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基于游客感知的上海都市空间旅游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意象是游客心目中对城市的认知及其对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的自我表达与游客感知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城市对外营销策略与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本文在综述旅游意象理论及实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封闭式问卷调查法、认知地图法的结合对上海都市空间的旅游意象进行了要素分析、测量和评价,并探讨了旅游意象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创造上海的都市形象、提升上海都市空间价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旅游意象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旅游形象营销传播相关资料和马蜂窝网站景点的游客评论数据,提出基于营销视角的城市旅游意象感知评价方法,从营销意象、时间意象、空间意象、情感意象和认知意象5个方面进行旅游意象分析研究。综合主体营销视角和客体感知视角的意象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重庆的旅游宣传营销所传达的旅游形象,基本都为客体所感知,客体对城市旅游的评价反映出主体营销意象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山水、美丽、非去不可”等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全域旅游的宣传塑造出网红城市IP,通过旅游热门地的时空变化,一种全城皆可游的意象传达到客体。同时,通过时间、空间、情感、认知的多维度客体旅游意象反馈为旅游形象打造和旅游业发展找到方向。  相似文献   

3.
卢振瑜  付佳 《福建建筑》2022,(10):13-19
基于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可读性”中“意蕴”的解读,对城市意象要素提出意蕴型分类方法,并选取在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认知地图的城市空间感知差异,将大学生的感知特征依照其影响因素,分为客观感知和主观感知两个维度,并分别对两种维度大学生的空间感知特征和感知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城市空间客观感知特征主要表现出宏观感知构成、感知范围的差异;而主观感知特征表现出微观感知构成、感知强度、感知序列、感知偏好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交网络不断普及,以微博签到为代表的位置分享服务信息增多,为研究城市意象及不同人群的城市感知行为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基于深港地区新浪微博签到数据,通过对用户微博签到行为特征总结,提取行为特征参数,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人群监督分类,并针对居民和游客两类人群的城市感知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了激发人们产生城市意象的点、线、面感知空间结构,以及居民和游客感知区域和强度不同。城市空间也可分为"客厅型"和"卧室型"空间。文章中所用方法及得出的初步研究结果对城市意象管理、城市旅游规划等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千城一面、地域特色缺失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例,引入城市意象认知的方法,进行了城市风貌感知评价的调查研究。利用问卷、访谈、认知地图等方法,以对西盟县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感知为内容,分析西盟县城市风貌感知的可读性、可达性、识别性和系统性。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依据感知特性,提出西盟城市风貌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龚苏宁  张琳  陈荣华 《园林》2024,(1):110-118
旅游作为衡量国民福祉及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目前从旅游本体认知及宏观层面探索与游客满意度、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较多,但针对某类旅游体验对特定旅游群体心理感受影响的专项研究较少。以探究近郊乡村旅游恢复性体验对城市上班族游客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影响为目的,以便指导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合理开发管理。针对旅游恢复性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提出4种假设,结合长三角地区的相关调研进行样本统计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最后验证假设。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近郊乡村旅游恢复性体验的4个维度与城市上班游客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均呈显著正向关系。研究虽需细化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旅游因素,深化不同城市上班族间存在的差异性,但可预期该研究将丰富不同类型旅游体验与游客幸福感关系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祎绯  李雄 《风景园林》2017,24(12):28-35
"图像时代"由来已久、大势所趋,近一两年来由于技术与信息进步尤为显著,城市景观图像学正成为显学。因为图像在形式上与人对环境的感知方式最为贴近,且以认知地图为代表的城市意象研究与地图图像信息密切相关,城市意象的研究与图像学具有天然的内在统一性。本文借鉴图像学三层次理论,划分前图像志描述型、图像志分析型、图像学解释型3类城市意象研究范式,并分别结合文献及定兴、拉萨、北京旧城东四片区的实例进行研究评述。最后还指出,城市意象地图作为各类城市意象研究在收集整理信息后的集中式图像表达,不但应结合图像学理论继续探索,更应认识到其作为新型图像的史料价值,探索其作为城市变迁另一种记录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生泉  郑丽蓉 《园林》2004,(5):22-23
植物配置的环境意象分析环境心理学家指出,当园林不同空间类型作为某种环境类型被人们感知之后,就会以环境意象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环境意象是指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的可被回忆的形象。凯文·林奇(K.Lynch)在《城市的意象》中把它称作“认知地图”。提出“环境意象”、”认知地图”的概念的目的主  相似文献   

