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土公路隧道浅埋段管棚注浆支护机理及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管棚注浆法在黄土公路隧道浅埋段中的支护机理和实际应用效果,对某黄土公路隧道右线出口段进行了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等的施工监测;在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黄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在管棚支护作用下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地表沉降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管棚注浆法能够显著抑制浅埋黄土地层的变形和拱顶下沉,减少隧道初始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避免浅埋黄土地层开挖中塌方现象的产生,保证了施工安全,为进一步分析黄土地区管棚注浆法的支护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今后西北地区黄土公路隧道管棚注浆法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优化数据。  相似文献   

2.
湿陷性黄土隧道洞口浅埋段开挖与支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伟新 《施工技术》2006,35(11):70-72
介绍了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上潼洛川隧道的基本情况和该工程施工的特点和难点,并阐述了在湿陷性黄土隧道洞口施工中采用的浅埋段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和基底加固技术,提出了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控制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十天高速公路某黄土隧道左线出口发生塌方冒顶事故的处治工程,分析隧道发生塌方冒顶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洞内与地表共同治理的综合处治措施,并结合塌方段原设计初期支护强度不足的工程实际提出了3种初期支护方案; 利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 3D,对3种初期支护方案下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工况1(I25a型钢钢架+厚30 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刚度偏大,初期支护承载力存在富余,工况3(I20a型钢钢架+厚25 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刚度偏小,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并考虑到施工成本,应采用工况2(I22a型钢钢架+厚28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 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经过处治后隧道变形较小,最大拱顶沉降为16.4 mm,最大拱顶沉降速率为2.2 mm·d-1,最大周边收敛为11.3 mm,最大周边收敛速率为1.6 mm·d-1,且最大地表沉降为46.6 mm,相关变化值都在标准范围内,说明处治效果良好; 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隧道塌方冒顶的预防与处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大西客运专线忻州隧道三七微台阶法开挖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模拟分析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并与锚杆轴力和喷射混凝土应力的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型钢混凝土截面受力计算方法,评价型钢混凝土初期支护结构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型钢混凝土主要承受压应力,且沿隧道中线呈轴对称分布,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拱腰位置,而拱脚处局部承受拉应力,为施工中的薄弱部位,喷射混凝土应力实测值相对计算值偏小,但分布规律与计算值吻合性较好;②隧道系统锚杆主要承受拉力作用,最大拉力在锚杆1 m位置,沿隧道轮廓从拱顶到拱脚递减,且计算值略大于实测值,两者分布规律一致;③型钢混凝土结构安全系数从隧道拱顶到拱脚依次递增,且同一部位轴力安全系数小于弯矩安全系数,轴力安全系数最小值为3.86,满足规范要求,可适当增大钢拱架支护间距或减小喷射混凝土强度。  相似文献   

5.
黄土隧道浅埋偏压洞口段套拱结构受力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土隧道浅埋偏压洞口段套拱结构的受力状况,对刘家坪2号隧道洞口段套拱基底应力、钢架应力、混凝土应力及拱顶下沉进行施工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浅埋偏压情况下,套拱两侧基底应力分布不均匀,拱顶填土引起基底应力急剧增长,仰拱施作后基底应力趋于稳定;套拱钢架受力复杂,有拉有压,且值很大,仰拱开挖引起钢架应力急剧增长,钢架在套拱支护结构中发挥了强大的支护作用;冬、夏季温差引起套拱混凝土应力随时间(季节)的变化呈现拉、压交替变化,夏季出现最大压应力,冬季出现最大拉应力,且压应力较小,拉应力较大,多处测点都超过了C25模筑混凝土设计轴心抗拉强度;套拱拱顶下沉主要由洞顶填土施工和仰拱开挖引起。  相似文献   

6.
梁建忠 《山西建筑》2012,38(9):193-195
主要阐述了吕临铁路车赶隧道出口在软弱围岩、浅埋洞口段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措施及技术措施,提出了几点有效、合理的解决办法,在保证安全及快速的情况下完成了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祥富 《福建建筑》2023,(4):111-115
以厦门某特大跨度隧道工程为例,针对洞口浅埋段围岩破碎状况的超前支护问题,采用数值分析结合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采用大管棚及超前小导管的联合支护方法,并通过地表变形及支护结构变形特征,评价其效果。研究表明:采用超前小导管支护,拱顶沉降及两侧收敛位移值,相对未采用超前小导管分别减小29.7%和52.3%,相比未采用超前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初支轴力和剪力分别降低50.0%和47.2%,弯矩变化不大。总的来说,联合支护方法一定程度分担了围岩的荷载,降低初支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能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及结构受力,得到的围岩位移及初支结构内力极值都不大,处于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浅埋黄土隧道施工方法及支护受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神(木)延(安)铁路十五标段和W6标段4座黄土隧道及应力监测为实例,对浅埋黄土隧道施工方案及施工出现的技术问题,支护与土体间接触应力分布规律及引起结构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隧道浅埋段上下台阶法开挖及支护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0.
对九绵高速天池隧道左线出口端浅埋段施工安全隐患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监控量测回归曲线数据分析,对隧道浅埋段开挖支护参数调整后起到良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以后同类隧道的支护方案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采用不同支护参数的两座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变形特点,对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并对该两座隧道的实际施工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尽管采用现浇模筑混凝土作为初次支护有其刚度大的优点,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对于类似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建议采用锚喷支护作为初期支护.  相似文献   

