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梳理自营造学社初创至抗战结束期间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特别是梁思成等所发表论文及专著中体现的主要学术方向,探究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史学建构及唐宋(辽金)与明清两个古代营造体系之建筑、结构与装饰等方面的体系研究与术语阐释所做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从而对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史史学建构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诠释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重要学术贡献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
陈坚  黄惠菁 《新建筑》2010,(6):60-63
在中国现代性、现代建筑的研究中梁思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建筑创作和建筑历史研究两个方面来辨析建筑文化观与建筑现代性的本质区别,寻找梁思成建筑创作理论的形成根源,对其理论思想作出学术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建筑理论之概念溯源、历史回顾及其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勾勒出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新议题、新方法与新特征。基于对1960年代以来全球建筑理论发展的回顾,指出建筑理论在当下需要应对建成环境、社会文化、新兴技术和气候变化4方面的挑战。基于对当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状况的梳理,指出其在连续性、原创性、体系性方面的欠缺。在上述基础上,讨论未来建筑理论体系建构的新议程。  相似文献   

4.
建筑科学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是新中国建国后至"文革"前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重庆分室作为该研究室仅有的两个分室之一,对包括古建筑、民居与历史园林的在内的地区建筑遗存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参与了中国建筑史多个稿本的编撰,探索了历史和地方传统与建筑创作的结合,并着手译介了多个语种的外国建筑文献,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5.
《时代建筑》2014,(6):34-39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图景里,观念的话语被不断地“叙述”和“重构”。反思80年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建筑专业期刊文献的话语生产为线索,围绕80年代建筑学科内部讨论较多、论争活跃、话语生产密集的事件主题,聚焦建筑媒体对重要学术会议的主题、决议与论争和建筑理论与创作思想的热点议题两个方面的报道,归纳和分析建筑专业期刊的文本话语,以此呈现当时的热点议题及其论争下学科内外的学术景观和中国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方兴未艾的中国建筑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历史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的基础上,重点对80年代以来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历史建筑保护等方面的学术发展作了一些分析。认为八80年代以来是寻找历史与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在学科领域方面,还是在学术水平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广度与深度。在论文,专著,译文,及古建筑测绘与保护维护等方面,都是建国以来最具有成效的下时期在学科研究的内容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并开始与国外相关领域接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图景里,观念的话语被不断地"叙述"和"重构"。反思80年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建筑专业期刊文献的话语生产为线索,围绕80年代建筑学科内部讨论较多、论争活跃、话语生产密集的事件主题,聚焦建筑媒体对重要学术会议的主题、决议与论争和建筑理论与创作思想的热点议题两个方面的报道.归纳和分析建筑专业期刊的文本话语,以此呈现当时的热点议题及其论争下学科内外的学术景观和中国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3,21(1):11-14
综合报道了“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并从“理论探索”“创作实践”“室内设计”“生态建筑设计”“‘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首发”“讨论会《倡议书》”等六个方面归纳叙述了本次“讨论会”的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温玉清 《建筑师》2005,(1):48-50
本文以1953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刘敦桢教授与华东建筑设计公司(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1956年清华大学的梁思成教授创设与中国科学院合办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以及两个研究室最终并入原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的始末为线索,结合档案文献与人物访谈,对1949-1958年间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及其学术理路进行回顾,就其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影响和贡献作出评价。此外还论及1958年10月召开的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在1958年"大跃进"特殊政治时局下召开的,对其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走向,具有"分水岭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国第六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近日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代表 ,围绕此次大会“面向 2 1世纪的建筑文化学”的主题 ,就建筑文化学的理论建构 ,建筑文化与创作实践、建筑文化与建筑教育、建筑与地域文化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反映了即将进入 2 1世纪的中国建筑师们对建筑与文化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思索。交流论文的论文 40篇 ,不但涉及建筑文化学建构与发展趋势 ,而且从建筑历史和生态文化角度充实了建筑文化内涵。《华中建筑》杂志主编高介华先生在“报告序言”中回顾了建筑与文化学术…  相似文献   

11.
三月,春风送暖,人们沉浸在“两会”召开的喜悦中。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不小,但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紧迫任务”的时候,我坐在会场,心情异常激动。它说明,早在13年前国家建材局提出的中国建材工业要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也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想……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2)
<正>语言中有很多表达使用了"鼻子"和"耳朵"这两个词。我们首先来说一说"鼻子"这个词。鼻子对人的呼吸和嗅觉来说非常重要。有些人能够牵着别人的鼻子走。例如,如果一位妻子牵着丈夫的鼻子走,她想让他干嘛,他就干嘛。  相似文献   

13.
"大"和"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和效率是大工业化时代的标志."大"和"快"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席卷全国的建设大潮中,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建筑师们所承担的工作,与膨胀的建设规模相对应的往往是被大大压缩的设计周期.但是,对发展指标和速度的追求却驱赶着中国建筑师们不得不"大"干"快"上!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
词义和语义的空缺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词语或词义的非对应现象。以汉语中国的"花"和英语中的"flower"为例,通过查阅词典中的词条释义发现英汉两种语言词汇含义有对等义项,但在多数情况下存在语义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介绍了"创新型"课题与"问题解决型"课题的内涵,从立意、活动过程、结果与分析工具四方面对两者的区别进行了阐述,并对"创新型"课题小组的活动流程进行了分析,为此类实践活动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4)
杜威和毛泽东虽然分属不同的阶级阵营,立场观点迥异,但都致力于旧教育的改革,努力探索并躬行"知行合一观"和"平民主义教育"的教育哲学。从思想渊源上分析,杜威的教育哲学基础是以"经验"为核心的自然主义,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则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建构的。  相似文献   

17.
盖世杰  戴林琳 《华中建筑》2009,27(2):132-135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新、老大学的校园城市界面也在不断演绎着与城市共融、共生的发展进程,并逐渐呈现出了“中心化”界面和“边缘化”界面这两个并存的空间形态。该文将对这两种空间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外化特征逐一阐述和剖析,以期从大学校园城市界面构建的角度寻求大学校园与城市发展的互适性规律,探索大学校园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多少让世界刮目相看。但20多年的建设并非叫好声一片!相反,越来越多的专家甚至老百姓都提出了许多异议: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一色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立交桥、宽马路、大广场。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庞辉 《城市住宅》2021,28(3):95-96,99
通过对中西室内设计中的"有"与"无"的理论思考,为室内空间可变设计系统找到设计理论依据,提出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仍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同时要跟上世界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