10.
依据意境文化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运用主客观认知结合的原理,通过GPS技术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苏州留园为例,开展景观意象感知热点发掘的实证研究。GPS数据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有不同的感知热点区域,且构成元素与感知行为特征均不同。问卷数据表明,游客感知受4类因素影响:1)经济;2)园林文化传播;3)感知途径;4)旅游引导信息。基于上述结果,明确了遗产旅游中意境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机制,认为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不同渠道,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游客分类推广园林文化知识、分类设置游线及旅游项目,达到有效传播园林意境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认知地图的大明寺空间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空间认知实验,采用经典的认知地图法,通过对26名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大明寺手绘认知地图的整理,以及153名游客的问卷分析,从认知结构、空间意象元素和空间意象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扬州大明寺的空间意象特征,并对大明寺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鲁政 《华中建筑》2014,(3):7-13
将环境主观评价的认知意象方法与空间句法相结合,该文系统解读了构成环境意象五要素的空间构形途径,重点从空间结构可视性而非意义的角度,对心智层面的意象要素作了可视化表达和分析:轴线除了代表路径外,其集成度指标还与街巷认知地图的认知强弱存在正相关关系;节点除了用轴线交叉点描述外,句法视域分析能更精确地描述真实环境中面状节点的多重感知特征;可理解度部分作为区域意象范围的参考;边界可意象性可分别从轴线和边界可视化分析中得到印证;标志物意象性可比照所有线或视域分析加以判断。上述一系列由意象要素到句法符示的转译探索,可为研究建成环境的可意象性提供更为整体和精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常我们凭借视觉来感知事物的运动状态,同时,我们观察的视点也在不断变换之中,这种双重运动的叠加效果让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空间中的各种运动,从而认知和重组空间中的各种关系.在认知城市的过程中,空间中的运动通过转译成可以感知的视觉语言,经头脑的再现即构成了城市的认知地图和整体意象.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利用社交网站上的文本评论大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语义挖掘,探究构成传统村落目的地意象的认知意象维度和情感意象维度,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嵩口古镇月洲村的目的地意象可分为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历史人文等3个要素类型以及7个具体的感知主题,情感评价上游客感知以正面积极为主,对极端天气和商业因素产生一定的消极评价。研究表明在网络文本分析的基础进行聚类分析,总结意象感知要素,便于分析传统村落的整体目的地意象感知情况,为利用网络大数据研究非城市空间的目的地意象感知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承载的地点也称为场所,地点理论从人的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旅游地是一个具有多重行为意义的空间,旅游的地方特性彰显出旅游地的地方感,人对地点特性感知基础上,建构出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差异.本文回顾分析国外地方理论研究进展,从地方依附感的旅游学认知架构与旅游形象建构角度,探讨游客地方依附感的形成与感知意象差异,最后从旅游规划与管理角度,提出地方理论应用旅游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都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无论本地市民还是游客,都需要通过一个简单易懂而又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识别系统,帮助自己快速建立城市的"认知地图"(Lynch K,cognitive map)。地名是把城市的空间形态、物质设施及其功能纳入人的城市意象的工具,也是这些城市设施得以传播和记忆的符号。  相似文献   

18.
从游客感知角度出发,通过实地和网络调研,运用问卷和绘制认知地图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游客对成都太古里购物中心环境意向的认知程度,并探讨了该购物中心的两点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熊鹏  徐洁  余溪  张阳生 《规划师》2011,27(Z1):33-37
以西安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采取认知地图法,选取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物五大基本要素和总体两个层次对西安的城市意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意象五大基本要素间存在共性,但仍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意象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和中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徐磊青 《新建筑》2012,(1):114-117
通过对中国城市意象研究文献的分析,归纳出中国城市意象研究主要的三大主题:第一类是基于林奇认知地图五大要素的揭示城市意象元素及城市结构的研究;第二类是以挖掘地方特色为目标的城市意象研究;第三类通过城市意象研究试图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评估;分别对这三种研究取向进行分析,阐释其存在的两种研究范式:解释性研究和诊断性研究,并对城市意象研究目标、方法等进行讨论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