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白祛斑化妆品的功效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黑色素的形成机制和美白祛斑产品的主要活性成分,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在美白祛斑化妆品功效评价上的进展情况,包括美白祛斑活性成分评价、美白祛斑化妆品的体外及体内功效评价方法等,同时展望了美白祛斑化妆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以松茸为主要功效成分的化妆品进行人体美白功效评价。选择30名20~45岁女性,按要求在曲臂内侧使用化妆品8周后,测试使用前后皮肤MI值,L*值和ITA°值,实验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uncan多重比较表明,松茸化妆品的美白功效与抗坏血酸乙基醚化妆品相当,且显著大于配方基质。实验通过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可直观反映化妆品中活性添加剂的美白效果,适用于添加活性物质的化妆品的美白功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研究苯乙基间苯二酚/烟酰胺/海茴香提取物经皮共输送纳米载体(Phe/Nic/Cri-NCs)的体外透皮性能和美白功效。皮肤渗透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成分经纳米载体包裹后具有良好的皮肤透过性及皮肤储留能力。细胞功效实验结果表明,与游离活性成分比较,Phe/Nic/Cri-NCs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降低ROS水平,效果优于同剂量游离成分组。研究表明,Phe/Nic/Cri-NCs作为新型美白功效原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黑色素的形成机制及美白机理,介绍了天然活性美白添加剂、美白功效评价方法以及美白化妆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引用文献20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美白化妆品以达到美白皮肤的目的。因此,各种各样的化妆品美白成分成为化妆品行业关注的焦点,并被广泛应用。通过对化妆品美白活性成分及特色植物资源美白成分进行综述,为化妆品美白成分,尤其是为特色植物资源美白成分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用化工》2020,(1):244-247
介绍了化妆品中多种美白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概括了目前化妆品中常用的具有美白作用的物质及其祛斑原理,并综述了这些美白活性成分的检测手段,展望了化妆品中美白活性成分检测评价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化妆品中多种美白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黑色素的合成、分泌等机理,建立体外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B16-F10细胞黑色素合成抑制试验及 α-MSH诱导黑色素分泌抑制试验模型.立足于目前常见的美白剂及中草药牡丹皮提取物的功效测试,探讨运用上述体外美白试验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可相互补充应用于产品及原料的美白功效筛选和验证,为美白产品的开发及功效验...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黑色素的形成原因和生成过程,根据形成原因,分析了祛斑美白的机制;结合美白化妆品中常用美白活性成分的特点和风险分析,对现有美白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展望了化妆品中美白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为化妆品中美白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提供思路,为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掌握美白祛斑剂的使用情况,从而为有效监管提供参考,对市售72批化妆品进行12种美白祛斑功效成分检测,包括10种美白祛斑剂及2种禁用组分,并将检测结果与产品标签标识进行比对.结果72批化妆品共检出美白祛斑剂7种,2种禁用组分均未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成分为烟酰胺,达44.4%,其次为β-熊果苷,达15.3%;有7批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祛斑美白类化妆品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文中阐述了黑色素的形成过程以及祛斑美白机制,介绍了化妆品中研究较多和常见的美白祛斑类功效成分,包括烟酰胺、果酸、曲酸及其衍生物以及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等,综述了这些成分的相关检测方法,展望了未来美白祛斑成分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婉萍  林梅  王恒  岳恒  郑时莲 《精细化工》2023,40(7):1428-1437
中草药是中国传统的纯天然药物,具有来源极广、药物残留少、毒副作用微小和无抗药性等优点。中药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保健和临床医疗中。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安全性、温和、低刺激性的中草药活性成分作为天然添加剂应用在化妆品中。同时,含中草药的化妆品在全球市场上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这为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动力。首先,总结了中草药中6种常见活性成分,如酚类化合物、类黄酮、皂苷、萜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和天然多糖的结构和功能;接着,综述了中草药活性成分的5大功效:保湿、祛斑美白、防晒、抗皱与祛痘及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中草药功效性成分在化妆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美白化妆品的功能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人们普遍使用美白化学物抑制皮肤黑色素的形成,以达到皮肤美白的目的。因此,评价美白化妆品的效果如何成为关键问题。针对美白化妆品的功效评价进行了综述,根据其是否抑制了皮肤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介绍了5种常用的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分别为细胞水平功效测定、动物试验法、人体皮肤试验法、细胞生物学培养法和人体适用法结合仪器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3.
为提出可有效延缓衰老的措施,从不同角度挑选功效原料,按协同增效原理将多种活性成分科学配伍,制备出多效抗衰老面霜,并对产品的感官及理化指标进行测试,对其美白、抗氧化、抗糖化等功效进行研究.通过志愿者试用、人体测试及问卷调查对产品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使用该产品一个月后,试用者皮肤弹性、光泽度及水分含量均有所增加,皱纹明...  相似文献   

