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城市记忆,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有机更新,同时体现了该城市街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反思为切入点,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初期存在的诸如单纯静态保护、过度商业开发、"仿真更新"假文化蔓延等问题,并基此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梳理、总结了其保护与更新经验,提出了当前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邓国安  陈平  王继彪 《规划师》2007,23(9):34-35
珠海路历史街区是北海历史文化的象征,拥有众多的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被誉为鲜活的"近现代建筑年鉴".目前,珠海路历史街区存在传统风貌遭到破坏、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应从历史保护和旅游发展角度出发,通过用地结构调整、优化产业配置、保护传统文脉、繁荣地区经济等措施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3.
历史街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明确历史街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历史风貌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异同。同时,探讨了历史街区规划的类型学方法,将类型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中,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自信",有关历史街区的研究不断拓展,"非保护类历史街区"首次在2016年提出,但在近四年的发展中,其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文章从历史街区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入手,对比性地提出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概念,运用文献对比分析法,对历史街区和非保护类历史街区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得出现阶段历史街区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差异性可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概念界定的差别;(2)街区规模范围的差别;(3)街区情感认知的差别;(4)街区所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5.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基于居民日常生活功能而形成的,以传统民居建筑和街道空间为载体的街区。因为记录了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街区保护和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因为承载了独有的生活方式而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面临着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原有街区风貌和忽视街区居民生活需求的问题。原生态理念是重视地方社会生活记忆和人文环境延续的一种全面优化发展策略。本文以原生态理念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研究,从物质环境到人文环境,提出整体规划、风貌完整、文化延续三大原则,并以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为例,探索民族地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保护和活化的双向平衡。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4,(11)
本文从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和特点入手,以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张家口堡为实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保护更新原则,为今后探寻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生命力激活,科学合理保护更新模式做出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古老的传统商业街区,也是济南目前保存较多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泉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但近年来,该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功能结构失衡,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特色风貌,复兴其活力,文章从保护其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活力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原居民的社会网络等方面对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郑涛 《城市建筑》2014,(14):22-22
本文以扬州市东关历史街区保护为例,从保护的分类处理、真实保护与旅游商业开发的协调、原真生活的回归三个方面,探讨了历史街区中原真性保护的方法,希望对目前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乔 《建筑学报》2005,(12):36-38
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与居民生活需求存在的冲突,以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和交往实践观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即:为整个城市保留地方性历史文化系统和为历史街区营造现代生活系统,建立起人和物、局部和整体、传统和现代同时考虑的一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街区中社区的建设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课题。本文建立在对社区的认识以及对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解上,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社区的建设应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协调统一问题,认为"保护"和"发展"均应以人为中心,为人类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并根据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总结当前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汪夔万 《规划师》2010,26(4):42-46,51
城市节点在空间结构中具有战略地位,是人们活动的聚集点,是城市空间意向的5个构成要素之一。采取有计划的、局部的、渐进式的节点改造能够取得保护与更新的双重效果。重庆市万州区将节点分为:道路节点、街道节点、绿化节点、景观节点、门户节点,对不同类型节点制定不同的改造重点,获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异托邦”空间概念和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历史街区是作为城市社会真实场所存在的城市“异托邦”.并对历史街区的城市“异托邦“特质进行详细解读。并指出.为城市发展提供“反身之镜”和特殊空间实践基地是历史街区的城市使命,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使历史街区回归.同时保持历史空间和创造生活空间的“异托邦“。  相似文献   

13.
北锣鼓巷旧城改造前期策划着重保留胡同的风貌,保留原来的胡同感觉,不破坏原有的街巷体系.以院子为单位保留尽量多的原有的质量较好的建筑,然后进行维修或复原.将这部分整修好的院子出售给有经济实力与文化,向往北京老城生活的人,提高这一地段内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刘华  王玲玲 《重庆建筑》2007,(12):43-46
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就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古镇居民入手,通过改造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加强参与意识及保护他们的社会结构网络等手段,探讨历史街区得以延续的精神本源。  相似文献   

15.
三学街历史街区是西安市重要的历史地段,具有传统的街巷空间特色和民居类型,目前面临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落后、改造资金投入大、管理立法和保护程序缺乏等问题.规划以保护为主、以更新为辅,通过制定综合的保护与更新目标,划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范围,调整土地利用性质,形成五大功能分区、三级道路格局、绿化景观体系与商业体系协调、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当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思考,提出"微更新"的更新改造模式。文章以"微更新"为出发点,从形态修复、功能置换、文脉传承三个维度探讨了基于"微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策略,并提炼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韩飞  林峰 《华中建筑》2008,26(8):127-132
文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山塘历史街区规划改造的实践为例,分析了分阶段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整体改造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万勇 《规划师》2009,25(9):97-101
通过对上海市旧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空间资源类型、产出模式和动力机制等的分析可知,上海市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居住空间、传统工业仓储空间、传统商业空间和各种混杂地带等存量空间资源,坚持走内涵式.软改造"之路,探索以社区为载体、政府有效引导的自组织更新方式,通过积极的扶持政策、正面的舆论导向等措施,推动旧城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旧城区的振兴和复兴.  相似文献   

19.
"异托邦"作为一种新的空间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借助徐州回笼窝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案例为依托,丰富对于"异托邦"空间性质的理解,并且拓展历史街区的保护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对于城市"异托邦"历史街区保护特征的解读,探究历史街区作为"异托邦"的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