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马岭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西南部,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非均质性强。选取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砂厚、流动带指数五个参数,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马岭长81储层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分为E、G、M、P四类。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聚类分析的划分精度在92.87%以上。E类流动单元,其物性好,渗透能力和储存能力强,开采程度较高;G类流动单元其性质好,分布面积大,是油田开发的主力产层,有助于大面积的注水开发;M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强,开采程度较低,剩余油的分布面积大,可以采用合理手段进一步开发和挖潜;P类流动单元物性很差,且分布在砂体的边缘部位,难以开采。  相似文献   

2.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湿地扇相砾岩储层岩性粗和非均质强等特点,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化验分析及开发动态资料,优选出影响流体渗流的6项特征参数,将砾岩储层划分为E,G,M,P等4种流动单元类型.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分类评价.通过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叠合分析,总结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分布特点.E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最好,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注入水易形成高渗通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G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次之,分布面积大,为中等-弱水淹,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某井区储集层流动单元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划分为E、G和P共3种类型.E类主要对应河道主体带与河口坝砂体,属高孔高渗型储层,综合评分65左右;G类主要对应决口扇与分流间席状砂体,属高孔中渗型储层,综合评分38左右;P类绝大部分对应分流间席状砂体,属中孔低渗型储层,综合评分10左右.3类流动单元的挖潜方向:E类箱型或钟型砂体的顶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G类和P类作为二类储层,是下一步挖潜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4.
针对卫城油田卫81块沙四段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田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Es4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解洲沉积,骨架砂体为河道砂、河道间砂、前缘砂(席状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等项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潜力较小,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中等,剩余油潜力较大;远砂坝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低,剩余油有一定潜力。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确定了5种改善水驱效果的方法,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环江地区水驱控制程度高、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等问题,在充分考虑辫状河储层砂体沉积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内部构型研究。以Miall储层构型划分方案为基础,提出辫状河储层构型5级划分方案,并结合岩心及测井资料,对辫状河道及心滩坝砂体进行了识别与划分,探讨了辫状河单成因砂体空间组合样式和叠置关系,最后提出了不同注采配置关系下对应于不同构型单元组合的8种剩余油富集模式,以期深化环江地区碎屑岩储层构型研究,为研究区的二次开发部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在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东营组三段Ⅱ油组地质分析基础上,认为该油藏流动单元的渗流屏障主要是泥岩隔夹层和封闭性断层;依据取心井资料,提取了表征流动单元的特征参数,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并运用判别识别法识别了未取心井的流动单元类型,查明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G和M类流动单元分布较广,E和P类流动单元分布局限,G类流动单元和E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心滩微相,M和P类流动单元分布在河道两翼;针对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对应关系,制定了老油田后期的调整措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曲流河型砂体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曲流河型河道砂岩为主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造成储层内依然存在一定未动用或含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因此引入流动单元的分析方法精细研究曲流河型砂体内部非均质性.首先进行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按照不同级次沉积界面和构型单元的特征分析界面间沉积屏障遮挡状况,建立精细的砂体层内构型分布模型.曲流河砂体划分为3个流动单元级别,Ⅰ类储层流动单元K ≥1 200×10-3μm2,储层质量最好,主要分布于河道、点坝微相中;Ⅱ类储层流动单元400×10-3μm2≤K <1 200×10-3μm2,水洗程度一般在弱-中水洗级别,为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位;Ⅲ类储层流动单元K <400×10-3μm2,以中低孔、低渗透率为主要特征,分布于废弃河道及溢岸砂微相中.进而对沉积微相层次的流动单元分布和点坝砂体内部流动单元进行了精确表征,为曲流河砂体层内剩余油的挖潜及大孔道的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扶余油田扶杨油层砂体分布和流体渗流规律,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将扶余油层划分成复合河道、单河道、河道内加积体等构型要素,将杨大城子油层划分成河道、点坝、点坝内侧积体等构型要素,并归纳总结了不同构型界面同渗流屏障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分层指标(FZI)、剩余油饱和度、水驱指数等参数,采用聚类方法,将扶杨油层划分成4类流动单元,并得到各自的判别标准。结合储层构型,识别出5种流动单元成因类型。油田动态数据和划分流动单元关系表明,流动单元能够有效预测产能、指示剩余油分布和砂体动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46  
李阳 《石油学报》2003,24(3):52-55
依据胜利油区河流和三角洲储层的岩性、物性、微观特征、渗流参数和动态信息,分别将该油区两种储层流动单元分为4类,建立了河流和三角洲流动单元模式.其中,流动单元E的储层物性最好,流动单元G、M为最佳储层和产层,流动单元P的物性最差.在特高含水期,流动单元G、M内剩余油相对富集,宏观剩余油多富集在流动单元接合部位、隔夹层处;对于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在韵律层上部富集;对于三角洲相储层多在韵律层下部富集.微观剩余油形式多样,有孤滴、薄膜、网状、斑状和连片状等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针对濮53块厚油层特征,采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完成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对比。基于岩心物性参数的自然分布特征,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选择渗透率、孔隙度、渗流系数、储集系数等将储层划分为E、G、F、P 4种类型。用门槛值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确定性和随机预测,建立了储层流动单元模型。依据储层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特征和相对比例将小层划分为4种类型,二、三类储层具有较多的原始油气储量和潜力,储量动用情况表明,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的主因。  相似文献   

