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针对低年级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存在的问题,从知识储备引导、建筑设计方法引导和设计表达能力引导三方面,针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以期对低年级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通过比较分析,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补充,建立以设计为核心、通识为基础、建筑技术为支撑、美学和人文素养为拓展的课程群,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能力培养、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建筑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建筑构造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学习建筑设计的基础课程。文章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筑构造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针对建筑学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设计与技术脱节,学生对建筑结构与材料缺乏注重的现状,提出了建造教学与传统建筑学教学体系有机融合的可能性,通过运用CDIO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建造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6.
随着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需要不断完善应用性大学建筑学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应用性大学建筑学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分析,探索了如何有效结合产教融合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课程体系构建,从而进一步培养更多应用性专业人才,以进一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7.
边缘实验与建筑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小军 《新建筑》1997,(3):19-22
传统建筑学面临着挑战和质疑,国内一种新的实验性建筑正崛起,边缘性实验的意义在于消解西方建筑学理论的中心话语结构,寻求发展一种边缘化的当代中国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实验建筑类型,它包括“实验化批评”和“实验性设计”两个层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建筑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广东省相关高校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宏观上课时学分分配、课程类别占比差异不大,微观上着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设计课与技术课双轨并行实施教学。研究认为,应搭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纵横交错的课程组织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保障条件,加快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步伐。  相似文献   

9.
AA的主要特色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从最重要的特色是其建筑学教学大纲的开放性。对那些到AA来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仅要研究那些他们曾学过的东西,更要积累自己的经验。大量不同的教学大纲被建立以允许新构思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显然这种研究传统是AA的特色所在。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补充课题。学校不是一个纯理论性的东西;它涉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从正在寻找新的实践方式。个人应该对建筑学的未来具有想象力,这种观念表达了学校的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0.
建筑学教育创造能力培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荣贵 《新建筑》2002,(5):57-58
“创造”是指“杨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建筑学专业教育与“产学研”三结合可提高理论水平,升华专业能力。在培育创造能力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研究为目的参与实践,提供不盲从,敢质疑。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形势下,地域性建筑成为建筑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文论述了地域性建筑的相关概念及发展趋势,总结出在进行地域性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37-42
作为人诗意的栖居地,场所常常指代故乡或祖国,蕴含依恋和忠诚等美好的人类情感。但在现代主义经典《尤利西斯》中,艺术家所栖居的场所却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的新场所不但提供了新型体验和再度场所化的可能性,而且实现了反思旧场所的审美距离。以斯蒂芬的莎士比亚理论和斯蒂芬与作者乔伊斯的自传关联为基础,《尤利西斯》创建了斯蒂芬、莎士比亚和作家本人组成的移民作家群。他们的场所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诗意栖居场地的不懈追求,更表现在对旧场所心理、理性、文学等多层面的批判和审视。因此,斯蒂芬、莎士比亚和乔伊斯组成的多维三棱镜不仅连接历史与现实、文本与世界、人物和作者,更提供了透视20世纪初移民作家场所意识的多重视角。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时代发展所需具有信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建筑学专业迅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为引领,对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升级.将BIM思维引入整个课程体系,借助BIM平台促进多课程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并利用实践环节进行BIM的综合运用.改革为同类院校建筑相关专业引入BIM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1600MHz天线,通过对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洞隙类缺陷的模拟探测,得到该频率下对该类缺陷的探测能力的部分认识。通过对其中一次实验进行印证探测,说明探地雷达在探测小目标异常时可以得到有效的探测数据,为工程实际探测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9):8-9
<正>对风景的审美与感知,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互动体验。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陶渊明笔下“蔼蔼停云,濛濛时雨”,各种自然景色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登泰山前,山脚入口有“登高必自”碑,到了山顶可以“一览众山小”,人的体验与自然风景变化形成“物我交融”。在城市园林中的感知给与人们精神的寄托与归宿,网师园的“可以栖迟”,退思园的“云烟锁钥”,  相似文献   

16.
薛艺 《山西建筑》2014,(25):256-257
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针对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策略,并从课程设计时间安排、题目选择、指导内容、绘图方法、考核方式五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Pattern perception is often regarded as highly subjective, dependent on individual taste and preference. Neurologically, however,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distinct areas of the brain are stimulat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pattern design and colour combinations. Here Patricia A Rodemann probes into the very re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product design finishes and surface patterning.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75-78
在当今高度文明的的社会,职业委婉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职业委婉语,但其产生渊源不同。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职业委婉语的产生渊源从避免职业歧视、顺应人的心理、遵循礼貌原则、社会文明、避免产生不快的需要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证实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相应的职业委婉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4):109-110
根据教师岗位群的现实需求和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小学全科教师需要具备通识能力(general abilities)、学科能力(subject abilities)及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ies),即"GSP"能力标准。基于对"GSP"能力标准的分析和界定,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应该做到课程结构科学合理,课程内容开放多元。  相似文献   

20.
商砚穿  石岩 《新建筑》2004,(6):92-93
人眼对光的视知觉特性有三个主要特征:视知觉感光是综合过程,可以产生视觉质感,对色光的感知越来越敏感;明度视觉感知扮演重要角色。在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人眼的视知觉特性进对光行设计时的设计要点。并且进一步解释如何综合运用这些要点进行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