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建筑特点的形成,必然有其社会的、自然的原因。这是建筑的民族特点与地方特点的理性内核。云南省是我国多民族的省份,民居建筑千姿百态,汉族的“一颗印”、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竹楼”…….各具鲜明的特点(图1)。“一颗印”反映了内向型、封闭型、宗法制的家庭结构,傣家的竹楼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生活习惯。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就是  相似文献   

2.
即然我们把建筑理解为一种叙述语言或文体,就存在着“修辞”问题。在建筑中,除“功能”与“结构”之外,建筑的其他形态均可被视为“修辞”。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本体”其实就是修辞形态。比如彩绘,色彩、材质、造型、体量、比例、线条、路线、秩序及其互为穿插的庭院、园林,形成的空间序列感等。中国古代官方建筑的形式组合是一种社会象征秩序,其组合原则如西方的结构主义学者说的那样,可进行互相组合。中国古代官式建筑是权力的形式,它是伦理和政治秩序重叠。建筑形式与社会游戏性质极重的社会仪式接连在一起。建筑场所的真正…  相似文献   

3.
一部建筑发展史可以看成是一部社会发展史的缩影与形象概括。从历史角度观察,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方风格”是受三方面因素制约的,一是地区的自然条件,二是社会历史状况(包括民族、宗教信仰、道德风俗诸多方面)三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评选“80年代世界名建筑”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虽然我在拙作《建筑创作的社会构成》一文(见《南京工学院学报》第17卷第5期,1987——编者)中提到,“我国现代建筑发展进程和世界建筑发展并不同一平行线上,在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地区特点,建筑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但世界建筑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所表现的繁荣、多彩和多元,却深刻地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和”——风景建筑风景城市中国的名山大川历来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风景中的建筑,“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倍增其壮观、美好的姿态。而自然山水,在建筑的点缀之下,越发增加其诗情画意。“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句中的“仙”和“龙”暗语的是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相互渗透,合二为一,即“风景”和“名胜”成为了同一概念的“风景名胜”,自然之山、水才真正有了灵气而名扬四方。中国的风景建筑正是贯穿着这种艺术哲学,并使建筑之体量、造型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一致,“以天合天”,“以成天趣”(图一)。这种朴素的“和”的观念,也正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础,它不但包含了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以及二者彼此相统一的朴素观念,而且把这个统一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紧紧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老陕说建筑     
1 苦爱建筑,乐在苦中建筑不爱不行,爱是一种苦差。建筑设计就是“夯”时间的事,要“熬”! 18年的设计历程,今天最想做的是想回归建筑的本源,面对社会的真实、对经济的真实、对地方文化的真实、对技术的真实、对使用者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建筑。真实的建筑反映社会真实的烙印。真实不等于没有品位、没  相似文献   

7.
一、建筑业历史和现状肥城建筑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建筑技术就已初具水平。至建国前,形成建筑和安装两套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被誉为“抹灰之乡”和“安装之乡”。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乡(镇)、村三级集体建安企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享有较高社会信誉的建筑大军。  相似文献   

8.
建筑艺术探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建筑艺术的媒介(质料)具有“物理大于心理”、“适用功能决定形式”、“经济造价的重要因素”的特性.虽然中西建筑各呈异彩,但是,在“造型美”、“整体和谐美”、“流动美”等方面,又大相径庭.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与雕塑、音乐、绘画等关系密切,在相互扬弃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建筑,是人造的、供人居住和活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的场所.它起源于人类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的实用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环境.它以社会物质生产为基础,首先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同时也作为人们艺术审美对象.建筑保存了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是最古老的门类艺术之一,现代建筑的体载(类型)一般分为: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纪念性建筑、园林和建筑小品等.一、建筑艺术媒介的特性建筑使用木材、石头等物质材料作媒介构造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与其他艺术的媒介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寻找建筑失落的“灵魂”,正视特定情境中的社会文化对建筑生成的意义,并将其从理论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解决当代多元文化与建筑形式风格趋同现象之间的现实矛盾,是当今建筑发展严峻和急迫的课题。论文从城市建筑的形式、风格趋同现象出发,对传统建筑生成方式提出质疑,通过回归建筑本体和意义的存在价值分析,认识到建筑师必须积极主动地以社会、文化等广泛背景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以“时间”这一全然不同的研究角度探索新思路,将社会文化“时间”作为建筑学拓展的新视野,研究建筑如何在“当代”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多元的时间维度中,营造具有不  相似文献   

