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浪涌保护器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建筑物和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灾害防护现状,对雷电的特性、浪涌保护器(SPD)的分类和功能作了简要的介绍,详细阐述了电源线路SPD和信号线路SPD在实际防雷工程中的选用。最后对SPD的后备防护作了简要的介绍,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低压配电系统中浪涌保护器配合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波过程理论和集中参数电路方法,研究了浪涌保护器(SPD)的配合机理问题。在利用波过程理论研究SPD的导通次序时,考虑了负荷对SPD导通次序的影响,给出了多种配合情况下SPD导通次序的判断公式。通过建立两级SPD配合的集中参数电路方程,分析了不同的导通次序对各级SPD分流浪涌电流的影响,并给出了SPD通流分配计算公式。给出了不同SPD导通次序下的SPD配合框图,进一步解释了SPD间的配合机理。文中对不同线路参数的SPD配合电路进行ATP-EMTP软件仿真,研究了线路参数对SPD配合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频谱分析表明,标准测试浪涌波的能量主要分布在低频部分,但其高频部分的能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进行可靠的浪涌保护以及满足电磁兼容的要求,使用压敏电阻与瞬态二极管对浪涌进行抑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频谱分析表明,标准测试浪涌波的能量主要分布在低频部分,但其高频部分的能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进行可靠的浪涌保护以及满足电磁兼容的要求,使用压敏电阻与瞬态二极管对浪涌进行抑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7.
频谱分析表明,标准测试浪涌波的能量主要分布在低频部分,但其高频部分的能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进行可靠的浪涌保护以及满足电磁兼容的要求,使用压敏电阻与瞬态二极管对浪涌进行抑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频谱分析表明,标准测试浪涌波的能量主要分布在低频部分,但其高频部分的能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进行可靠的浪涌保护以及满足电磁兼容的要求,使用压敏电阻与瞬态二极管对浪涌进行抑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避雷器和浪涌保护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避雷器的工作原理、基本要求、类型和氧化锌避雷器的电器特性,以及浪涌保护器的工作原理、基本元件、分级保护和主要电器特性。对避雷器和浪涌保护器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低气压条件下间隙型浪涌保护器气体放电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低压配电系统I类试验浪涌保护器防雷设计要求,研究了低气压条件下气体辉光放电和弧光放电的变化规律及间隙放电的响应时间。试验在低气压条件下进行,试验电压为直流电压,电极材料为钨铜,电极直径10 mm,电极间隙距离2~5 mm。试验结果显示,气体辉光放电到弧光放电的转换时间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增加;在响应时间小于100 ns条件下,随着间隙距离增加气压范围逐渐减小。对应于间隙距离2、3、5 mm,满足时间小于100 ns条件的气压范围分别为小于100、60、40 Pa。 相似文献
11.
对自然闪电条件下氧化锌避雷器的残压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线路过电压和快电场的变化,对记录的12次自然闪电引起的避雷器残压波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然闪电条件下的避雷器残压持续时间约330 μs,明显长于实验室用8/20 μs波形电流冲击得到的几十微秒残压持续时间,波形宽度过长可能会造成压敏电阻体的熔化穿孔。其次,避雷器上残压波形与闪电放电过程紧密相关,具有较多的不规则性。此外,避雷器对前端埋地50 m的线路过电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闪电首次回击引起的过电压抑制作用较弱,对继后回击引起的过电压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2.
线路电阻对SPD配合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准确分析用于低压配电系统过电压防护的多级浪涌保护器(SPD)的配合问题,通过建立SPD配合电路的拉氏运算方程,求解并分析线路电压降的解析解,理论研究了线路电阻对低压系统SPD配合的影响,指出忽略线路电阻将使通过后级SPD的电流被夸大,造成配合分析的不准确。理论分析表明,在前级SPD的残压一定的情况下,2级SPD间的电压差主要由后级SPD的V-I特性曲线、线路电感和线路电阻共同决定。通过对多种线路模型的SPD配合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防雷接地设计中电涌保护器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电涌保护器(SPD)的分类、保护水平Up与被保护设备的关系和配合.探讨了在不同的配电系统中如何根据接地形式正确选用SPD. 相似文献
14.
15.
从过电压的危害谈起,对当前的防雷设计中浪涌保护器SPD的使用现状及SPD的原理进行了简单分析,重点探讨了SPD在防雷设计中的应用及当前在电气设计中关于SPD的使用状况,指出了应进一步完善当前相关规范对SPD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感应雷的防护当中,电涌保护器能根据各种线路中出现的过电压、过电流及时做出反应,泄放线路的过电流。在建筑物内根据不同的防雷区设置不同的电涌保护器,可以有效遏止直击雷和感应雷入侵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从而达到保护电气设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际标准IEC61643和国家标准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的研究,探讨了电涌保护器(SPD)在智能建筑安全设计中要考虑的若干问题。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电涌保护器若干技术参数与设计选用要点,给出SPD的残压与冲击电流峰值的关系及各级电涌保护器具体选用时电压之间的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先导-回击模型”与人工触发闪电特征参数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关于地闪通道的“先导模型”和“回击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先导—回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5年8月2日3次人工触发闪电中观测到的12次直窜先导和继后回击过程的慢电场变化资料进行了闪电通道特征参量的计算。计算结果发现:3次人工触发闪电的高度分别在8.68、4.48和10.59km;直窜先导过程的电荷线密度范围为49.3~130.05μC/m;先导发展平均速度范围为0.23×10~7~1.48×10~7 m/s;先导平均电流范围为0.14~1.87kA;先导通道电压范围为7.94~20.33MV;继后回击中和的电荷量范围为0.16~1.21C;继后回击过程的回击平均速度范围为2.61×10~7~11.86×10~7m/s;回击平均电流范围为1.56~12.59kA。分析表明,“先导—回击模型”降低了对观测点站数和观测环境的要求,同时对通道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