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L-苹果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A)、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分别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研究了聚合体系组成对模板聚合物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以1∶4∶20的物质的量比加入模板分子、AA和EGDMA时,制备的模板聚合物吸附容量高,印迹效果好。通过Scat-chard分析研究了聚合物的选择结合性能,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在识别L-苹果酸的过程中存在2类结合位点,而空白印迹聚合物微球只存在1类结合位点。印迹聚合物微球对L-苹果酸和D-苹果酸的手性分离因子α达2.05。  相似文献   

2.
以布洛芬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在强极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中制备了可以在水相中实现特异性识别的布洛芬印迹聚合物。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作用情况。静态氮吸附法(BET)表明印迹聚合物的比表面积明显大于非印迹聚合物。系统考察了水相中印迹聚合物的识别特性,结果表明,布洛芬印迹聚合物对布洛芬表现出明显的吸附选择性,对其结构类似物酮洛芬、萘普生的吸附选择性较差,分离因子分别为3.29和3.95。利用透射电镜对印迹聚合物的再生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洗脱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3.
RAFT试剂介入制备白藜芦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用于实际样品中白藜芦醇的分离富集。以二苄基三硫代碳酸酯(DBTTC)为RAFT试剂,以白藜芦醇为印迹化合物,以丙烯酰胺作为功能单体,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法(RAFT)制备了白藜芦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色谱法考察了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引发剂用量、溶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印迹聚合物形态结构、印迹聚合物的识别能力及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RAFT聚合法制备的白藜芦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量Q达到1 283μg/g,并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更好的形态结构,对目标分子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和溶胶-凝胶法,以Cd(Ⅱ)离子作为印迹离子,硫氰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功能分子,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制备Cd(Ⅱ)离子印迹聚合物(IIP-TCPTS/SiO2),并利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聚合物吸附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最大吸附量为16.7 mg/g;2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当pH值在5.4~7.8范围内,印迹聚合物保持了较好的吸附容量;印迹聚合物对Cd(Ⅱ)离子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时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5.
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乙烯基吡啶和丙烯酰胺为双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甲醇为溶剂,制备了Cu2+印迹聚合物。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印迹和非印迹聚合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Cu2+的吸附、洗脱性能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在pH值为6.0,10min即达吸附平衡;以0.3mol/L的HCl作为洗脱液,3min洗脱率达96.0%以上;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对Cu2+具有优异的选择吸附和识别性能,饱和吸附量为15.67mg/g,富集倍数达50倍。  相似文献   

6.
以诺氟沙星与锌离子的配合物为模板分子,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在水醇溶剂中成功地制备了诺氟沙星-锌(Ⅱ)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紫外,红外对其金属配合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锌离子是通过与诺氟沙星中3位的羧基、4位的酮基及4-乙烯基吡啶的N原子形成三元配合物而进行金属印迹作用。等温吸附与选择性识别实验结果表明,金属存在下聚合物的吸附性能最佳,制备的聚合物对氧氟沙星及酮洛芬的分离因子分别为1.86和2.16。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子自组装印迹技术在光引发条件下制备了以(S)-布洛芬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交联剂用量对印迹聚合物的形貌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结合Scatchard分析研究了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及选择性识别能力,表明印迹聚合物特异性吸附容量为41μmol/g,印迹指数为2.28,对(S)-布洛芬形成单一结合位点,且表现出明显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以黄芩素(BAI)作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不同溶剂体积制备了系列分子印迹聚合物。紫外光谱研究了模板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情况,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动力学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对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以及特异性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通过氢键自组装形成1∶4配合物;不同溶剂体积对聚合物微球的结构影响显著:随着溶剂体积增加,印迹聚合物微球粒径增加,而吸附量减小;其动力学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表明其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聚合物微球对不同结构底物槲皮素(Qu)和氯霉素(CAP)的吸附表现出低的吸附量,分离因子分别为17.69和26.03。  相似文献   

