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Planning》2018,(2)
针对北京市材料行业的特点,结合北京工业大学无机材料专业依托北京建材行业发展的特色,面向区域与行业交叉的人才需求及就业取向,以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基础,因材施教,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无机材料试点培养要求,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无机材料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满足"无机材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相似文献   

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和创新,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内容有搭建多级结构创新大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卓越工程师"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以"设计院模式"为蓝本,构建"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3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教师以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并阐明了校企实训模式的改革手段与方法,并针对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课程与企业工程师深入合作构建了实训体系,共同设计完成了工程实践性强的实训模块,最终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
PBL教学法是近几年兴起的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卓越班是在我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情况下诞生,该班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主动、勤奋和勇于探索的特点,从而给教师上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我校纺织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探索在电工技术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法,形成适合于PBL的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选修课的困境,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课程改革方法。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乐渔"为理念,以"亲近专业英语"为教学目标,确保授课内容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未来职业,使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并主动学习。通过系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专业英语素养,培养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卓越工程师。  相似文献   

6.
高兰芳 《福建建材》2023,(10):114-116
从职业能力本位出发,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以教育教学试点改革为契机,坚持“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育人导向,确立“职业能力全过程培养”的培养目标,探索“模块化层级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双师型双导师”的师资队伍,创新“真实工程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人才精准培养,提升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同类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建筑学由于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可以采用多种培养模式,尤其以“4+X”、国际化联合教学及校内外双导师制度为代表,同时应在建筑院校中强化“实践、研究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实践性好、研究性优、创新性强的新时代卓越工程设计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2)
本文分析了卓越计划下课程评价的背景和现状;提出了在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树立面向应用实际的、发展性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以机械技术基础课程为对象讨论了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内容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回归职业素质本位教育思想,分析铁道工程卓越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外延,提出铁道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实施了若干有益的培养举措,结合铁道工程践行教育试验提出了贯穿工程系统论和工程市场论的虚拟现场教学法,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递进教育中完成职业素质教育,强调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利于当今现代化大型复杂工程环境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理念,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课程设计(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择业"实习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实践表明:构建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满足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从培养体系、教师队伍、知识体系、课程建设、教学环节、实践与实训等方面,对安徽工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所开展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提供了实际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更新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对专业知识、能力和品德等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3I特质的涵义,并针对不同的素质提出改革思路与应用,最后从3I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阐述了卓越工程师3I人才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慧 《安徽建筑》2024,(2):104-106
文章针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现状,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开展课程建设,广东理工学院通过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模块内容、设定立体化教学模式、设计合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工匠精神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对学生的职业精神与技能的双重培养。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1)
电机学课程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从公共基础课过渡到专业技术课程之间的桥梁,在教学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校本教研,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融合以及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西南石油大学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以期达到培养工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芮科 《福建建材》2024,(3):107-110
“工程测量实训”课程受实训场地、设备条件、任课教师数量、学时要求等客观条件影响,存在学生学习动能不足,目的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组织难度大的问题。基于OBE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接课程目标,确定学习产出,并通过分析课程存在问题,反向设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同时,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及注重个人发展与团队成长的教学评价,构建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提升与团队协作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训课程教学新体系,并且在“工程测量实训”课程教学中加以实践。研究可为实训类课程教学提供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其核心是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分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有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联合"3+1"人才培养模式和"一目标、两平台、三结合、四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模具卓越工程人才。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获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应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根本要求。同时该课程教学应体现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下的现代钢结构课程教学新思想,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设计理念,强化钢结构力学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并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桥梁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平台,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新模式。从桥梁施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分析入手,提出了桥梁施工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设计及考核环节设计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35)
推进实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特点,立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几个维度,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校企加强合作、考证与能力培养兼顾等原则,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原则,设计课程标准;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实训课程的实施;"以赛代训",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开发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3)
高职院校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狭隘,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故采用多种方式围绕学生就业、创业进行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显得十分必要。就业指导应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的理论教育与方法指导;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与行为习惯;结合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文化修养;结合专业实训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与操作水平;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