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沾化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油气运移聚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泥岩裂缝油气藏中油气的运移聚集规律,通过对沾化凹陷泥岩孔隙和裂缝特征的观察与研究,分析指出泥岩裂缝油气藏中油气运移以异常高压为动力,以泥岩孔隙喉道、微裂缝、干酪根网络和断层缝为油气运移通道,并经历了泥岩油气欠压实喉道阶段和高压微裂缝间歇性阶段两大运移过程。受这些特征的控制,油气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存在于超压泥质岩微裂隙带和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结合东濮凹陷地质特点,探讨研究了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东濮凹陷油气源岩发育,泥岩裂缝发育,泥岩裂缝油气成藏有着较好的成藏条件,是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有着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对泥岩裂缝油气藏在东濮凹陷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高压区及超高压区,盐岩分布区,构造转换带是寻找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层系上,沙三^2-4是勘探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系,一些稳定的泥,页岩标志层也是寻找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文留中央地垒带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烃源岩、沉积建造条件、裂缝性质、裂缝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探讨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分析了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识别方法;认为烃源主要来自自身体系,沉积建造对油气藏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泥岩裂缝的发育是成藏的关键因素,盐岩封闭对形成这种类型油气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烃源岩内的油气以混相涌流方式顺层向裂缝储集层中富集成藏;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的识别应综合考虑地质、测井、地震和钻井等方面的信息。最后阐述了东濮凹陷文留中央地垒带沙三段泥岩裂缝性油气藏形成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沾化凹陷缓坡带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沾化凹陷缓坡带是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也是继凸起、潜山之后的重点勘探区带。缓坡带是该凹陷沙四、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运移指向;断层、裂缝、不整合面和储层是缓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缓坡带油气运移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并讨论了缓坡带油藏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泥岩裂缝储层岩性分类及测井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岩裂缝油气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裂缝储层的发育,储层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分析化验资料,划分了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泥岩裂缝储层岩性组合类型,根据泥岩裂缝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明确裂缝发育与录井、测井响应的对应关系,建立不同岩性组合类型裂缝发育的岩电识别标准.根据取心层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将泥岩储层划分为4种主要岩性组合类型:灰质泥岩与泥灰岩(上下泥岩、油泥岩)组合、变质泥岩与火成岩组合、油页岩与油泥岩互层、含砂质条带泥岩与油页岩组合.灰质泥岩与泥灰岩组合及变质泥岩与火成岩组合易发育泥岩裂缝;油页岩与油泥岩互层仅部分区域发育裂缝;含砂质条带泥岩与油页岩组合裂缝发育较少.  相似文献   

6.
沾化凹陷东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根据沾化凹陷东部地区现今构造形态,从理论上研究了其古,今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应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该区的构造演化史及其断层和裂缝的发育规律,认为现今应力场对断层封闭性及油气分布均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该区近东西向断层侧向封闭性较差,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南北向断层封闭性较好,对油气在深部,尤其是在古潜山中聚集较为有利,北东,北西向断层封闭性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介于二者之间,该区的勘探成果也证实了这种认识。  相似文献   

7.
沾化凹陷五号桩洼陷油气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五号桩洼陷的构造演化及特征分析入手,将洼陷内主要储集层分为浊流、水下冲积扇、滩坝和三角洲等五种沉积类型。该洼陷油气藏类型较多,可划分为岩性、构造、地层、复合等四种,并针对其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分析了洼陷内三类次级构造单元包括深洼带、斜坡带和中央低突起的油气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8.
试论沾化凹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与断层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论述了沾化凹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和断层的特征以及大、小两类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指出了控凹大断层通过控制上第三系油气来源、圈闭形成及运移路径 ,从而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 ;次级断层可以形成油气的再次运移 ,在馆陶组上段油气成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沾化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发育湖相白云岩。以岩石学特征为基础,结合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手段,对邵54井湖相白云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该井中的白云岩为典型的断陷湖盆边缘浅滩环境沉积,包括亮晶内碎屑白云岩和泥晶藻屑白云岩。根据其沉积特征,划分出内碎屑滩、藻滩和滩间3种微相。沉积微相对准同生白云石化的程度有很大影响。高能环境形成的颗粒灰岩,原生孔隙发育,有利于咸化湖水的流动,可优先于泥晶灰岩发生白云石化。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白云石的有序度普遍较低,且Sr富集及Sr/Ba比值较高;这表明白云石的成核速度快,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时期较早。  相似文献   