12.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研究——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在分析流动单元定义的基础上,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提出动态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定量划分方法。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从取心井入手,通过优选参数,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建立了不同含水期动态的流动单元模型。研究表明,不同含水期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受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的变化所控制,其分布是动态变化的,动态流动单元能够描述不同开发阶段油水运动规律相似的储集带的动态变化,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与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关系密切。实践证实了动态流动单元对剩余油预测的准确性,表明应用动态流动单元方法预测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和提高采收率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井间流动单元预测与剩余油气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微相、渗流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非均质特征,结合储层的实际情况,选用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最大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等5个参数,综合应用岩性-物性划分法以及流动层指数划分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建立了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的E、G、M、P等4类流动单元模式。根据研究区内平面、垂向和井间流动单元分布,发现孤岛油田中一区上第三系中新统馆陶组5段剩余油气在馆陶组5段3层的东北部和中部相对富集。综合考虑井间流动单元排列方式和注、采井射开位置,建立了井间流动单元分布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剩余油气的空间分布,为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气挖潜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北区沙三中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粒度均值、泥质含量及流动层指数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3类流动单元,优选出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研究表明,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储层中、上部的B、C类流动单元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差的B、C类流动单元区及以A、B类流动单元为主的断层附近的无井控制区域.用此方法预测的剩余油富集区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应用效果分析表明,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高集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优选出符合工区实际的5个地层参数作为主控参数,采用综合聚类分析方法,对目的层阜宁组一段的流动单元进行研究,将阜宁组一段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在流动单元划分及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总结流动单元分布规律。分析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指出Ⅱ、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丘陵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低孔特低渗的油藏特征,结合注水开发动态,选取反映储集层物性、沉积特征及流体性质的主要参数,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E、G、M、P 4种类型。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沉积微相控制,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差异较大,在生产动态特征方面表现为吸水、产液及含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注水开发阶段以流动单元为基础进行动态分析和潜力研究,有助于获得较理想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组为例,选取了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及流动带指数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A、B、C3类,划分结果与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物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建立储层流动单元模型的新方法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流动单元模型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基于流动单元的层次性,建立流动单元模型可分5步来完成:(1)取芯井段流动单元划分;(2)未取芯井段流动单元划分;(3)建筑结构模型的建立;(4)建立参数模型;(5)形成流动单元模型。对双河油田的研究表明,该区可划分出极好型、好型、一般型和差型4种流动单元。极好型流动单元具有最好的储层物性,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中,而差型流动单元则有最差的物性,主要位于席状砂体中。地层系数是决定流动单元的最主要的因素,对于未取芯井,可以用这个参数来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相似文献   

19.
断块油气田非均质储层流动单元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王27断块为例,提出断块油气田非均质储层流动单元评价方法。通过单砂层对比揭示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再结合断层封闭性分析及砂体构型分析,划分单个流动单元(连通体);对储层产能敏感的储层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单井流动单元分为E、G、M和P共4类,并建立流动单元展布模型。研究表明,断层、沉积相及砂体内部结构控制着流动单元的边界,流动单元优劣受控于沉积、构造及储层流体性质。这一研究对于优化油田开发调整方案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