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的头几批大学生中,诞生了不少深刻影响当今中国各个实践领域的人物。汤桦和孟建民就是"文革"后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目前都是在建筑教学和创作一线工作的建筑师。在《时代建筑》杂志编辑部的策划、组织下,他们在深圳展开对话,探讨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成长经历、创作历程和教育经验,以及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独特历史与现状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职业建筑师的来源与建筑教育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职业建筑师的来源,说明注重“思考”和注重“制作”两种不同的建筑教育体系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当前的条件下,建筑师职业的变化对建筑教育体系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筑学是一个为人类聚居创造适宜美好空间环境的服务性行业。在这跨向21世纪的年代,建筑学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21世纪的职业建筑师?……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有如下浅见。  相似文献   

4.
作为同龄人并兼具学者和建筑师的双重身份,常青与赵辰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和经历,文章记录了他们的对谈内容,话题主要包括时代烙印、建筑教育、建筑思想等方面,试图呈现出双重身份的建筑师个体以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5.
缪朴  齐欣  徐希 《时代建筑》2012,(4):74-79
文章记录和整理了两位生于50年代的的建筑师缪朴和齐欣的对谈,这两位建筑师是文革后受大学教育的建筑师中,较早到西方学习建筑学的建筑师。通过两位建筑师围绕成长经历、建筑教育,特别就共同关注的建筑的本土化和公共性等问题展开谈论,反映了建筑师个人的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保峰 《新建筑》1999,(1):74-75
简述德国的建筑教育,职业建筑师组织,建筑师事务所及职业建筑师。  相似文献   

7.
文章记录和整理了两位生于50年代的建筑师梅洪元和刘谞的对谈,两位建筑师围绕时代烙印、建筑教育、建筑思想等话题,特别就共同关注的建筑的地域性、他们长期实践所在的地域文化等问题展开谈论,反映了建筑师个人的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脉络。  相似文献   

8.
裴钊 《时代建筑》2012,(4):32-35
从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被引入中国后,老一辈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30年代所致力的实践和构建的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5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群体,他们接受的建筑学教育来自老一辈建筑师所建立的建筑知识体系。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体系与外部和现实存在差距,这使得他们所继承的必然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反映在建筑实践上,80年代的中国建筑实践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分裂的状态。文章试图将这两个建筑师群体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讨论,从而分析两个群体的思想及实践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50/60/70中国当代建筑师论坛的议题与相关专题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对会议四个分论坛的讨论内容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姜涌 《时代建筑》2007,(2):6-15
职业建筑师制度是建筑生产方式的产物.建筑服务的内容和标准程序是各国职业建筑师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我国与国际上通行的几个职业体系,文章提出我国建筑师职能的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和建筑制度的透明化、合理化的改革方向.以及建筑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作为一个窗口,梳理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在这些竞赛中的专业亮相,考察那段时期国内建筑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带给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影响,并追踪这些影响在建筑师其后的从业生涯中的延续和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20世纪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群体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进行讨论,这种观察视角的选择是开放的,是带有我们所处时代语境特点的,是可以发展和演进的。同时,针对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特征分析了多个观察视角的逻辑,包括对话互动与自我审视、时代语境与历史意识、教育变革与知识结构、时间观念与范式转换、前辈影响与思考路径、实践策略与关注方向和职业环境与执业特征等,以期未必完整却能深刻地体现这批建筑师的所思所想所为之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今年6月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这是他在会上的学术报告,本刊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建筑领域也受到表现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表现主义建筑,尽管它作为西方现代建筑中的一个小插曲,涉及到的建筑规模和数量都不大,但在建筑历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表现主义建筑是运用非常规的建筑语言来营造出鲜明的个性,通过这种建筑语言的反建筑性来达到表现建筑自身的目的.从而使人去感悟一种来自于设计者的精神呼唤,以致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姜涌 《世界建筑》2005,(3):102-105
本文以作者的职业经历为基础,概要地分析了职业建筑师的起源及建筑·建筑生产的特征,勾勒出日本职业建筑师、日本的建筑生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记录了分别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两位建筑师——崔愷与王维仁的对谈内容,对话反映出两岸在时代发展、建筑教育及建筑思想等方面的不同状况,并试图以此呈现两岸30年以来建筑发展的脉络以及对建筑师个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胡世贤 《山西建筑》2010,36(32):197-198
通过研究比较建筑师在设计院和地产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以及所扮演的专业角色,并比较了两类建筑师的共性和异性,提出了两类建筑师在各自行业中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8.
建筑师素质与建筑学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郝曙光 《华中建筑》2000,18(3):137-138
该文探讨了构成建筑师素质的各个方面,并从建筑师素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从建筑教育人手全面认识和提高建筑师素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庄惟敏 《建筑创作》2016,(4):134-139
正卡尔·奥托·艾勒夫森~([1])、乔纳森·D·所罗门~([2])和大卫·波特~([3])三位建筑教育家做的演讲非常精彩,听了之后收益颇多!今天也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大家一起聊聊建筑教育。我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担任院长职务才两年时间,比起王建国~([4])老师和几位在座的院长,资格嫩很多。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事实上,到了这个位置以后,必然就开始关注和思考教育了。几年来有过思考,就像前面三位院长提到的,建筑学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中国当代大背景下,我们建筑学教育最特殊的地方在哪里?我认为最特殊的就是我们的大部分的、以  相似文献   

20.
钱锋 《时代建筑》2004,(4):20-25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少建筑师曾在国外建筑院校接受了教育。他们回国后,不仅在国内创建了大学建筑教育,而且在教育体系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试图通过考察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这些海归建筑师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建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