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11)
军事题材电影,是表现国家软硬实力的优选形式,也是对外展示本国军队形象的绝佳窗口。在对外传播力方面,国产军事电影与好莱坞军事电影相比差距甚远。本文选取两部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军事电影为样本,从电影叙事结构的角度分析它们形象塑造存在的差距,并为其改进形象塑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6):22-23
《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叙述了中国火箭军从部队筹建、初具规模、到发展壮大的发展历程。这本书不仅具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尤其更具"文学性",徐剑聚焦一个个人物来写,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中国导弹人形象,在题材内容的选取、叙事表现、人物塑造的呈现上,可谓是极富感染力,这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5):15-18
在《守护世界的女人》这部自传中,霍根通过对印第安群体以及个体创伤的叙事,完成了印第安创伤历史的重塑和整合,使自己的创伤记忆得到见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伤的治愈。霍根在这部自传中的创伤叙事,不仅生动深刻地表现了印第安人所遭受的创伤,而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新构建与印第安传统的联系、回归印第安"神圣环形"才能最终实现创伤治愈这一印第安观念。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5)
绘画比文字直观,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较大。艺术家运用写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记录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表现历史题材。笔者从主题的构思、光色表达、群体性价值观念呈现、画者自我思想的结合、形象塑造、融入中国元素等方面阐释油画如何表现历史题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116-117
小昌2018年发表的小说《白的海》,集中表现广西北海越南难侨、开发移民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作家围绕"鱼嘴镇"这一特定地理空间,借由记忆、欲望与死亡的叙事展开虚构的历史,将主流宏大叙事边缘化,将历史模糊化的叙事策略,突显了现代化进程中诸多的冲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迷惘、断裂等现代性问题。从地理空间构建角度来看,小说在检视反思人的"困"与"逃"——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其地理叙事策略背后具备了深刻的多重寓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99-101
在新时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重述历史现象。它凭借独特的题材、叙事艺术、价值取向等特点成为学界争相探讨的对象。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在当下文学创作呈现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语境中也日趋重要。本文拟从新历史小说的目的性、叙事特色、意义三部分,探讨这一民间历史另类书写现象,关注其重申"文学就是人学"这一观念和浓厚的人性关怀意识所呈现出的不同于以往历史题材小说的独特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
麦克尤恩的《赎罪》的叙事时间跨度长达64年,叙事背景从英国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转换到二战这一历史大背景,从一件普通的案件出发,探讨了历史背景下的道德与人性、心灵的创伤与救赎。小说刻画了个体对家庭创伤、集体创伤以及战争创伤的反应。主人公在遭受一系列创伤,饱受创伤记忆的折磨之后,幸存者开始与创伤记忆做抗争。在抗争的过程中,创伤幸存者对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评判标准被摧毁,而后又重建。虽然创伤造成的伤痕无法抚平,但个体的人格在修复创伤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4):91-92
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而成,电影忠实于原著小说,在主题上都表现了对民族灾难的再现、对乡土情怀的流露、对国民性的叩问、对生存与希望的思考、对人性与尊严的拷问等。在叙事手法上,电影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线索有所变化,情节有所增删,人物设置也有较大的突破。在改编的基础上,电影运用了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和原汁原味的河南方言,增加了黑猫、风车和"圣经"等意象。电影的改编,在成功地表现灾难主题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在为数众多的日本作家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耽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中国趣味"独树一帜。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麒麟》围绕历史事件"子见南子"展开,塑造了在卫国传道而失败的孔子形象。谷崎熟悉中国历史典故,将"大逆事件"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恐怖感投影在了南子这一人物上,《麒麟》作为早期"中国趣味"的作品,与《刺青》一脉相承,展示了谷崎文学中"恶女崇拜"的创作动机与独特的东方审美与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2)
<正>近年来,在"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要求下,创作者们或汲取传统历史文化养分,或聚焦当代中国风貌,创作出一批塑造中国人形象,传递中国价值的文学、电影和戏剧等优秀作品。与之相应,摆脱对西方理论的生搬硬套模式、寻觅中国民族特性和文化精髓、建立中国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的声音也逐渐成为主流。2017年以来,在与中国文化产业领头的中国电影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需求下,本土化学理性研究的先行者"中国电影学派"已取得阶段性的初步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