10.
歧口凹陷与车镇凹陷以埕宁隆起相隔.由于构造背景和演化不同,致使歧口凹陷成烃演化、沉积条件、油气藏类型与车镇凹陷存在差异.歧口凹陷长期继承发育,晚期断裂活动强烈、有机质演化程度高、是其多层系含油气的主要原因.歧口凹陷与车镇凹陷存在的成藏条件差异表明, 歧口凹陷具有形成巨型、大型油气田的条件,文章认为目前勘探方向应该以北西向调节带和泥岩裂缝油气藏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构造缝和层理缝等储集空间。以50 nm和2μm为界,不同岩相页岩的核磁共振孔径分布曲线均具明显的三段式特征。孔径小于50 nm的孔体积主要由方解石溶蚀孔提供,孔径介于50 nm~2μm的孔体积由粒间孔提供,孔径>2μm孔缝的孔体积由层理缝和构造缝提供。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矿物组成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动性。页岩油可动性差,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仅为21.50%,可动油主要赋存在大孔隙(孔径>50 nm)中,小孔隙(孔径<50 nm)中以束缚油为主,页岩油的临界流动孔径约为50 nm。大孔隙不仅可以提供页岩油储集空间,也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小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差的连通性,不利于页岩油流动。矿物组构宏观上影响了页岩油的可动性,方解石含量增加可以提高页岩的脆性,利于裂缝的形成,对页岩油渗流具有积极意义;黏土矿物因其较大的比...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构造缝和层理缝等储集空间。以50 nm和2 μm为界,不同岩相页岩的核磁共振孔径分布曲线均具明显的三段式特征。孔径小于50 nm的孔体积主要由方解石溶蚀孔提供,孔径介于50 nm~2 μm的孔体积由粒间孔提供,孔径>2 μm孔缝的孔体积由层理缝和构造缝提供。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矿物组成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动性。页岩油可动性差,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仅为21.50%,可动油主要赋存在大孔隙(孔径>50 nm)中,小孔隙(孔径<50 nm)中以束缚油为主,页岩油的临界流动孔径约为50 nm。大孔隙不仅可以提供页岩油储集空间,也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小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差的连通性,不利于页岩油流动。矿物组构宏观上影响了页岩油的可动性,方解石含量增加可以提高页岩的脆性,利于裂缝的形成,对页岩油渗流具有积极意义;黏土矿物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堵塞孔喉,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层理构造不仅利于层理缝等储集空间的发育,也改善了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  相似文献   

13.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区油源条件复杂,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展。根据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和成熟度参数等对三合村地区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三合村地区原油可划分为沙四型及混合型2类,第Ⅰ类原油是来源于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的成熟油,第Ⅱ类原油是来自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根据油气运移示踪指标分析,三合村地区原油的主力充注方向为从东北到西南。结合构造及油气规模分析,北部洼陷带与孤岛南部鼻状构造带的有利圈闭为下一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二段及其以上层段,圈闭类型以构造为主;沙河街组三段及其以下地层,主要发育岩性、构造-岩性等隐蔽圈闭。地层压力的分布与油气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正常压力带发育构造油气藏,而异常高压带多发育岩性等油气藏。异常高压为深层岩性油气藏油气的运移提供了动力。凡压力系数曲线呈现“3”字形,则相对低压油层含油性较好。根据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建立了“源外断裂输导成藏”和“源内高压充注成藏”两种成藏模式。油源断层是浅部源外常压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及沙河街组一段生成的油气,主要沿断层经垂向输导进入沙河街组二段及其以上地层,直接在断块、滚动背斜等构造圈闭中充注成藏,或经横向运移在构造圈闭中充注成藏。油气成藏动力是深部源内高压成藏的主控因素,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直接向其紧邻的砂岩体及构造-岩性圈闭中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5.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油气资源丰富,针对这类结构细、孔隙小的页岩类非常规储层,首次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镜分析—荧光观察综合分析方法,对该区沙三段下亚段页岩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划分岩相类型、明确储集空间并结合物性测试资料落实储集性能。结果表明:罗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富含方解石,随着层位变老,方解石含量呈增加趋势,粘土矿物和陆源碎屑含量呈降低趋势;岩石类型以泥质灰岩为主,其次为灰质泥岩、含泥质灰岩;岩相类型以层状泥质灰岩相、纹层状泥质灰岩相为主,其次为层状灰质泥岩相、层状含泥质灰岩相,其中纹层状泥质灰岩为有利岩相;储集空间主要为各类微裂缝及方解石、粘土矿物晶间微孔;孔隙度主要为2%~8%,渗透率变化很大,主要为1×10-3~10×10-3μm2,其次为0.1×10-3~1×10-3μm2。  相似文献   

16.
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区块生物灰岩发育较薄,前期的研究方法无法有效识别和预测生物灰岩的展布范围。基于地震相研究方法,运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凸起沙一段生物灰岩地震相特征及预测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将长堤区块生物灰岩的地震相划分为楔状相、充填相、中振幅中连续性席状相等类型。每种地震相类型对应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运用不同的属性对生物灰岩进行预测,提取其敏感参数并对整个研究区生物灰岩可能发育厚度进行计算,确定生物灰岩的平面厚度分布特征。使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检验地质模型,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新近系披覆构造油藏是沾化凹陷凸起带主要的油藏类型,但不同凸起带新近系披覆构造的含油气性相差甚远。综合钻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通过区域地质力学分析、断裂旋扭特征分析以及油气藏解剖等,对沾化凹陷凸起带旋扭运动及其与新近系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新近纪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和北东—南西向区域弱挤压应力场的影响,沾化凹陷凸起带具有顺时针方向旋扭运动的特征。在旋扭运动作用下,凸起带左侧断层(以北为参考的顺时针方向)呈扭张性质,形成新近系油气纵向优势运移通道和油气富集区带;凸起带右侧断层呈扭压性质,不利于油气纵向输导。左侧断层(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发育的凸起带新近系披覆构造易于形成规模油气藏,左侧断层控藏区是下步研究区新近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岩心、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伊川凹陷上三叠统油气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特征、储集空间和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伊川地区上三叠统储层岩性主要是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储层孔隙主要为次生孔隙中的粒间溶孔和颗粒溶孔;储层物性整体较差,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比较明显;水下分流河道为本区储层最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