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元奎  赵刚 《化学工程师》2023,(12):81-85+72
本文介绍了各种放射性废树脂处理技术的工艺原理、优缺点和研究进展。放射性废树脂的处理技术可分为水泥、沥青、聚合物等固化法,热态压实和桶内微波干燥等脱水减容法以及焚烧、湿法氧化或蒸汽重整等氧化分解减容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处理技术的特点,发现放射性废树脂处理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为设计和开发操作条件温和、效率更高的氧化分解减容工艺。  相似文献   

2.
3.
在快堆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可能产生少量的放射性废钠。放射性废钠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产生燃烧或者爆炸的风险。国内尚无放射性废钠处理实践经验因此,对国外放射性废钠的处理方案进行调研和分析,经过比选确定使用水作为氧化剂,在封闭容器中分批次处理放射性废钠的方案是合理的。完成了基于高压釜的放射性废钠处理方案设计,并提出验证需求。  相似文献   

4.
核电厂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放射性废树脂,目前我国在役核电厂对其采取暂存或水泥固化等增容处理方式,急需一种安全有效且二次污染小的高效减容技术。 THORSM蒸汽重整技术由于其非高温反应、无液体废物、有机物无机化、废渣稳定等优势而被美国能源部采纳并应用达15年。通过追溯其技术原型,从其工艺原理和技术特点探讨了其处理放射性废树脂的可行性,为该项技术的引进或自主化研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核电站放射性浓缩液干燥处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核电站放射性浓缩液的特性,以模拟浓缩液为研究对象,利用烘箱开展了干燥技术处理浓缩液的初步研究,对干燥产物性状的变化以及干燥条件对水分蒸发速率和产物含水率的影响进行了测定。浓缩液经干燥处理后质量为原先的20%左右,减容比为4.5左右,含水率小于15%;干燥温度越高,真空度越大,干燥的速率越快,但是温度和真空度的增高会带来干燥产物的膨胀;干燥过程的补料会导致产物下层含水率升高;结果表明,干燥技术处理放射性浓缩液是一种减容处理技术,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设计一种新型放射性废树脂液位/界面在线测量系统,实现液位和界面的分开测量。从外形尺寸、材料和重量方面改进了重量传感器,介绍了树脂界面计的操作要求。试验结果表明:该测量系统数据准确、测量稳定,解决了工程上废树脂界面测量困难、仪表安装困难和仪表被树脂掩埋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离子交换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性废水处理工艺,相比于蒸发处理工艺其节能且不产生蒸残液,相比于絮凝沉淀处理工艺其产生的二次废物量相对较少且处理性能优异。文章通过实验,研究了罗门哈斯阳树脂、大孔型树脂、凝胶型树脂和IRN78树脂对核素的处理性能,研究出适宜于放射性废水处理的离子交换树脂,并研究了p H对其处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逯迎春 《广东化工》2013,(7):70-71,78
焚烧法成为处理可燃放射性固体废物和有机废液的主导工艺,生成的焚烧灰须经过必要的处理后,才能够送到放射性废物处置场进行最终处置。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处理放射性焚烧灰的主要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国内外应用的现状,为研究者和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炼油厂石蜡和润滑油精制工序产生大量废白土,其中含30%左右的蜡或油,需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综合利用。文中介绍了几种炼厂废白土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钠冷快堆因其安全性能好,成为第四代反应堆中研发进展最快、距离商业化核电厂建设目标最近的第四代堆型。依据国外部分钠冷快堆的退役经验,总结了钠冷快堆退役时的放射性分布特点,介绍了退役产生的大量废钠及工艺系统中残留废钠处理的工程经验和启示,结合国内快堆发展情况提出了在设计和运行阶段便于钠冷快堆退役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核军工、核电及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在核设施的运行、维护和退役等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油。放射性废油理论上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再处理、长期贮存、氧化焚烧以及固定和包装等。近年来,放射性废油的吸收法处理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放射性废油的处理方式,使废油及相关放射性核素向环境的渗透和散逸风险最小化,废物增容量小,形成的废油固化体性能稳定,可直接处置,且工艺简单易实现,便于后续进一步的放射性废物管理,是处理和处置相结合的放射性废油最有效和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放射性废气净化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对核电站不同类型的放射性废气的治理工艺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各工艺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吸附分离法对于各类放射性废气治理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且设备及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研制出优选的吸附剂和吸附装置是该技术的改进方向;湿法吸收可用作吸附分离前端废气中气、固污染物的预处理,能延长吸附剂的使用寿命;废气净化新技术要面向安全、高效与非能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钾长石、粘土、煅烧氧化铝为原料,对模拟放射性废物泥浆的陶瓷固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放射性废物泥浆陶瓷固化的最佳成型工艺为压制成型;烧结温度在1100℃以上的固化体抗渗性良好;本实验所选取的3个实验配方的最佳烧结温度范围均为1100-1150℃;K ,Na 在干燥过程中或烧结低温阶段的迁移扩散以及Na2SO4在 1200℃左右的分解,对固化体的致密烧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边伟  崔皎  汪宗太  刘郢  李硕  杨浩 《广东化工》2022,49(9):137-140
为评估我国当前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水平,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评价工作。首先,根据一定的原则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多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模糊评价等级集、根据评价指标的类型计算其单因素评价集并基于此构建不同评价对象各自评价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选用“乘与和算子”开展逐层递归的模糊合成运算,最终得到设备、系统、设施、全厂对不同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评价工作将为后续放射性废物处理乃至核化工技术的发展和项目的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使得人类对于低碳能源的需求迫在眉睫。随着传统化石燃料的消耗殆尽,核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已被广泛应用。然而核工业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物,不妥善处置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阐述了放射性废物的概念,介绍了多种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e structure of a borosilicate glass containing simulated nuclear waste on a distance scale up to several tens of nanometer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neutron scattering techniques. Comparison of samples with and without waste suggest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basic network of SiO4 tetrahedra and BO3 triangles is largely unchanged by addition of the waste. The real-space correlation function for the glass plus waste has clear features at distances below 0.5 nm,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above network building units. Study of a partially devitrified sample shows diffraction effects due to polycrystalline and vitreous phases. Vitreous and partially devitrified glass containing waste produce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small-angle scattering corresponding to regions of inhomogeneity which are 10 nm and larger.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钛酸盐陶瓷的晶体结构和性能,通过PCT实验测定了钛酸锶的浸出率.实验结果表明:钛酸盐陶瓷固化体具有较高的密度,浸出率低,化学稳定性高,是固化放射性废物和进行最终地质处置的理想固化体.展望了钛酸盐陶瓷固化放射性废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高放废液碱矿渣水泥固化体中矿渣反应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于安全的考虑,高诳废液碱矿渣水泥固化体应该具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要求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使处于介稳态的矿渣玻璃体完全水化转化为热力学稳定的水化产物。为此分别用水杨酸甲醇-丙酮萃取法和非蒸发水法估测碱矿渣水泥中的矿渣反应率,用非蒸发水法结合DTA法估测固化体中的矿渣反应率。  相似文献   

19.
20.
宋璐璐  张东  杜良  谢云  吴涛 《广州化工》2011,39(22):79-81
通过核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为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支持,运用批试法研究了不同物理条件下,土壤对Co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时间为5天左右,土壤对Co的吸附模式符合Freundlich模式;酸性条件下,土壤对Co吸附能力较弱,pH从7开始增大,吸附比随之急剧升高;土壤粒径、液固比对土壤关于Co吸附比的影响不大,但随着液固比增大,吸附效率明显降低;共存的Ca2+能明显减弱Co在土壤中的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