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基坑开挖监测时测斜管不同埋设位置量测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深基坑开挖监测时,埋设于基坑边缘土体和埋设于支护结构中测斜管量测结果的特点,指出理设于支护结构中测斜管的量测结果更能真实地反映基坑的水平位移情况。  相似文献   

2.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监测在基坑开挖中至关重要.结合杭州市某河道基坑监测为例,论述了该工程的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动态变化,介绍了新规范与实际操作中监测频率和监测警报值等内容.监测表明:基坑开挖过程中深层土体位移角度,主要发生在孔口及以下3m内;各孔总体情况基坑周围土体水平位移基本在安全范围内,且最终趋于稳定.通过分析研究基坑监测结果,对施工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保证了基坑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监测质量,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监测在基坑开挖中至关重要。以浙江省玉环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17号小区地块)工程施工监测为例,论述了该工程的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动态变化,介绍了新规范与实际操作中监测频率和监测警报值等内容。监测表明:基坑开挖过程中深层土体位移角度,主要发生在孔口及以下3 m内;基坑周围土体水平位移基本在安全范围内,且最终趋于稳定。通过分析研究基坑监测结果,对施工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保证了基坑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深基坑开挖过程及空间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例,利用FLAC3D有限差分法分析软件对某双排桩深基坑的开挖和支护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土体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支护结构和土体的空间受力性状、土与支护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施工开挖过程等均会对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特性产生显著影响.此外,还讨论了双排桩之间土体刚度的变化对位移和沉降的影响,表明适当地增加两排桩之间土体的刚度能有效地减小基坑外侧土体的位移.  相似文献   

5.
现有关于PHC管桩挤土效应的现场试验,主要关注点在于土体水平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并未进一步分析深层土体竖向位移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场区施工顺序的影响。该文结合某围海造陆地区的工程实例,进行了70m长PHC管桩群桩的挤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因PHC管桩群桩施工,单区域挤土效应作用下的最大土体水平位移为107mm,底部出现"踢脚"现象,而多区域交叉挤土效应作用下的最大土体水平位移仅为39.3mm;浅层8m范围内的土体呈现隆起,而深层土体表现为沉降;超静孔隙水压力最大达68k Pa,施工结束后逐渐消散,并伴随着土体发生一定的水平回弹变形和二次沉降。  相似文献   

6.
该文运用FLAC3D数值软件对保定平原地区某一深基坑变形规律进行模拟,并与理正计算数据、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桩身位移、周围土体地表沉降FLAC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桩体最大水平位移值出现在基坑深度的1/2~2/3范围内,呈现"鼓肚子"现象,最大深层位移11.19mm;基坑周围地面沉降曲线为"抛物线"形式,沉降最大值为6.8mm,比实测值大34.6%,最大值距离坑边2~3m;锚杆最大轴力出现在第二排,土体变形较大的部位;预应力锚索对桩及土体的水平位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合理,桩后土体位移满足规范要求;利用数值模拟计算对深基坑开挖进行预测计算是可行的,模拟结果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自动化固定测斜仪在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的可行性,布设了1m间距的自动化测孔孔1与0.5 m测量的人工孔CX8,通过对自动化测孔与人工测孔数据的对比分析及现场施工工况匹配分析,发现自动化监测单个传感器数据从孔口到孔底呈现先负、再负正、再全为正的整体规律,测点最大水平累计位移一直在开挖面附近达到最大.人工监测...  相似文献   