14.
天然活性物美白功效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天然活性物对B16黑色素细胞的增值、细胞内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活性物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胞增殖;除入参皂苷Rb外,各活性物能降低细胞内酷氨酸酶活性,茶多酚、金银花提取物和葡萄籽提取物较其他活性物能明显减少细胞黑色素的含量,是较为理想的化妆品美白添加剂,此研究模型能快速简便地筛选美白剂。  相似文献   

15.
将蔓越莓、薰衣草、卡卡杜李、雪绒花和库拉索芦荟提取物复配为美白植物提取物组合(BIRCRosée美白精粹WT100),研究该组合通过抗氧化、抗炎、维持皮肤屏障与抑制黑色素生成及转运作用途径相结合的美白功效。通过将美白植物提取物组合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效果与α-熊果苷进行功效对比,再通过3D黑色素皮肤模型平台对表观色度、表观亮度及黑色素含量下降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其综合美白功效,并与曲酸进行功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美白植物提取物组合(BIRC-Rosée美白精粹WT100)在原浓度时,对酪氨酸酶抑制率高达98.99%,远高于α-熊果苷;在3D黑色素皮肤模型能够有效提升表观色度及亮度,同时可减少皮肤中黑色素总量,显示出显著的美白功效。  相似文献   

16.
曾鸣  徐良 《日用化学工业》2013,(5):382-385,392
综述了近几年关于植物提取物美白潜力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蘑菇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试验、细胞水平试验、动物试验和计算机模拟试验这4种方法评估植物提取物美白潜力的优劣;归纳了近几年发现的植物提取物美白活性成分的物质种类;最后,展望了未来植物提取物美白潜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竹黄水提液、烟酰胺、维生素C乙基醚为主要活性成分研制出多功效的美白精华乳,对其感官、理化性能和美白、抗氧化、抗糖化、抗炎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人体测试和问卷调查评价了产品功效。该产品性能稳定,对DPPH·清除率和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别为68.93%和65.79%,对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中期和末期产物抑制率分别为45.61%和76.80%。志愿者使用精华乳90 d后,肌肤光泽度、亮白度、水分含量均有提升,黑色素明显降低,皮肤白皙有光泽。  相似文献   

18.
松茸提取物在护肤品中的美白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松茸提取物的美白效果与常用美白成分--熊果苷进行了体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对比测试,同时将松茸提取物配制成美白乳液与空白样品进行人体试用,考察实际美白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表明,松茸提取物在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方面优于传统美白剂--熊果苷,制成的化妆品应用于人体可淡化黑色素,且无可视不良反应.将松茸提取物用于天然美白化妆品中,产品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甘草的活性成分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甘草中有美白和防晒效能的活性成分: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光甘草定、光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甜素;概括了甘草活性成分的美白和防晒机理;探讨了化妆品中应用甘草的现状和前景;指出了甘草活性成分在化妆品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对自研美白面膜产品进行临床功效测试,评价其美白效果。选择32名有效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每隔2 d使用一次美白面膜,连续8周,同时停用其他美白护肤品或面膜。分别于使用前0周及使用后2,4和8周,测试志愿者面部含水量、黑红度、L~*值和b~*值,并拍摄VISIA的正面、左侧和右侧面部图片。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美白面膜,能够显著提高皮肤含水量,提高皮肤亮度L~*值和皮肤ITA°值,降低皮肤黑度和黄度b~*值,同时还能够降低皮肤毛孔、皱纹及纹理分值,即美白面膜具有良好的美白、使皮肤细腻、减少皮肤皱纹和纹理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