10.
张颀  聂云 《新建筑》2008,(3):90-92
建筑专业媒体自身的“编辑”是一种建筑“再生产”的操作过程,对于建筑年鉴这样的建筑主流专业媒体,其存在的意义必须是有效地且“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年度出现的重要建筑及其主观意识。试图通过对于其中的领跑者之一《荷兰建筑年鉴》的深度研究,在对其18年的发展历程与得失成败的解读中,更好地发掘建筑专业媒体在其运营过程中所扮演的“再生产”角色,帮助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特殊的社会、学术、文化职能。  相似文献   

11.
“关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是《北京宪章》确立的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建筑评论积极地关注社会正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一原则。作者提出了“建筑评论要关注社会”这一论点,并对建筑评论关注社会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胡浩 《中外建筑》2001,(4):13-14
《北京宪章》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一章中提出了“全社会的建筑学”的概念。笔者以为,这既是对20世纪建筑学发展的一个精当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建筑设计模式的一种良好展望。它至少包含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建筑师要参与社会,“建筑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政治背景,建筑师要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过程也要接受全社会的参与,“(建筑学)必须要创造出日益美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而这有赖于使用者与决策者的参与”。 1 建筑师要参与社会,参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所有层次的决策 建筑是什么?答案从来众说纷纭。然而,不论说建筑是空间、还是场所,或是别的什么,人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建筑绝不只是一个房子,绝不只有一个物质的壳,它还必须包含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意义、经济意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中国建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加适当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中国品牌,塑造令沿线国家信服的中国形象,基于制度理论来分析东道国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期望,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期望框架。采用聚类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期望不同类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基于不同国家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维度的差异性影响,东道国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期望可以划分为“质量”“经济”“风险”“传统”和“综合”5种类型。中国建筑企业在这些国家建设时,须充分考虑东道国对建筑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类型,为中国建筑企业更好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地制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建筑和建筑业的形成 建筑活动几乎与人类社会一样古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在史前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有的地方已经使人能够用木材和木板来建筑房屋了。”(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9页)但是建筑活动的内容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而  相似文献   

15.
蔡洪彬  李桂文 《建筑》2009,(9):63-65
建筑美是一种多向度的美,一个时代的技术条件、社会特征和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地域、文化、材料等都会在建筑及美的空间形象中反映出来。伴随着时代的更替和人们生活习惯及审美爱好的变化,建筑美学观在当代出现了“标志性”、“乡土化”和“环境观”三种趋向。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向社会发出强烈的文化信息和信号。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化的缩影”,建筑在谱写历史,或者说,建筑师在有意无意地谱写历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蔑视,建筑师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建筑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君王和物主,以致中国古代建筑师既无名望也无地位,只能沦落为“无名氏”。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向社会发出强烈的文化信息和信号。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化的缩影”,建筑在谱写历史,或者说,建筑师在有意无意地谱写历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蔑视,建筑师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建筑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君王和物主,以致中国古代建筑师既无名望也无地位,只能沦落为“无名氏”。  相似文献   

18.
“拆除是一项简单且短期的决定,”安妮·拉卡顿(Anne Lacaton)说,“这是对很多东西的浪费——能源的浪费、材料的浪费和历史的浪费。”建筑的生命感在于时间上的停留,它与使用场景发生紧密联系。但同样建筑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无论是建筑自身机能的衰退,还是社会对其功能需求的改变,或是地方政策对其提出全新要求,这些都成为旧建筑迎来焕然一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学生活动中心(或称学生俱乐部,以下均称学生中心),是西方国家大学校园中的一种很普遍的建筑类型,它已成为校园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学生中心的功能学生中心是一种容纳学生课外活动的集中化、典型化的场所,也是学校管理机构和学生自我管理机构联系学生的场所。美国学生中心协会对学生中心的定义是“学校大家庭所有成员的社会中心”、“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及”校园论坛”。它相当于我们一般所称的“学生之家”,但活动内容丰富,服务设施全面。  相似文献   

20.
积木式房屋是日本芝蒲工亚大学相田武文教授在七十年代首次提出来的。续过他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这种房屋已在日本陆续建造。相田的建筑观就是建筑的“游戏性”。他认为,尽管现代主义建筑在历史上有它的革命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创新精神已逐步消失,原因是今日的社会已发展为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建筑的任务就是要为人们带来欢乐,而游戏是达到欢乐的手段,欢乐是游戏的目的。现代主义建筑所忽视的正是建筑的这种“游戏性”。建筑不应仅仅满足于具体体现功能,而应把建筑看成是一种文化。它必然明确地刻印着作者的意图。对于这种意图,不管你主观上喜欢与否,都涉及“游戏性”问题。建筑是需要精密计算的,这也是建筑文化的一少方面。但是,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