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 W6Mo5Cr4V2高速钢萘状断口的形成过程。发现萘状断口的形成是由于淬火高速钢在重复加热过程中奥氏体不均匀再结晶的结果。而这种不均匀再结晶可能与二次加热时,析出的弥散碳化物的回溶有关。我们还发现,萘状断口存在顽强的组织遗传性,这就是截至目前消除萘状断口存在一定困难的原因所在。针对萘状断口的形成机理及其顽强遗传的特点,我们试验成功一种预防和消除萘状断口的“稳定化处理”新工艺。实验证明,经45分钟“稳定化处理”,可代替中间退火,预防萘状断口的发生;95分钟“稳定化处理”可消除萘状断口,从而可挽救因萘状断口或过热而报废的工具,并使组织有所细化,机械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W_5Mo_5Gr_4V_2高速钢萘状断口的形成过程。试验证明,萘状断口粗大奥氏体晶粒的形成是一个由畸变能而不是晶界能驱动的,受二次加热时析出的弥散碳化物的“回溶”所控制的不均匀再结晶过程。进而我们研究出了一种预防和消除萘状断口的“稳定化处理”新工艺。实验证明,经45分钟的“稳定化处理”可以预防重复加热时萘状断口的形成。经分95钟的“稳定化处理”可以消除萘状断口。从而挽救了因萘状断口而报废的工具,并使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文献[1]给出的实验结果:即铬、碳偏聚于过热后的奥氏体晶界而造成断口遗传,计算了铬、碳的平衡偏聚量及偏聚动力学,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吻合,从而证实了晶界偏聚可作为断口遗传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SWRH82B盘条笔尖状断口形成的原因和断裂机制,指出网状渗碳体是产生笔尖状断口的主要原因。介绍实施的控制钢水熔炼成分C质量分数0.80%~0.83%,钢水过热度15℃~25℃,拉速1.8m/min,二冷比水量0.9L/kg,吐丝温度870℃,相变前平均冷却速度8℃/min,辊道首段速度0.75 m/s等工艺改进措施,铸坯碳偏析指数由原来1.24降至1.09,盘条心部网状渗碳体数量减少,发生笔尖状断口的概率由8.1%降低至2.7%。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验研究了H13锻材过热的宏观断口、显微组织及其成因。试验结果表明:严重过热的锻材,其断口呈石状、显微组织的枝晶特粗大;而一般过热的锻材断口呈粗晶状或闪亮的结晶状,其显微组织不均匀且枝晶粗大或有明显的碳化物网状。一般过热的锻材可通过高温快冷正火处理来改善其显微组织,从而获得NADCA标准的合格级别组织。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稀土元素含量为0~0.38%(或RE/S=0~1.5)的25MnTiB钢在1350~1400℃高温奥氏体化后再经热处理所获得的过热断口宏观和微观观察结果。发现这种断口的过热小平面上的主要第二相不是微细的α-MnS粒子,而是脆性的片状Ti_2SC、Ti(CN)和M_(23)(CB)_(60)确认这三种相在高温奥氏体晶界沉淀而脆化晶界的效果是这种钢形成过热断口的主要原因。文中还探讨了这种过热断口的形成机理以及稀土元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W_6Mo_5Cr_4V_2Al高速钢返修热处理的研究表明:在高速钢返修热处理过程中,要避免和消除“萘状断口”,需在第二次淬火前,在AC_1临界点的上、下限,即下限——“紧张平衡区”或上限——“松弛平衡区”两个区域的任一区域进行“予处理”;然后,采用“低温短时淬火工艺”进行处理。第二次淬火产生“萘状断口”的原因,是由于淬火加热过程中“微区域”能量不平衡所引起的晶粒异常长大的结果。另外,高速钢工具的使用效果,不但与其硬度、红硬性、碳化物含量等有关,而且,碳化物的形貌、状态,颗粒大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SWRH82B盘条的断口样品进行了宏观断口和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断口样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盘条断口,第二类为斜劈状钢丝断口,第三类为笔尖状钢丝断口其中,造成第一、二类断口的直接原因是盘条表面擦伤,第三类断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盘条心部存在较严重的网状渗碳体  相似文献   

9.
针对SWRCH22A线材拉拔过程出现断裂的质量问题,对拉拔钢丝断口样进行宏观分析、金相检测、电镜能谱检测分析.断口为典型笔尖断口,笔尖状断口及漏斗状断口心部端头存在大尺寸夹杂,其成分中含耐火材料成分,拉拔钢丝心部存在大尺寸夹杂缺陷导致拉拔断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Zr-Sn-Nb-Fe-Cr锆合金真空电子束焊接样品的拉伸和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焊接样品室温和375 ℃的拉伸性能略低于母材;焊接样品在500 ℃过热蒸汽中腐蚀500 h未出现疖状腐蚀现象,但腐蚀增重略大于母材;在400 ℃过热蒸汽中腐蚀320 d及360 ℃水中腐蚀520 d,样品焊缝处颜色均为黑亮,未出现白色、棕色等腐蚀产物.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了焊接样品的腐蚀增重曲线.  相似文献   

