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慧峰  顾华志  汪厚植 《功能材料》2007,38(8):1366-1369
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Cu/3Y-ZrO2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物相变化,并在模拟烟气中采用气相色谱仪对其脱除SO2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超临界干燥法所得的产物晶形发育较好且团聚较少,但经真空热处理后,在铜负载量为30%以上时才出现以金属Cu形式存在的铜组分衍射峰;而以碳酸钠为沉淀剂,采用分步沉淀-真空干燥处理后的产物晶形发育较差,团聚程度也增加,在相同的热处理条件下,铜负载量为10%以上就出现了CuO的衍射峰.与分步沉淀-真空干燥法得到的产物相比,共沉淀-超临界干燥产物的脱硫率较高,稳定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合成法和浸渍法合成三金属复合型催化剂Cu/Mn/La/MCM-41分子筛,利用XRD、SEM、BET、FT-IR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u/Mn/La/MCM-41分子筛样品的形貌和结构.采用Cu/Mn/La/MCM-41分子筛作为催化剂降解活性黑5染料废水,研究其降解活性黑5染料废水的催化性能,并得到其表观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制备出Ni纳米线,再以Ni纳米线为载体,利用Ni置换溶液中的Cu2+制备出Ni/Cu双金属纳米线,并进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能谱(EDS)等表征。结果显示样品线性较好、尺寸均匀,约为200 nm,组成为Ni单质和Cu单质,均为面心立方结构,其含量分别为62.34%与36.37%(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4.
通过金属硝酸盐溶液浸渍离子交换并结合焙烧的方式,制备负载Ag+改性13X分子筛,并考查其在燃油吸附脱硫中的应用。比较负载不同金属离子改性13X分子筛对模拟燃油中噻吩的吸附脱除能力,确定了对13X分子筛吸附脱硫能力影响依序为Ag+>Ni 2+>Zn2+>Fe3+,结果符合软硬酸碱理论。分析了焙烧条件对载银改性分子筛吸附脱硫能力的影响,确定最优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6h。对Ag(Ⅰ)-13X进行SEM、XRD、BET等表征,结果表明改性过程没有明显改变分子筛原本的多孔结构。通过对比13X分子筛改性前后对模拟汽油的填充床吸附实验,表明载银改性后,分子筛吸附剂的脱硫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WC/Cu复合材料制备及其高温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机械合金化法结合冷变形,制备了WC/Cu复合材料,研究了冷变形后复合材料的组织特征和高温退火时韵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烧结后的材料经冷变形,组织呈显著纤维状,WC颗粒弥散分布,密度明显提高,达到理论密度的99.2%;复合材料经600~900℃高温退火,强度和硬度略有下降,塑性则有大幅提高;900℃退火时未发生明显的再结晶,界面结合良好;所制备的WC/Cu复合材料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和光刻工艺制备了Cr/Cu/Ag/Cu/Cr复合薄膜及其电极,研究不同温度热处理对复合薄膜和电极结构、表面形貌和电性能的影响。Ag层与最外层的Cr层之间的Cu层不仅增强了Cr和Ag之间的粘附力,而且起到了牺牲层和氧气阻挡层的作用;Cr和Cu对Ag的双重保护使得薄膜电极在温度小于500℃时电阻率保持较为稳定,约为3.0×10-8~4.2×10-8Ω·m之间。然而由于电极表面氧化和边沿氧化的共同作用,薄膜电极的电阻率在热处理温度超过575℃出现了显著的上升。尽管如此,Cr/Cu/Ag/Cu/Cr薄膜电极仍然是一种能够承受高温热处理并且保持较低电阻率的新型电极,满足场发射平板显示器封接过程中的热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泡沫海绵为基体材料,通过电镀的方法制备了高孔率网状Cu+CeO2/Cu抗菌材料,研究了制备条件并测定了其孔隙率和比表面积,评价了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网状Cu+CeO2/Cu抗菌材料的孔隙率高达95%以上,其比表面积约为31.4m2/cm3,对于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3种菌种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分散法制备了脱硫吸附剂CuCl/SBA-15,用XRD方法测定了CuCl在SBA-15上的单层分散阈值,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评价吸附剂对模型燃油中噻吩的吸附性能,并研究了稀土助剂CeO2的加入及模型燃油中甲苯的存在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Cl在SBA-15上的分散阈值为:0.3502gCuCl/gSBA-15,当CuCl负载量达到0.33gCuCl/gSBA-15时,对噻吩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为0.8767mmol/g,显示出阈值效应;添加稀土助剂CeO2能提高吸附剂的脱硫性能,最合适的添加量为m(Ce)/m(Cu)=0.3,此时吸附量提高了7.3%;甲苯对噻吩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有较大的影响,但对添加CeO2的吸附剂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李慧  龙萍  牛永胜  黄斐荣  杨斌 《材料导报》2016,30(7):148-153
Al/Cu复合材料具有质轻、导电良好和成本低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介绍了Al/Cu复合材料的主要界面复合理论,并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对主流理论的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Al/Cu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各工艺的优缺点,并对制备工艺的改进方向、未来数值模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十二胺为模板荆合成了含钛六方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Ti-HMS),并用XRD、ESEM、FT-IR和UV-Vi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重铬酸钾水溶液为模拟废水、紫外灯为光源.研究了Cr(Ⅵ)在Ti-HMS悬浆体系中的光催化还原.实验发现,溶液pH值越小,催化效果越好;催化剂投加量的最佳值为5.5g/L.过多的催化荆会影响光的利用率;有机物对反应有促进作用;Cu2+、Zn2+、Ni2+对反应有抑制作用,Fe2+和CN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化学沉积法,在纳米ZnO种子的表面沉积金属Cu纳米颗粒合成复合材料。利用XRD、FESEM、TEM和TGA对样品成分、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并测试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纳米颗粒成功负载于ZnO纳米粒子表面。对于Cu与ZnO合成的复合催化剂,金属Cu的含量有一个最佳的范围,此时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优于纯ZnO。当Cu2+的加入量为38.6%(质量分数)时,复合颗粒的光催化性能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光源下均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2.
以石墨、高碳、铜粉为原料,酚醛树脂为粘结剂,经机械混捏、冷压成型、加热固化制备Cu/碳石墨机械密封复合材料。研究了铜粉含量、成型压力对Cu/碳石墨复合材料微观组织、体积密度、肖氏硬度的影响。并利用HT-6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Cu/碳石墨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借助金相显微镜观察其磨损形貌。结果表明:随着铜粉含量的增加,成型压力的增大,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肖氏硬度逐渐提高,摩擦系数逐渐减小。当铜粉含量为25%、成型压力为15MPa时,体积密度达到1.92g/cm3,肖氏硬度达到90.0HS,摩擦系数最小为0.17,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浸涂助复剂(铝基合金)和室温轧制工艺对Cu/Mo/Cu复合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简述了Cu/Mo/Cu复合板室温轧制成形工艺过程,详细分析了表面和界面清理、初道次轧制临界变形率及热处理工艺等因素对复合板结合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得出,钼板浸涂Al-Mn-Zn-Sn合金助复剂后的热处理温度为800~850℃;初道次轧制变形率为45%最佳;复合轧制后合适的退火工艺为450℃,保温60 min.  相似文献   

