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通过表面张力测试、浮选试验和红外光谱的测定,研究了蓝晶石和石英在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系统中的浮选行为。研究结果说明了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引起的表面张力下降中的协同作用。在浮选系统中,由于这一协同作用的存在,油酸钠/十二胺的添加导致在很宽的pH范围内,浮选回收率提高。文中还分析了在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系统中捕收剂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现场煤层注水效果,针对润湿性较差煤体,提出采用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方法以提高煤体润湿性。以贵州百色集团六龙煤矿煤样为例,根据表面活性剂种类选出4种有代表性且廉价易得的表面活性剂,通过测定纯水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溶液的表面张力及其与煤体的接触角,优选出磺化玻拍酸二辛酷钠盐(快速渗透剂T)作为最佳表面活性剂,最佳浓度为0.4%。  相似文献   

4.
表面活性剂对煤泥浮选界面调控的电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山西潞安集团余吾公司煤粒进行浮选实验,从煤粒表面的双电层电位分析了各种表面活性剂对ξ电位及其界面调控的作用效果,得到了仲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为最优选择的结果,同时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此种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制,指出了它能破坏煤粒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减弱其与水分子形成的水化层,进而减低ξ电位,提高煤粒表面疏水性的原理,应证了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Materials Studio中的Forcite模块,对水分子和十二胺捕收剂分子在锂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不同矿物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分析了吸附前后水分子在三种矿物表面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三种矿物均具有类似的亲水特性,水分子在三种不同矿物表面吸附没有选择性。相反,比较了十二胺捕收剂在锂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不同矿物表面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十二胺捕收剂能够选择性吸附在锂云母表面,从而改变其表面亲水性,达到与长石、石英分离的目的,阐明了十二胺捕收剂的吸附对于锂云母表面的亲水性改变极为有效。从理论上通过模拟接触角的变化,验证了烷基胺捕收剂浮选锂云母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本研究中,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浮选分离石英和长石可能性的新概念,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rij58对石英和长石浮选行为的影响,还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低时,石英出现最大的可浮性,长石不能被这种表面活性剂捕收,用预先经过盐酸浸沥过的长石进行浮选试验,其浮选特性与石英相似,本文还研究了长石表面碱金属离子的消除对其可浮性的影响。根据无机和有机添加剂的盐(  相似文献   

7.
聂文  牛文进  鲍秋  于丰宁  田起凡 《煤炭学报》2023,48(3):1255-1266
煤尘防治一直是煤矿井下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以喷雾技术为基础,通过添加抑尘剂实现对煤尘的有效沉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制备抑尘剂的过程中,原材料表面活性剂的遴选往往以实验方式进行,存在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以及实验条件苛刻等技术难题。随着分子模拟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成为物质结构分析、过渡态搜索等重要手段,因此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借助量子化学分析中前线轨道能量差作为表面活性剂润湿性的主要判据,以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静电势极值大小和氢键数量为辅助手段,对快速渗透剂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的煤尘润湿性进行讨论。通过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毛细反渗透实验和接触角实验对上述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进行宏观论证;并在分子层面通过建立煤/水/表面活性剂动力学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分析,观察不同表面活性剂体系下各分子间的相互运动趋势,并对模拟结果进行相对浓度、均方位移和径向函数分布分析,在分子层面对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快速渗透剂T的前线轨道能量差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数目为5.077 eV、1 098个,SDBS为4.387 eV、1...  相似文献   

8.
对自制双酯Gemini季铵盐进行表面张力测试,量子化学计算,以及单矿物浮选实验,结果表明自制双酯Gemini季铵盐与十二胺盐酸盐(DDAH)相比,具有更低的CMC,更强的阳离子性,更大的分子电负性,并且在低浓度5×10-6mol/L时,双酯Gemini季铵盐对石英单矿物的浮选上浮率可以达到88.89%,磷灰石上浮率仅为4.04%。通过接触角测试、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双酯Gemini季铵盐在石英、磷矿界面上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相比磷灰石,双酯Gemini季铵盐更易于在石英表面吸附,可作为石英和氟磷灰石浮选分离的捕收剂。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影响煤体瓦斯吸附解吸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鲜煤壁瓦斯涌出强度大的问题上,根据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分散性、稳定性以及考察目的,选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洗涤灵按2∶1的比例配制了实验试剂,提出了利用表面活性剂降低瓦斯涌出强度的技术方案,并在实验室做了颗粒煤对瓦斯的吸附与解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颗粒煤经过喷洒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洗涤灵配制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后,表面活性剂溶液能够很好地渗透煤体,使煤样润湿程度增加,堵塞了瓦斯的运移通道;活性剂溶液渗透到煤体孔隙内部,对煤体起到了降温的作用,低温有利于瓦斯吸附,抑制吸附瓦斯转化为游离瓦斯,瓦斯涌出强度会降低10%~40%左右,从这两方面达到降低瓦斯涌出强度、避免瓦斯超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工业生产中的细微粉尘浓度,针对优选出的3种不同类型的活性剂单体采取二元单体复配的方式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润湿性能研究并分析表面活性剂对降尘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阴离子与非离子型、阴离子与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均可产生协同增效效应,其中AES与AEO-9质量比为5∶1至1∶5及AES与LAB-35质量比为5∶1、4∶2时增效显著。拟合结果显示:雾滴粒径在40~130μm内无尘雾滴粒径Dw与被捕粉尘平均粒径ΔD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式,且PM10的最佳捕尘雾滴粒径为80~120μm。  相似文献   