9.
以Cd-乙二醛缩双邻氨基酚的配合物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作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制备了镉-乙二醛缩双邻氨基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了该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附和选择性识别,并用火焰原子吸收法考察了溶液的浓度、温度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较好的吸附性和选择性,吸附45 min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0.
以2,4,6-三硝基甲苯(TNT)为模板分子、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对TNT具有特异选择识别功能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制备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在外加磁场下可实现快速分离。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结果证实聚合物为核壳结构,磁性粒子由硅烷偶联剂完全包覆,并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分子印记聚合物;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TNT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其饱和吸附量为77mmol/kg;通过以3,4-二硝基甲苯(DNT),为结构相似物的吸附选择性实验,磁性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表现出良好的特异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刘小娣  郭戈  闫家伟  马建民  杨荷 《材料导报》2011,25(10):81-83,99
以离子液体溴代1-丁基-3-甲基咪唑盐([Bmim]Br)和水为溶剂,采用复合溶剂热法制备出粒径均匀、分散性良好的ZnSe微米空心球。采用正交试验,以[Bmim]Br的用量、反应物配比、pH值和反应温度为影响因素,分别选取3个水平,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各因素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Poly(GMA-DVB)微球为载体,将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连接到微球表面,然后以茶碱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通过4,4′-偶氮双(4-氰基戊酸)(ACPA)引发聚合,在Poly(GMA-DVB)微球表面上均匀地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茶碱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借助红外、电镜、粒度等表征方法对微球的制备进行了评价和探讨,采用静态法研究微球对茶碱的结合性能与分子识别特性。研究表明,分子印迹微球的接枝率随着载体微球表面环氧基含量的增加以及溶剂用量的减少而增大;分子印迹微球对茶碱具有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相对于咖啡碱识别选择性系数为2.81~3.62,室温吸附3 h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以镍离子(Ni~(2+))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4-VP)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镍离子印迹聚合物,并采用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发现Ni~(2+)与4-VP用量比为1∶5(wt,质量比,下同)、Ni~(2+)与8-羟基喹啉(8-HQ)的用量比为1∶2、4-VP与DVB用量比为1∶6(Vol,体积比)、乙腈与甲苯(乙腈与甲苯的体积比为3∶1)的混合溶剂80mL时制备的聚合物具有最佳吸附能力。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合物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中存在与Ni~(2+)相互作用的特征基团。通过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测定,发现聚合物最佳吸附pH=8.0,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4h,饱和吸附量为1.170mg/g,相对选择系数αNi/M远大于1,表明该聚合物对Ni~(2+)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甲基丙烯酸(MAA)、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制备了抗高血压药物尼群地平分子印迹聚合(MIPs),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MIPs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MIPs吸附性能,在模拟体液中研究了MIPs对尼群地平的缓释作用。结果表明所制备印迹聚合物为粒径1μm左右微粒,对尼群地平有较好的分子识别性能和特异性吸附,印迹聚合物吸附量远大于非印迹聚合物吸附量;在pH值7.4缓冲溶液中NIPs释药率与时间几乎呈线性关系,释药较快,而MIPs释药平稳,15h释药率达到62%,15~35h时释药率缓慢增长,35h达到83%,表现出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通过Gaussian 03模拟喜树碱(CPT)分别与ɑ-甲基丙烯酸(MAA)或丙烯酰胺(AM)的复合物预组装构型,结果表明CPT与MAA形成的复合物更稳定。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CPT为模板分子,已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MAA为功能单体,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CPT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以吸附量及形貌为指标,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以30 mL甲醇/氯仿(8:2)为溶剂、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4∶15时,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大小均匀,平均粒径约为0.3μm。所得聚合物通过等温、选择性吸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CPT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及选择性,α和β值分别为2.49,3.09,吸附量为58.00μmol/g。  相似文献   

16.
被吸附分子到达结合位点以及其与印迹位点的结合是影响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行为的重要因素。相关文献对后者的研究较多,而前者主要与聚合物的传质特性相关,虽然日益得到重视,由于影响因素较复杂,仍然是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以两种代表性功能单体化合物—丙烯酰胺和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木犀草素为模板分子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氮气吸附实验对聚合物的物理性能与静态平衡吸附性能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阐明功能单体对印迹聚合物微孔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性能与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将膜色谱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制备了诺氟沙星-Zn2+金属分子印迹膜色谱。采用扫描电镜分别观察了聚合物和膜色谱的结构,并考察了不同印迹聚合物填充量对膜色谱的纯水通量和对目标分子的吸附识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阶段性升温沉淀聚合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微球粒径均一,适合做膜填充吸附剂。随着填充量的增加可以明显观察到膜内的填充物增加,膜色谱的结构变致密。当填充量为45%(质量分数,下同)、聚偏氟乙烯(PVDF)16%、聚乙二醇(PEG)-400 15%、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铸膜液温度为50℃,凝固浴温度为20℃时制备得到的诺氟沙星-Zn2+金属分子印迹膜色谱的吸附容量为72 mg/g。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的M062X/6-31G(d,p)方法,模拟巴比妥(BAR)印迹分子与4-乙烯基吡啶(4-Vpy)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确定BAR与4-Vpy的最佳印迹比例为1∶3。然后,在60℃乙腈中采用1∶3印迹比例合成巴比妥分子印迹聚合物(BAR-MIPs),并对BAR-MIPs微球形貌、印迹识别性能及选择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ARMIPs为微球形状,粒径在120~390 nm之间;Scatchard分析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MIPs对模板BAR的结合位点是等价的,其离解平衡常数(Kd)与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分别为29.1 mg/L和13.1 mg/g;BAR-MIPs对BAR的吸附量明显高于其对1,3-二甲基巴比妥酸(DMBA)、2-硫代巴比妥酸(TMB)及戊巴比妥钠(PBS)的吸附量,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交联的壳聚糖微球为载体,4-氨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模板分子,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乙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对邻苯二甲酸酯(PAEs)具有特异性识别和吸附功能的新型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扫描电镜表征其分子结构,利用紫外光谱测定该分子印迹微球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选择识别性能,并构建了理论识别模型方程。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PAEs新型核-壳结构型分子印迹微球,其对DBP表现出优异的选择吸附性能,印迹因子α=3.17,选择因子β=2.17。构建的理论方程定量解析出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识别模板分子符合Scatchard模型与Langmuir模型,并显示出优异的动态吸附特性。有关结果为PAEs污染物的去除与分离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氧化石墨烯为基质,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为模板分子,1-乙烯基-3-甲基咪唑与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酰胺为交联剂,制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优化了该印记聚合物的合成条件和吸附条件;并对其动力学吸附性能、等温吸附性能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