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一个关键的研究内容,使得计算机具备智能手段,并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已在能源与电力系统中得到初步应用与验证,本文对机器学习主要概念进行介绍,并探索了轻量级机器学习在电力营配贯通电力大数据治理方面的具体应用,为电力营配贯通数据治理、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营配用数据整合和预警、营配数据的自动纠错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智能配用电数据海量、高维度、多源异构等特点,提出一种大数据存储的三层管理框架设计方案。首先,对智能配用电数据组成进行分类划分。然后,提出智能配用电数据存储的资源层、元数据层和实际数据层的三层管理框架,在资源管理层,应用虚拟化技术、负载均衡和资源调度完成对物理资源的管理;在元数据管理层,使用数据预处理技术对智能配用电的元数据进行分类,采用中间件技术完成XML元数据仓库管理;在实际数据管理层,利用NoSQL技术,通过Map和Reduce的有效结合,完成海量数据的分层分区快速存储。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该设计方案进行初步的应用,验证了所设计方案能够对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可为智能配用电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技术融合的智能配用电终端通信接入架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能源互联网背景下配用电终端通信接入复杂性问题,设计了一种多技术融合的智能配用电终端接入架构。首先归纳配用电终端通信接入特点;在分析现有配电网通信架构不足的基础上,采用多技术融合策略,实现了具备多网协同和自治自愈特征的三层配用电终端接入架构设计;最后通过配电终端和用电终端的典型接入示例及其应用分析,阐述了具体融合技术路线和架构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B/S模式的用电营配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用电营配管理系统信息量大、数据类型多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在 B/ S模式下综合查询的解决方案。通过JDBC接口系统与后台 Oracle数据库连接 ,把用电业扩变更申请、电费统计等数据处理技术与基于 B/ S技术的信息查询和发布系统有机结合。在江西省吉安供电局的应用表明 ,该系统用户类别权限划分清晰、数据查询快捷灵活、用户使用方便、功能易于扩展且客户端免维护。  相似文献   

5.
从实施基层供电公司或供电所的营销、配电等专业融合入手,尝试运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探索支撑用户多元化用能需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解决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实际问题出发,定位影响营配数据源头的关键问题,设计一种云平台辅助方案,并进行一定范围内应用验证,为电网公司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智能配用电园区技术集成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的规模化接入以及用户需求侧响应等新的边界条件,配用电园区的功能和业务逐步向交叉整合方向发展,而技术集成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介绍了智能配用电园区技术集成的总体研究思路,围绕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系统及系统与系统3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集成方法,探讨了园区集成的信息安全防护问题。该技术集成方案将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智能配网的智能化配电柜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实现配电柜的智能化、满足智能电网相关技术要求的智能化配电柜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石志强 《江西电力》2001,25(3):41-42
阐述了以ORACLE数据库为后台数据库、VB6为编程工具的用电营配管理信息多媒体查询系统的一些技术概念,介绍了C/S模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阐述用电营配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网架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智能配用电一次网架结构和通信网需求入手,根据配用电网的网络特点和业务分布规律,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通信网网络结构.文中详细分析了网络结构划分的依据和方法,各个部分的特点和通信上的业务类型.并结合配电网两种常见线路结构,给出以PON技术为例的组网实现方案.这种三层的网络结构能够很好地描述配用电业务的通信需求,简化通信网络的...  相似文献   

10.
智能配用电环节是电力系统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要领域,直接面向用户,能让用户直接感受到智能电网建设的成效。本文对美国在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方面的技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微电网、智能电能表、需求响应、用能信息标准化、电网楼宇集成等涉及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贵州电网营配信息数据治理工程是贵州电网公司在2013年为满足营配信息集成数据质量开展的针对配网设备进行的普查、校验、录入的项目。介绍了该项目的建设管控研究成果以及治理实现,对数据治理实施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智能配用电环节是电力系统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要领域,直接面向用户,能让用户直接感受到智能电网建设的成效。本文对美国在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方面的技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微电网、智能电能表、需求响应、用能信息标准化、电网楼宇集成等涉及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4.
智能配电网络和智能用电网络作为智能电网重要的组成部分,配用电侧通信系统需采用多种通信方式,来满足智能电网对数据、语音和图像等综合信息传输的需要。因此,如何通过有效地配用电通信网络协助构建智能配电网络以提高电能传输能力和减少损耗,协助构建智能用电网络以实现双向互动用能服务,实现电网企业与电网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需求交互和和谐共赢,提高供电服务水平,成为亟待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智能用电交互服务中的融合通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电网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作为智能电网的基础支撑,通信技术是实现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关键所在.文章重点研究了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电力线通信的融合通信技术,提出了融合通信应用模型,介绍了融合通信技术在智能用电交互服务中的应用情况,并就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配用电融合型业务,设计了配用电统一数据采集与信息支撑平台的逻辑架构、功能体系、数据模型和技术实现方式。针对配用电数据统一采集与融合的问题,设计了配用电统一数据模型和拓扑方式,并提出以设备类型定义为驱动的数据生成方法,实现配用电设备的统一描述。设计了配用电跨区信息采集方案,为配用电综合应用业务的开展提供统一数据支撑环境。实际应用结果验证了设计平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智能电网的信息通信系统是以智能电网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满足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对通信的需求.通过建立通信信息平台,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以及电网与用户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使整个电网融为有机整体[1].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智能用电技术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2-8],具体表现为: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能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与设施、电力光纤到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②智能电能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用户智能交互终端等设备的研制;③智能营业厅、自助缴费终端、视频统一监控平台等多媒体业务大量出现,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互通性不断增强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业务断面的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业务流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子岩  胡浩 《电网技术》2011,35(11):12-17
分析了智能配用电通信业务的组成及特点,按照配电网和用电系统的应用特点划分了配电信息采集点、用电信息采集点及营业所信息采集点3个业务断面,并对3个断面中的业务组成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配用电通信业务向变电站汇聚的流量模型及3个业务断面业务流模型,提出了各个业务断面流量的计算方法及3个业务断面汇聚到变电站的计算方法。通过“十二...  相似文献   

19.
基于IEC 61850的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减少配电终端接入配网自动化的调试和维护工作量,在IEC 61850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开放式的、支持即插即用的配网自动化通信体系。首先分析了IEC 61850已有逻辑节点在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并以柱上开关馈线自动化终端(FTU)为例,建立了配电终端的设备模型。在分析了IEC 61850已有映射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配网自动化的映射方式(Web Services + IEC 60870-5-104),采用Web Services 传输信息模型数据,采用IEC 60870-5-104传输实时数据。通过样机系统,在实验室内验证了所提出的通信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受限于数据信息的不完整和粗粒度,短期网供负荷预测的准确率一直难以进一步提升,而配用电信息系统数据的积累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开展基于配用大数据的短期负荷预测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首先针对配用电大数据的特征分析了"脏数据"的来源与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数据清洗方法;其次基于大量的历史负荷、电量和气象数据,构建了行业负荷温度影响模型和行业电量节假日影响模型;最后基于上述用电影响模型开展了江苏电网短期网供负荷预测,实际计算结果验证了预测效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