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日语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茶道、花道、香道、书道、柔道等日本“道”文化,本文针对这些“道”文化现象,探究其被称之为“某某道”的原因及其特征,以加深我们对日本“道”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三个方面,即"末"与"本"、"多元"与"一体"和"道"与"象",提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是一个多方面系统,并试图从反求诸己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转换——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传统园林及其特定阶层所有者的特点,结合传统园林的典型设计手法,发掘私家园林对道家思想这一传统文化德承载和历史必然性,并以此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道"是中国三大传统思想中重要的一支,影响广泛,其哲学内涵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文章从单体建筑这个角度来介绍和分析,以揭示道对单体建筑的影响以及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既出现了城市病,也出现了农村病。农村病表现为空心村、老弱化、公共设施短缺、贫困化等。农村病出现是一种历史必然,应该理智地解读它。治理农村病必须考虑时间维度,针对于不同区域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项目背景:由38个独立私家园林别墅组成的“玉鉴园”.是纯中式风格园林别墅“中国人家”的三期项目。在前期联排别墅成功开发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品质,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在“玉鉴园”的设计过程中就明确了必须对中国建筑文化、哲学、美学和园林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使“中国人家”“玉鉴园”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高品位中式园林别墅范例。 相似文献
7.
董治年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9,(5):192-194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台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台一。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而建筑中对空间的理解是三维的实体围合的场所。建筑的内部空间是老子所说的“当其无,有器之用”部分,它历来是建筑设计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室内设计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沟通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千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中国室内设计也正在时尚刺激的洪流中奋力地挣扎,或想要找到一条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道路—如何在当代室内设计中找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自我。 相似文献
8.
岭南文化的“重商”思想的发展成熟影响了明清以后“岭南派”建筑的形成,“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 相似文献
9.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融合、和谐、和睦、平和之意。继承中国“和”文化的传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和”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街"与"道",在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形态、属性,两者相对独立,各成系统;同时也相互衔接,有机过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大大促进城市化的同时,也造成以交通拥堵为突出特征的一系列城市病。为缓解城市层面的交通问题,城市当局不遗余力地加强交通性干道网络的建设,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活性街道系统肌理、尺度的破坏,导致街区生活品质的下降,而这是有违城市发展初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街"才是反映城市生活本质的内在载体,"道"只是实现城市生活的外在手段,二者不应本末倒置。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就需着力恢复街道的生机活力,并使之与"道"系统有机融合,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本文总结了车行交通建设对生活性街巷系统的不利影响,分析了城市当局厚此薄彼地进行倾向性建设的内在驱动机理,并据此提出在与车行交通系统合理衔接的前提下,恢复与加强富有活力的生活街巷系统的实现途径及其激励机制,力图对在实践中把握"街"与"道"的辩证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整体调控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其思维模式建立在对于事物与其周围事物,并推而广之,对于整个宇宙关系的整体观瞻之上。传统文化的系统思维主要表现为广含性、关联性、伸展性、主观体验性、模糊性和连续性,并进而物化于传统的文化及建筑等诸多艺术形态表征中。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对福建与台湾两地的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及其学术交流活动,指出不同文化类型及其对应的文庙、寺院、妈祖庙、关帝庙、民居、宗祠、会馆等建筑模式,提出闽台在历史上都是移民社会,共同在一个面向海洋的环境里,不断地融合、撞击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建筑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礼乐的词源学释义谈起,进而从文化学角度思考和阐释了礼乐的意义.分析了礼乐文化深刻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中西文化比较和建筑形态观念两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三种主要建筑类型,由此说明文化转的历史意义及对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传统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在人们热衷于求“大”、求“洋”、求“奇”的同时,传统民族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如何把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是当今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方性是风景园林的本质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是认识和理解地方性的重要途径.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3个方面,并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对比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平原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构成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结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地为主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我国深厚的山水文化,从原始的聚落到封建城邑都无不反映着对山水格局的精微关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和生态体系。随着现代城市大规模的快速发展,这一体系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它们的保护成为中国传统城市、聚落特有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构为核心的体系。从构件、单体和建筑群体的三个层面对中国木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其存在历时悠久的必然性,发掘中国木构建筑的合理性,给现代建筑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