11.
高碳钢盘条中心偏析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帅习元  周勇  吴冬海 《钢铁》2006,41(8):68-72
研究了不同铸坯中心偏析成分在控冷过程中的相变行为,结果表明,铸坯中心成分偏析是导致高碳钢盘条中心出现马氏体的主要原因,而马氏体又是导致盘条拉伸出现尖状断口的主要原因;铸坯中心碳偏析指数不能超过1.12及综合偏析指数小于1.20,才能在控冷过程中不出现中心马氏体;通过降低过热度、实施末端电磁搅拌、轻压下并适当调整盘条控冷工艺等措施,连铸坯中心碳偏析指数由1.18减小到1.10,盘条的中心马氏体、尖断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序言过热和过烧是钢在加工温度下加工后所引起的两种缺陷。将钢置于最恶劣的条件下,在断口很明显的示出其正常的纤维状组织被粒状组织取代时,用断口试验可以表现出这些缺陷。过热的起始阶段可用平面断口表示。平面是叠  相似文献   

13.
将马氏体而引起的断口形貌和马氏体晶体学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了生产82B热轧盘条产生马氏体并进而导致笔尖状断口的原因,结合外厂制定出适合我公司的检验标准,对生产82B热轧盘条提出了从根本上来控制在轧制过程中产生马氏体并进而导致笔尖状断口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14.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中应力腐蚀断裂的性质。根据实验条件,从应力腐蚀断口表面可以观察到三种显微形貌:平行的条状;类河流状和扇形花样。上述观察结果可以推断断裂表面和腐蚀断裂过程的断裂扩展方向的结晶学性质。用结晶点阵模型说明条状形貌的形成,指出断裂系统为{110}〈001〉。 今后我们的工作在于找出从断裂表面测出的几何参量与材料参数和力学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建  王皖 《马钢技术》2001,(2):3-7,12
在实验室条件下,按照反向凝固工艺原理并控制合适的工艺参数制成了0Cr13/15不锈钢复合铸带。对不同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复合铸带进行了界面剪切强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复合铸带获得了良好的界面结合质量。试样断口的X射线衍射和SEM分析证实,剪切断口发生在母带区内,0Cr13复合层内的断口表现为韧窝断裂,而母带区由于过热晶粒长大而发生脆性解理断裂。  相似文献   

16.
刘晓美  高峰 《宽厚板》2013,(5):16-18
通过对不同炉、批次Q345B钢Z向拉伸断口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断口形貌与塑性夹杂物级别和Z向断面收缩率(Z)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一定的硫含量条件下,塑性夹杂物级别是决定断口形貌及Z向断面收缩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目前线材应用的现状.根据线材断口的宏观形貌,将钢绞线常见的断裂形式分为平直状、杯凸状、杯锥状、菊花状和斜茬状,其中杯锥状断裂比例最高,这主要与连铸坯心部质量有关.对影响钢绞线拉拔性能的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改善连铸坯质量、适当的时效处理、优化轧制工艺、强化包装和优化拉拔工艺,可有效降低钢绞线拉拔过程中的断丝率.  相似文献   

18.
李吉东  任永秀 《钢铁》2017,52(12):86-90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铁素体钢低倍检验后发现的疑似白点缺陷进行了分析判断,发现疑似白点缺陷在金相显微镜下呈锯齿状裂纹,为白点裂纹形貌特征。通过对低倍试样上断口的检验发现,低碳铁素体钢宏观断口处分布有银灰色圆形斑点,为白点缺陷特征,铁素体不锈钢宏观断口无明显白点特征,但铁素体不锈钢的疑似白点显微断口有沿晶断裂和以夹杂物为裂纹源的解理断裂两种,都具有氢脆断口特征,由此判断,两种铁素体钢中缺陷均为白点缺陷。铁素体不锈钢中的白点缺陷与常见白点断口上的浮云状、波纹状、解理羽毛、显微疏松等形貌特征有所不同,而且不同铁素体不锈钢试样上的白点缺陷断口形貌也不同,一处为沿晶断裂,一处为以夹杂物为裂纹源的解理断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电镜观察了断口断裂面变形组织和位错密度,并结合示波冲击负荷-时间曲线,研究了硫化物形态对16Mn钢板断裂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造成断口形貌与材料韧性不一致的原因。不加稀土16Mn钢宏观断口呈木纹状,无明显断口三要素,微观形貌为沿长条状硫化物界面断裂的脆性断裂机制。加稀土16Mn钢宏观断口多呈结晶状,有明显的断口三要素,放射区结晶颗粒的微观形态属准解理断裂机制。因此单凭宏观断口形貌是不能真实地反映断裂本质,而需结合断口的微观机制、根据断口三要素中纤维区和剪切唇所占比例来判断。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宏观及微观断口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和金相检验等方法,对400B磨球钢在矫直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该磨球钢矫直断裂的原因是过热使其心部晶粒粗大并且产生了严重的针状、网状渗碳体,在矫直应力的作用下钢材从心部过热组织处起裂,裂纹向四周迅速扩展最终导致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