14.
PDMS/PEI复合膜对FCC汽油的脱硫性能(Ⅰ)制膜条件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聚醚酰亚胺(PEI)超滤膜为支撑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复合层,制备PDMS/PEI渗透汽化复合膜对流体催化裂化(FCC)汽油脱硫.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ATR)对PDMS/PEI复合膜表面进行了结构分析,考察了交联前后官能团的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复合膜表面和断面的形态.将制备的复合膜应用于正庚烷和噻吩体系,研究了不同聚合物PDMS浓度、交联剂浓度,交联温度和交联时间对分离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到最佳制膜条件,并考察了膜的溶胀性和在长时间操作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掺杂型可见光催化剂Co-BiVO4,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DRS)和低温氮吸附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Co的掺杂没有改变BiVO4的晶相,在pH=7时制备的Co-BiVO4是单斜晶系白钨矿,晶型较完整.同时Co的掺杂延伸了BiVO4的可见光吸收范围,吸收边带明显红移,能隙禁带宽窄于纯BiVO4.低温氮吸附表明Co-BiVO4催化剂(pH=7)的孔半径主要分布在2.67 nm附近.在空气–有机溶剂体系中,研究了Co-BiVO4氧化脱除FCC汽油中特征硫化物噻吩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加入量为1.0 mg/L,空气通气量为150 mL/min,氙灯光照3.0 h,Co-BiVO4(pH=7.0)对模拟汽油的脱硫率可达到86%.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热压法将拥有超高导热率和负热膨胀系数(CTE)的中间相沥青基短碳纤维(CFs)与Cu复合,并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对CFs镀Cr以改善其与Cu的结合状况,研究了所制备的镀Cr CFs/Cu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与热性能。结果表明:在制备中Cr层的大部分与CFs表层的C反应形成连续、均匀的界面薄层Cr7C3,少量的扩散于Cu基体中,使CFs与Cu之间的界面由结合极差的机械结合转化成良好的冶金结合,有效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热性能。CFs含量为40vol%~55vol%时,镀Cr CFs/Cu复合材料致密度高于97.5%,平面方向上的热导率达393~419 W(mK)-1,平面方向的CTE在5.1×10-6~8.4×10-6 K-1之间。高的热导率、低的CTE以及优良的可加工性能使其成为极有潜力的电子封装材料。  相似文献   

17.
采用湿混法以MgO修饰RaneyCu制备Cu/MgO双功能催化材料。通过XRD、TEM和BET对Cu/MgO进行了织构表征,借助H2-TPD、CO2-TPD和NH3-TPD对其表面吸氢和酸碱性进行了物化性质测试。结果表明MgO很好地分散在RaneyCu骨架孔道内,并增强了Cu和MgO的接触界面,形成了新物相Cu-MgO,改变了RaneyCu表面性质。该催化材料用于甘油催化氢解表现出了温和条件下的高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原位合成和化学共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Cr/Cu复合粉体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碳纳米管的制备。利用XRD、SEM和TEM手段分别对其晶相、微观结构形态进行表征。研究表明,Cr含量对最终产物CNTs的结构有明显影响,10%(质量分数)Cr复合催化剂催化效果最好;不同煅烧温度下所得催化剂存在差异,其中700℃煅烧条件下可制备出结晶良好的Cr/Cu纳米复合催化剂。不同生长温度下所得复合粉体催化合成的碳纳米管品质形貌不一,其中800℃条件下可得到纯度高、表面光滑的碳纳米管。  相似文献   

19.
20.
制备了BeCu/Cu合金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时效热处理,通过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分析,研究了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00℃/2h时效后,复合材料的硬度和极限抗拉强度都随时效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电阻率在3h时效才降低.但是在400℃以上时效,电阻率随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合适的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