12.
陈和清  杨鲜明 《山西建筑》2007,33(13):331-332
结合工程概况,给出了进洞方案,介绍了边、仰坡开挖及支护的施工方法,并从搭设钻孔平台安装钻机、钻孔、清孔验孔、安装管棚、注浆等方面阐述了超前支护技术,最后介绍了洞身开挖顺序,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浅埋黄土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三十里铺隧道的现场测试,研究浅埋黄土隧道一衬和围岩接触应力、锚杆轴力、喷射混凝土表面应变、二衬中钢筋应力和浇注混凝土应变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围岩释放应力最大值在7~10 d,位置在拱腰处;锚杆轴力稳定时间为30 d左右,且在空间上出现压应力区;喷射混凝土表面应变较大且常出现跳跃性变化;二衬钢筋应力初期为拉应力;边墙处的稳定时间为6~8 d后,拱顶处30 d后仍然递减;二衬混凝土应变由初期的拉应变向压应变变化。隧道衬砌的受力分析结果为支护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对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结合宝兰客专兴仁隧道洞口及洞身浅埋偏压黄土段施工,简单分析临近既有线浅埋偏压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通过施工验证,有效控制黄土浅埋偏压段围岩变形,确保既有陇海铁路杏仁隧道运营安全,为类似工程积累了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十里铺隧道的现场测试,研究浅埋黄土隧道一衬和围岩接触应力、锚杆轴力、喷射混凝土表面应变、二衬中钢筋应力和浇注混凝土应变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围岩释放应力最大值在7~10 d,位置在拱腰处;锚杆轴力稳定时间为30 d左右,且在空间上出现压应力区;喷射混凝土表面应变较大且常出现跳跃性变化;二衬钢筋应力初期为拉应力;边墙处的稳定时间为6~8 d后,拱顶处30 d后仍然递减;二衬混凝土应变由初期的拉应变向压应变变化。隧道衬砌的受力分析结果为支护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对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入手,着重阐述了浅埋偏压湿陷性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要点,并就如何强化浅埋偏压湿陷性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效果提出了可行性措施,以此来为今后特殊地段隧道施工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张忠 《市政技术》2023,(7):176-181
为了研究浅埋隧道中超前支护结构的承载性能,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隧道变形和支护结构力学特性演化规律,并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从管棚安装角度、直径和横向间距等方面分析了隧道变形和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围岩压力的变化主要是由上台阶处的环形土开挖和下台阶开挖引起的;管棚安装角度越大,隧道拱顶沉降值就越大,安装角度的增加导致初期支护结构最大轴力减小;使用直径113.6 mm的管棚比使用直径60.3 mm的管棚更能有效地控制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管棚直径越大,初期支护结构的最大轴力就越大;随着管棚横向间距的增加,隧道拱顶沉降值增加,且导致初期支护结构最大轴力减小。  相似文献   

18.
依托草坪子隧道浅埋暗挖段地表沉降监测项目,对隧道浅埋暗挖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探讨了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机理,分析了隧道开挖作用下常见的地表损害形式,最后模拟分析监测结果对此次监测方案进行评价得到此浅埋段隧道的地表沉降随隧道开挖的规律以及本身的累计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某在建山岭隧道为工程背景,分析了洞口段初期支护产生过大变形的原因,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其开挖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合现场监测结果,得到了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的受力及变形状况,并提出了变形控制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洞口偏压段初期支护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弯曲变形;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深埋侧拱腰内边缘,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深埋侧的拱脚外边缘和浅埋侧的拱腰内边缘;通过有序减压卸载、增设临时斜撑、洞内注浆、及时成环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变形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质地形条件下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潼洛川隧道出口工程实例,介绍了大断面黄土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的关键施工技术:长管棚加导向墙与超前小导管预支护,CRD施工方法,及利用监控量测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实践证明,所采取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施工变形量,防止隧道塌方事故,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