点小区水平的居住小区;没有一个供人休息、游览的中心广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矫  赵炜 《南方建筑》2000,(1):78-80
全球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对城市形势的演变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本重点探讨了信息产业出现导致的产业结构变迁,尤其是其导致的劳动分化与居住分居和空间结构二元化趋势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可能的影响及后果。以期对我国正加速进行的城市化过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熬粥/联网: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刚  费菁 《世界建筑》1999,(9):66-71
信息技术在为影响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对20世纪晚期生活环境的塑造形成了冲击。本文结合技术发展的启示,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新特征和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可能发展,1.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背景;2.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认识可持续发性发展;3.信息时代城市是超级计算机;4.重新认识城市;5.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6.研究重要性和迫切性;7.多样化的理论和实践,8.走向信息时代城市设计;9  相似文献   

4.
侯鑫  曾坚  王绚 《建筑师》2004,(5):20-29
本论文结合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成果,认为城市文化本身即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社会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其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突出体现于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之中。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巨大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在城市空间的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力图从多方面认识信息时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面对信息科技的刺激,必然产生社会心理、哲学内涵等诸多方面的反应,因而在其综合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又体现出回归人本主义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变动。通过借鉴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思想,把有关城市网络的空间概念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为城市网络空间组织研究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信息技术变革是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而网络连接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变动.通过借鉴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思想,把有关城市网络的空间概念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为城市网络空间组织研究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信息技术变革是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而网络连接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李铌 《中外建筑》1997,(5):12-13
世纪交替之际,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正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以雷震之势迈入人类社会。下个世纪,科学技术将出现新的突破,人类将迎来社会科学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空间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城市创新空间理论,对概念、基本类型进行了诠释,阐述其理论框架的构成,强调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等软要素在空间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按尺度总结其具体空间层级的划分,概括其从区域整合到实体空间建构的多层级发展模式;最后讨论其结构形态,指出其空间布局所呈现出的巨构化、田园化和多元共构等特征和倾向。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本质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以空间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有助于重新审视智慧城市,把握和研究智慧城市在日常生活构建层面的内涵.论文突破传统的空间与科技二元化传统思想,探讨构建一种智慧城市空间理论,并构建智慧空间实践的理想图景,从规划背景、历程、空间发展方面剖析智慧城市空间规划的实践案例,进而为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城市提供一...  相似文献   

10.
邓毅新 《山西建筑》2010,36(22):13-14
在对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行为场所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兰州市城关区东方红广场和火车站周边街区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其城市设计的得与失,对该城市今后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扼要介绍了当代建筑的复杂性和引入参数化设计后对建筑审美产生的影响。针对参数化设计升华为参数化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新风格,提出建筑审美参照体系的演变和多元化要求。在参数化主义崛起之际,进一步阐明建筑审美当随时代,并举例力证正确的建筑审美意识在创作中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是全球范围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且对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用地布局,居住模式,交通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预测了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可能趋势,并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震 《建筑师》2017,(4):105-110
以城市转型为背景,对消费时代城市建筑美学的丰富性与矛盾性进行了解读。批判性地探讨了当代社会在由工业城市向消费城市转型过程中主导性的政治一经济力量对建筑美学的影响,由此客观剖析与归纳了在消费时代建筑美学的基本特质。在此基础上,倡导对消费时代建筑美学的丰富性以及美学认知的多样性给予理性客观的承认,同时仍然强调建筑的公共属性,倡导对公共生活的回应与引导。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推测信息时代工业将分散 ,因而主张重点发展小城市 ,反对发展大城市。实际上信息技术使全球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管理的高层次集聚 ,生产的低层次扩散” ,城市极化现象加剧 ,大城市规模将会更加巨大。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对大城市发展的限制政策 ,尽快使若干大城市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以其为金融、高科技基地 ,推动我国产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大城市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显著。信息技术将为大城市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5.
试析信息时代城市设计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天翔 《华中建筑》2011,29(5):30-33
信息时代城市中非物质化因素-信息网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文回顾了城市吸引力所在的服务内容的非物质化进程,阐释了信息互联城市的特点,并试析了信息时代城市设计要重新考虑的两个大前提.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姜石良  崔建甫 《规划师》2006,22(7):94-96
信息时代城市开放式、网络化的发展将突破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各种限制门槛,促成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产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活动的分散与重新组合使得城市空间呈现出一种新型的集聚与分散的状态,城市区域在外在表现形式及组织方式上也将一改传统的"核心-边缘"的结构模式,城市空间将呈现出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咏嘉  杨宏烈 《规划师》2008,24(1):106-109
在城市设计中,"余地"往往指安排建(构)筑物实体之后,多出来的"空地".它们也许是山地或水体、广场或园林,也许是静态的或动态的空间,也许是规则或不规则的空间,也许是积极的或消极的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留有余地"是指对实体之外有意或无意间留下的虚空间、不定空间、模糊空间加以艺术构思处理."留有余地"、经营设计"余地"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只识"图"、不顾"底"的"图底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冒亚龙  欧阳梅娥 《规划师》2006,22(12):77-80
聚集经济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内在动力,技术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变异的一个最活跃的因素.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必将带来城市聚集效应总量、内容和分布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重整,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朝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环形树状网络结构"模式嬗变.重工业的崛起使重庆步入工业经济时代,由此导致了重庆点轴式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主城区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形成的"半岛"地区,市区的其他组团也多分布在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的平坝台地地区或低山丘陵地区,形成典型的工业化时代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美学.思考城市是一个集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因此,研究城市的美,应该从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它不是城市各个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艺术处理。城市的美主要来源于城市的自然景观系统,城市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0.
丁成日 《规划师》2012,28(3):5-11
城市增长边界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理论研究还远远没有能够为现实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基于"为什么需要实施城市增长边界?何时需要释放城市增长边界?根据什么原则来决定是否释放城市增长边界?美国与中国的发展不同是否会影响城市增长边界在中国应用的潜力?理论上的争论集中在哪些方面?"等问题的讨论,加深规划师对城市增长边界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推动城市增长边界在中国城市增长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