8.
某在建地铁项目线路经过长江漫滩区,为了解该区域车站施工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的变形特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于地下连续墙内及对应位置的土体中埋设测斜管进行测斜监测。该文对该区域内四个车站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的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在该软土地质条件下深基坑开挖的监测数据。通过对16个土体测斜管,12个墙体测斜管监测数据及曲线的对比,初步掌握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的变形特点及产生变形的影响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为类似工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以临近武汉长江隧道的华电集团华中总部研发基地基坑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土、隧道结构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 NX对该基坑施工过程中的9个施工工况进行模拟,得到基坑开挖完成后的地层、连续墙、隧道变形情况以及基坑开挖前后的隧道应力情况,并进行分析,得出模型的建立是合理可行的,且基坑开挖、支护变形带动坑外土体位移,引起临近基坑侧隧道产生水平位移最大值为4.17mm;隧道的应力值与基坑开挖前的变化不大,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复杂环境下超大深基坑开挖变形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复杂环境下超大深基坑开挖变形演化规律, 利用仿真分析软件FLAC3D对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基坑周边土体地表沉降变化规律、墙后土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以及支撑轴力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基坑周边土体地表沉降沿基坑水平方向最初呈递增的趋势, 在距离墙后13 m左右处达到沉降最大值, 此后逐渐减小, 地表沉降趋势整体呈“镰刀”形变化;墙后土体水平位移与基坑挖深成正相关关系, 且挖深越大, “凸肚”现象越明显;支撑轴力随基坑开挖工作的进行逐渐增大, 前3道支撑最大轴力出现在支撑中部附近, 第4道支撑最大轴力出现在支撑端部附近。研究成果对基坑设计、施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已知老空水的情况下,制定放水方案设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放水煤柱公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大可能提高掘进米数,合理安排管路及水泵,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岩溶水的突水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华北地区煤矿奥陶系岩溶水突水事故案例的分析研究,掌握其突水机理,总结规律,并结合屯兰矿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对今后奥灰水的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循环冷却水加药的方法及工艺控制措施,论述了在焦化行业中如何控制循环冷却水水质.  相似文献   

14.
矿井出水点多水源判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已知水源、出水点典型化学离子组分含量等数据,采用运筹学方法,建立矿井出水点多水源判别数学模型,并利用简约梯度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模型求解过程中引入的松弛变量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如果解中松弛变量取值较大,则意味着存在未知水源。采用文献及矿山实际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多水源出水的情况,判别已知水源是否与出水点导通,计算各水源在出水中所占的比例,而且还能揭示是否存在未知水源。  相似文献   

15.
煤泥水水质对煤泥水沉降特性和煤泥浮选有重要影响。为实现煤泥水水质的实时监测,建立了循环煤泥水体系的水质监测系统。试验证明循环煤泥水体系的电导率和水质硬度呈线性关系,该系统以循环煤泥水体系中各监测点的电导率及浓缩机溢流浓度为监测指标,水质监测系统可实现显示整个工艺流程中各设备的实时数据及工作状况、未确认的报警信息、图表显示可选时间段内各指标的变化曲线、查看任何历史时间段内曲线、显示界面及参数设置界面等功能。实现水质实时监测是煤泥水澄清循环和煤泥高效浮选的根本保障,同时为水质调控技术的开发提供研究工具和平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循环冷却水水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水质稳定剂进行水质处理,以达到系统的阻垢、缓蚀及杀菌灭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文芳 《煤》2019,(4):34-35
采用3个不同暴露面积的柱状煤体考察吸水路径对煤体吸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柱状煤体的吸水率逐渐增加,煤体与水的接触面积越大,吸水率越高;毛细管网络越发达,孔隙的连通性越好,吸水路径越短,排出孔隙内的空气越容易;不同吸水路径的吸水率与时间均满足根号的函数关系。为现场实施煤层注水消突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山脚树矿212水仓系统设计和施工中采用配水管代替配水巷的实践,论证了配水管代替配水巷的设计方案具有投资小,工期短,维护费低等特点,为水仓系统设计施工提供了成功范例,具有推广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焦雪峰 《山西煤炭》2003,23(2):55-56
矿井突水后,如何查清水源达到针对性的治理,是矿井出现水害后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采用水质分析法对水化学类型进行判别,从而找到了水源,确保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承压水上开采工作面底板突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质条件对下组煤的底板破坏深度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突水系数法对底板突水情况进行了分析;应用离散元数值软件UDEC模拟了在薄煤层群采动应力和水压联合作用下底板的破坏规律和裂隙演化规律,得出底板破坏深度将达到41 m,底板突水可能性较大,应加强底板防治水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