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荧光显微镜技术在储层评价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主要组分中的油质沥青、胶质沥青和沥青质沥青均发荧光。油质沥青发黄、白、绿、蓝等色荧光,为石油组分中的烃美化合物,包括饱和烃、环烷烃、芳烃等。胶质沥青以橙色荧光为主,为含氧、氮、硫的烃类,是石油中较固定的组分;沥青质沥青发褐色荧光,为不溶于石油醚的胶质沥青、非烃及沥青质,其发光亮度与沥青含量成正比。[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石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配制组分含量不同的模拟油,在RV20旋转粘度计上测试石油及模拟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利用相关分析法,总结了石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与油样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重质高粘度石油的粘度与胶质含量成正比,与胶质沥青质之比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天然岩沥青改善道路石油沥青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东伟 《石油沥青》2008,22(4):30-34
随着公路交通量的增加和对路面耐久性要求的提高,改性沥青在我国道路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多,掺加天然岩沥青是改性方法之一。为了研究天然岩沥青改性普通沥青性能的内在机理和原因,以新疆岩沥青和滨州90号沥青作对比,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子量、胶粒当量直径测试等技术手段分析了沥青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天然岩沥青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硫、氮、氧等杂原子含量高,增加沥青质和胶质的极性,天然岩沥青与普通沥青混合后,分子极性大为增强,分子的缔合能力增强,沥青质分子相互吸引形成胶核,向外依次吸附胶质、芳香分和饱和分形成胶团结构,提高沥青的粘滞性、粘附力及沥青体系稳定性;羧基、羰基、醛等表面活性基团可改善沥青在集料表面的吸附,增加了沥青的抗水损坏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四组分法从辽河减压渣油中分离出胶质、沥青质,分别考察了它们在分散型催化剂作用下的临氢热反应行为。结果表明,胶质、沥青质一方面要裂化生成较轻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要发生缩合反应生成较重的反应产物以及甲苯不溶物。渣油在临氢热反应过程中,沥青质是生焦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胶质。比较了热反应生成的沥青质与原生沥青质之间以及热反应生成的胶质与原生胶质之间化学组成的区别,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沥青质和胶质较原生的沥青质和胶质分子结构缩合程度高,并且反应苛刻度越高,缩合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5.
水包稠油乳状液中孤岛稠油组分间相互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孤岛稠油脱沥青质油、胶质、沥青质及胶质与沥青质混合物对水包稠油乳状液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高芳碳率、低烷基碳率、高芳香环缩合程度的沥青质组分界面活性较高。在水包稠油乳状液形成过程中,芳香分的存在有利于以稠合芳香环系为核心的胶质粒子的溶解,促进胶质单元结构在油滴表面的吸附,使脱沥青质油的界面活性高于胶质。胶质对沥青质有很好的分散作用,使沥青质在油相中溶解度增加,沥青质分子以较小的缔合体或以自由分子状态存在,沥青质分子中所有极性基团较易到达表面上,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稠油组分与阴离子乳化剂LAS存在正的协同作用,与非离子乳化剂OP-10存在负的协同作用。稠油各组分共同与乳化剂作用形成稳定的水包稠油乳状液。  相似文献   

6.
胜利减压渣油胶质热反应生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胜利减压渣油中的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为原料,通过其热反应行为的考察,表明在本反应条件下,饱和分不转化成沥青质和甲苯不溶物;仅有少量芳香分转化成沥青质和甲苯不溶物;在热反应中沥青质和甲苯不溶物的生成主要来自胶质的缩合反应。还比较了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的裂解与缩合性能。研究表明,纯胶质的热反庆体系,其胶溶沥青质的能力很强;原生胶质经热反应后所生成的次生胶质和次生沥青质与减压渣油中的原生胶质和原生沥青  相似文献   

7.
胜利渣油采用两段溶剂脱沥青进行预处理,可以取得较多的脱沥青油(催化裂化原料),副产物——胶质和沥青质与其它油料调合来制取建筑石油沥青和道路石油沥青,可解决硬沥青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8.
多种原油混合加工生产道路沥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平 《石油沥青》2003,17(3):51-52
以混合原油加工后的减压渣油为原料,生产100号道路石油沥青,产品有高胶质、低沥青质的特点,具有优良的延度和良好的抗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石油沥青质组成复杂,氢/碳原子比低,硫、氮等杂原子含量高,给石油开采、运输和加工处理带来困难,究其原因是石油沥青质分子结构复杂,极易发生超分子聚集,形成聚集体。目前对沥青质超分子聚集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并被石油化学工作者广泛接受。沥青质超分子聚集是通过电荷转移作用、偶极作用以及氢键作用形成沥青质分子之间的缔合,这些弱相互作用在石油体系的分子间普遍存在,实现沥青质聚集体的解聚是重质油高效轻质化的基础。研究表明,采用化学方法改变沥青质分子结构或采用物理方法改变沥青质物理状态,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沥青质聚集体解聚。  相似文献   

10.
渣油加氢处理技术对劣质原料产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东典型劣质减压渣油为代表,考察了三相自循环加氢和固定床加氢处理组合工艺中的渣油性质变化。数据表明,在加氢处理中,80.9%的硫、32.3%的氮、72.5%的镍、87.4%的钒、57.0%的残炭和87.3%的沥青质被脱除,黏度降低了72.4%。分析了渣油中金属的脱除分布特点,66.5%的镍和75.3%的钒在s1过程中被加氢脱除,阻止了其在高活性催化剂上的沉积,延长了装置运转周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阐明了渣油在加氢处理过程中杂质组分的脱除规律,杂原子硫在四组分中的分布规律为芳烃胶质沥青质饱和烃,而氮在四组分中的分布规律为胶质芳烃沥青质,胶质较沥青质容易脱金属。  相似文献   