11.
采用Materials Studio中Forcite模块,对十二胺和油酸钠两种捕收剂分子在锂云母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分析了水分子在吸附前后相应的排布变化。吸附形貌的结果表明,十二胺与油酸钠用量在2∶1时吸附效果最好。通过对捕收剂头基以及碳原子分布函数的分析,其协同作用的机理可能是十二胺首先在锂云母表面进行有效吸附,油酸钠"间接"地通过头基间的静电吸引或是碳链之间的疏水作用,从而增加表面碳链密度和高度并使得吸附层更加稳定。表面水分子自扩散系数的分析也显示,吸附了单层DDA和混合捕收剂的自扩散系数相较纯云母表面的值分别下降了20%和25%左右,表明混合捕收剂的吸附使得锂云母表面更加疏水,从而有利于浮选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煤炭技术》2015,(10):314-316
选取了层间不同含水层的钠蒙脱石,对其(001)面吸附铀酰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层间含水层数的增加,钠蒙脱石(001)面吸附的铀酰数也在增加。说明钠蒙脱石层间的水分子对其吸附铀酰的性能有明显影响。根据等量吸附热及体系能量的结果可以推测,铀酰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吸附作用共存。  相似文献   

13.
借助Material Studio 8.0分子模拟软件,采用COMPASS Ⅱ力场,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新型浮选捕收剂DCZ-2在石英表面的吸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考察DCZ-2分子与石英表面的作用形式。结果表明:①以DCZ-2为捕收剂,4相似文献   

14.
伍红强  邱廷省 《金属矿山》2021,50(4):101-105
为了查明嵌布粒度细的赤铁矿很难得到充分回收利用的原因,研究了不同粒度赤铁矿、石英单矿物在不同药剂条件下的浮选行为.结果表明:pH值为12、淀粉用量为20 mg/L、CaCl2用量为120 mg/L、油酸钠用量为300 mg/L时,赤铁矿单矿物浮选指标最佳.赤铁矿与石英人工混合矿在单矿物浮选最佳试验条件下进行混合矿浮选试...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水中脉冲放电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在菱镁矿解离面的吸附特性,本文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对菱镁矿(211)解离面进行态密度分析,选择菱镁矿(211)解离面中Mg原子的顶位,建立·OH吸附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菱镁矿与·OH之间的吸附能为-4.381eV,·OH可吸附在菱镁矿(211)解离面上。  相似文献   

16.
Pluronic(普朗尼克)是一类非离子型双亲三嵌段共聚物,分子结构为 PEOn-PPOn-PEOn,能够在矿物表 面形成多种吸附构型,依靠空间位阻作用调控颗粒间的分散聚团行为,在解决矿物颗粒罩盖、异相凝聚方面具有较 高的研究价值。以 Pluronic F-68 为研究对象,通过沉降试验考察其在细粒石英与萤石异相凝聚体系中的分散作用 效果,利用吸附量测试和接触角测试分析了 Pluronic F-68 在萤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特性与分散机理,并通过分子 动力学模拟研究其吸附模型。结果表明:①矿浆 pH=7 时,Pluronic F-68 能够实现细粒石英和萤石颗粒间的稳定分 散;②Pluronic F-68 在萤石和石英表面均形成了薄饼型单层吸附,PEO 链段朝内,PPO 链段朝外,依靠空间位阻效 应,在显著提高矿浆分散稳定性的同时也增大了矿物表面疏水性;③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验证了 Pluronic F-68 在 萤石和石英表面的吸附构型,说明其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试验结果为解决其他矿物异相凝聚体 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CO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B3LYP/6-311G基组,模拟研究CO在煤表面不同位置的吸附特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CO能够在煤体表面发生物理吸附,CO在羧基上吸附时,释放的吸附能约为151.17kJ/mol,说明吸附作用较强;而CO在煤表面其他位置吸附,吸附能为负值,说明CO需要从外界吸收部分能量才能发生吸附,即CO能够在氧化程度比较高或者高温区域附近的煤体表面吸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