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职业建筑师的来源与建筑教育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职业建筑师的来源,说明注重“思考”和注重“制作”两种不同的建筑教育体系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当前的条件下,建筑师职业的变化对建筑教育体系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筑学是一个为人类聚居创造适宜美好空间环境的服务性行业。在这跨向21世纪的年代,建筑学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21世纪的职业建筑师?……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有如下浅见。 相似文献
4.
5.
6.
7.
8.
从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学被引入中国后,老一辈中国建筑师在20世纪30年代所致力的实践和构建的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5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群体,他们接受的建筑学教育来自老一辈建筑师所建立的建筑知识体系。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体系与外部和现实存在差距,这使得他们所继承的必然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反映在建筑实践上,80年代的中国建筑实践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分裂的状态。文章试图将这两个建筑师群体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讨论,从而分析两个群体的思想及实践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10.
职业建筑师制度是建筑生产方式的产物.建筑服务的内容和标准程序是各国职业建筑师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我国与国际上通行的几个职业体系,文章提出我国建筑师职能的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和建筑制度的透明化、合理化的改革方向.以及建筑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作为一个窗口,梳理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在这些竞赛中的专业亮相,考察那段时期国内建筑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带给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影响,并追踪这些影响在建筑师其后的从业生涯中的延续和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20世纪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群体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进行讨论,这种观察视角的选择是开放的,是带有我们所处时代语境特点的,是可以发展和演进的。同时,针对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特征分析了多个观察视角的逻辑,包括对话互动与自我审视、时代语境与历史意识、教育变革与知识结构、时间观念与范式转换、前辈影响与思考路径、实践策略与关注方向和职业环境与执业特征等,以期未必完整却能深刻地体现这批建筑师的所思所想所为之特征。 相似文献
13.
14.
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建筑领域也受到表现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表现主义建筑,尽管它作为西方现代建筑中的一个小插曲,涉及到的建筑规模和数量都不大,但在建筑历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表现主义建筑是运用非常规的建筑语言来营造出鲜明的个性,通过这种建筑语言的反建筑性来达到表现建筑自身的目的.从而使人去感悟一种来自于设计者的精神呼唤,以致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作者的职业经历为基础,概要地分析了职业建筑师的起源及建筑·建筑生产的特征,勾勒出日本职业建筑师、日本的建筑生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研究比较建筑师在设计院和地产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以及所扮演的专业角色,并比较了两类建筑师的共性和异性,提出了两类建筑师在各自行业中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8.
建筑师素质与建筑学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探讨了构成建筑师素质的各个方面,并从建筑师素质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从建筑教育人手全面认识和提高建筑师素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卡尔·奥托·艾勒夫森~([1])、乔纳森·D·所罗门~([2])和大卫·波特~([3])三位建筑教育家做的演讲非常精彩,听了之后收益颇多!今天也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大家一起聊聊建筑教育。我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担任院长职务才两年时间,比起王建国~([4])老师和几位在座的院长,资格嫩很多。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事实上,到了这个位置以后,必然就开始关注和思考教育了。几年来有过思考,就像前面三位院长提到的,建筑学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中国当代大背景下,我们建筑学教育最特殊的地方在哪里?我认为最特殊的就是我们的大部分的、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少建筑师曾在国外建筑院校接受了教育。他们回国后,不仅在国内创建了大学建筑教育,而且在教育体系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试图通过考察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这些海归建筑师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建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