11.
以一种高硫渣油(茂名常渣)和一种低硫渣油(海南RDS原料)为原料进行渣油加氢试验,通过改变空速和反应温度,针对两种原料分别得到不同硫含量的加氢生成油。对加氢生成油中硫化物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渣油的加氢生成油中沥青质硫含量的变化随着加氢生成油硫含量变化的规律不同;对于茂名常渣,当加氢生成油硫质量分数不低于0.31%时,加氢生成油硫含量越低,其沥青质中硫含量越低;对于海南RDS原料,当加氢生成油中硫质量分数不高于0.25%时,加氢生成油硫含量越低,其沥青质中硫含量越高;不同渣油加氢生成油中沥青质的硫含量占加氢生成油硫含量的比例随着加氢生成油硫含量降低幅度而变化的规律相同,加氢生成油硫含量越低,硫含量降低幅度越大,加氢生成油中沥青质的硫含量占加氢生成油硫含量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2.
13.
用双氧水对中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减压渣油(ZHVR)进行氧化处理,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氧化前后硫化物形态,以渣油四组分分析方法测定了氧化剂添加量对氧化前后渣油中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4种组分含量及其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ZHVR中的硫化物以硫醚和噻吩类为主,氧化处理后...  相似文献   

14.
15.
Abstract

Crude oil blending will change refining yield and properties. In this study, infra-red spectra (IR),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SFS), element analysis, and precipitating point measurement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lended crudes with regard to their structural constitution, colloid characters, and molecule interactions at the optimal status on topping yield.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residua, the content of sulfur and nitrogen increases, the precipitating point of asphaltene appears in advance,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olloidal particles increases. IR analysis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interaction among molecules has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blending crudes and refined fractions, the action of hydrogen bonds in resin and the peak intensity of conjugated aromatic ring become weaker. SFS shows that macromolecular aromatic rings (ring number > 4) in asphaltene and resin in vacuum residua are relatively stable.  相似文献   

16.
目前海上油田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而南海西部北部湾区域油藏流体性质变化较大,导致地层原油黏度难以准确预测。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收集北部湾区域已开发油藏地面及地层流体性质资料,分析影响原油黏度的主控因素,从主到次依次为含硫量、胶质含量、沥青质含量、含蜡量,其中胶质含量、沥青质含量和含硫量组合因素对原油性质影响显著,原油黏度对温度敏感,原油脱气前,压力对其影响小;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建立了地面原油参数团、原油密度、地面脱气原油黏度与地层原油黏度间的3种评价方法,经乌石油田群15个样本点检验,平均绝对误差在0.5 mPa·s左右。该预测方法可为流体评价和油藏开发提供较为科学可靠的地层原油黏度资料。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One atmosphere residue was hydrotreated (HDT) in a pilot plant at constant conditions. The properties of the HDT products from a series of reactors and their sub-frac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C, sulfur, nitrogen, carbon residue, nickel, vanadium, and VPO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The removal levels of sulfur, nitrogen, carbon residue, nickel, and vanadium were 84.9 m%, 51.4 m%, 62.8 m%, 84.8 m%, and 94.0 m%, respectively. The removal increment of contaminants in reactors was very different during HDT. The ranking of sulfur and nitrogen contents in sub-fractions was asphaltene > resin > aromatic > > saturate;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of sulfur in sub-fractions was aromatic > resin > > asphaltene > saturate, while that of nitrogen was resin > > aromatic > asphaltene. Average carbon residue was removed in reactors. Nickel and vanadium were removed mainly in hydrodemetalization reactors.  相似文献   

18.
在委内瑞拉常压渣油中添加不同比例十八醇,考察十八醇对强化减压蒸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八醇具有良好强化效果,最大蜡油净增收率为4.01%。测定渣油(沥青质)-甲苯溶液的黏度,根据Einstein黏度定律和Pals-Rhodes方程,计算得到了沥青质胶团直径D和溶剂化参数K,结果表明,特性黏度法测得的沥青质尺寸为沥青质胶核外吸附-溶剂化层的直径,其数值受溶剂化效应的影响,测定渣油-甲苯溶液黏度可以表征渣油体系中沥青质胶团尺寸。对于添加了十八醇的渣油体系,其沥青质胶团直径减小、溶剂化效应降低,变化趋势与减压蜡油净增收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采用特性黏度法计算沥青质胶团直径和溶剂化效应,来预测石油分散体系的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X片区奥陶系区块油井陆续出现沥青质堵物堵塞油管、生产管线,造成油井停产,对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此类问题,对塔河油田X片区奥陶系原油中沥青质的沉积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到了有效的油井沥青质防堵生产技术。通过对塔河油田X区块奥陶系原油组分、沥青质沉积堵塞物的分析,发现沥青质沉积主要是由于原油组分中饱和烃含量高,胶质沥青质之比过低,由此发展了沥青分散剂解堵、排出段塞堵物、井口流程优化等治堵工艺。通过试验发现,这些工艺较好地解决了沥青质沉积堵塞油井及管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椰子胺对渣油体系粘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椰子胺对石油沥青质体系粘度和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粘度和胶体稳定性随椰子胺质量分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加入椰子胺后,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粘度先减小后增加,在其质量分数为0.5%时有极小值,粘度降低26.5%,此时胶体稳定性参数也为极小值。体系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椰子胺质量分数下,椰子胺分子能分离沥青质中少量芳香分,使之成为分散介质中游离的芳香分,从而有可能改变沥青质的缔合状况,表现为体系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