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4)
随着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和谐、宜居、可持续"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从能源、交通、信息、绿色建筑等方面总结分析了我国几个典型的生态城市的规划特色,并指出科学的城市规划不仅能更好地诠释生态城市建设的共同理念和特色目标,也能引领和规范生态城市的发展进程,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人与城市、环境、社会、经济协同关系的理想城市模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以及新常态下城市发展规划要坚持健康、协调、可持续目标。为此,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及生态城市规划方向入手,来渗透多种生态理论来完善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我国现在城市CBD商务中心建设发展的现状与工程实例对城市CBD的生态、绿色、低碳及可持续的发展的理念进行探析,为国内其他城市的中央商务区扩建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分析严寒气候对于城市建成环境、居民行为方式和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宜居的寒地城市环境建设发展的科学理念,包括以实现寒地城市环境整体宜居为目标的寒地系统观,以实现四季宜居为目标的寒地自然观,以实现可持续宜居为目标的寒地生态观和以实现特色宜居为目标的寒地地域观,以期减少寒地城市建设和决策的盲目性,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宜居目标。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各城市都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国内出台生态城市建设体系及指标体系后.很多城市拿出了创建计划,编制了相应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而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来看.目前并未有统一的认识。通过对生态城市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当今国际上生态城市建设方向的展示。提出生态城市是创造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实践的理念.并介绍国内外正在开展的七个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实例。强化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一、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关注,我国的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截止2012年6月,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低碳生态城"相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到280个,占比重98%[1]. 我国目前以生态、低碳和绿色为目标理念的城市建设,从技术路径上来说基本上为:确定建设目标→制定指标体系→建设落实.已确定了生态、低碳和绿色建设目标的各地新城,纷纷提出了相应低碳、生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已经有数百个城市将生态城市列为其发展目标。受国际生态城市理论发展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愈加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住建部和环保部发布了一系列与生态城市相关的政策,大大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城市理念不断充实与完善。通过对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梳理,本文试图阐释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线索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生态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城区已成为城市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在梳理生态城区概念、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建设重点等方面,系统解析绿色生态城区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并对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更多城市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卓越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空间环境问题的产生。为此,从“生态城市”的理念出发,对“生态城市”相关理论进行综述;进而通过总结国外多个生态城市建设案例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城市空间环境特色规划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生态城市”理念下城市空间与环境设计规划的策略;生态发展理念,擘画美丽中国,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范后浩 《城市住宅》2021,28(3):97-99
回顾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传统粗放扩张式城市开发模式带来一系列问题,给城市发展造成阻碍.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必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向生态城市方向转型的必要性及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基础上,探索未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与重要目标。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和城乡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以保障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和居民生活生产环境的生态环保。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的空间组织引入生态理念,采取生态的功能组团、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方式,从而营造具有鲜明生态特质的城市形象,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伴随时代的转变,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改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生活条件和空间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国针对当前城市化建设的情况,提出生态城市的理念,并对建设生态城市做出相应的规划,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与此同时也会让人形成环保节能的理念。因此,本文将对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的改进展开深入的分析,并针对生态城市理念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美荣 《云南建材》2010,(11):66-67
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即依据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生态学思维对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的目标是为人类寻找一种在城市理想的生活而又不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可持续生活方式。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是一项提高住区环境质量、促进城市住区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生态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当前生态城市规划亟待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9,(2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在发展策略上一直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理念,希望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生态理念的落实需要城市规划的配合,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这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工作,也是当前城市化发展工作的重心。本文介绍了生态城市理念的概念和规划特点,对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工作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实施策略,希望营造新型生态城市,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空港生态区作为榆林市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区域,以"生态、环保、智慧、宜居"为城市发展目标。运用生态城市理念,结合空港生态区的资源环境禀赋,从空间、交通、生态、水、能源、建筑和废物7个子系统规划了空港生态区的建设实施路径,构建了空港生态区指标体系。它的建设对西北部地区生态城市建设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的示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有注重发展的速度转变到注重发展质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指导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理念指导下,江西省城市发展建设规划思路开始发生转变,本文将从可持续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江西省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实际,对江西省可持续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思路进行简要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目标。对此,本文着重于介绍生态城市的理念,探索生态城市的曲折发展,了解国内外的情况,总结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在这些基础上论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指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方法和发展方向,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总结霍山西部生态新城概念规划的设计思路,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有机地将产业、居住、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并力图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运用低碳生态城市设计理念,构建出多样化、节能生态的公共空间和环境,旨在实现城市的生态化、低碳化与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通过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能够对城市景观公园的设计进行全面的改良,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洪涝灾害,而且还可以加强雨水回收,让城市公园景观更具有生态效益。文章以厦门市张埭桥水库公园(一期)为案例,详尽论述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通过合理布置与功能优先的手法,将生态可持续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营造和谐、美好的公园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海绵建设理念及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正经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生态文明战略的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城市景观与这些理念息息相关,同时这些新的理念、要求也对城市景观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