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修正后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IWSD)”方法,研究了海河流域1960-2030年水生态环境状况的变迁过程。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经历了从良好到急剧恶化的过程,1980年至今是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的高峰平台期。未来变迁趋势取决于南水北调和节水挖潜这两大战略的实施情况,利用情景分析法发现以下结论:①南水北调对于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的贡献最大,节水挖潜其次;②为了保证流域水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南水北调和节水挖潜两大战略必须同步实施;③预计在最乐观情形下,2030年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何杉 《海河水利》2002,(3):19-19,22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海河流域水资源情势将发生重大变化,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必须实现4个转变,即以预测缺水量为主转变为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配置为主,从水资源按计划配置转变为按水权配置,从满足“两生”用水转变为满足“三生”用水,从单纯要求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为社会发展也要适应水资源承载力,因此,必须以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在规划中使用新技术,实践新理论,涉足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陈敏 《海河水利》2002,(5):16-16,18
目前,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过度开发、严重浪费和污染问题,以致生态环境恶化。为此,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立法,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节约用水,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4.
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工作思路及初步成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影响着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研究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对流域的水资源量、水质状况、供用水现状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浅谈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40多年来,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随着用水量不断增加,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也不断暴露出海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以及其它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斌 《海河水利》2002,(5):9-10
从历史上看,生态环境意识的变迁决定着水资源管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50年来,由于人口猛增,加上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不断地侵夺生态环境用水,从而造成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健全水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用水的权属管理,实施水资源分类分级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地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出现了地下水超采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和争水等问题。为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快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进程、建设节水型社会、依法推进流域管理与水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和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相似文献   

8.
9.
靳怀春 《中国水利》2000,(10):29-30
海河流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存在的严重干旱缺水问题,已成为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根据流域特点,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和解决流域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一、21世纪海河流域水资源供求趋势预测 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海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将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弯暖将对海河流域未来水资源产生不利影响。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将分别减少约30亿m^3和20亿m^3,水资源更趋匮乏;农业灌溉用水量将增加约60亿m^3,保证率P=75%干旱年的供水量将减少约25亿m^3,缺水量在原有基础上将增加85亿m^3,隐伏着更为严重的缺水潜势。水资源规划和未来水资源的方略安排,要研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开展超前的适应性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辽河水资源现状及特点,以辽河干流区域为研究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人口密度、灌溉率等11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综合评价计算,对辽河干流201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具有一定可信度,为辽河干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准确评价海拉尔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对未来作出预测,以2006年为现状年,选取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利用率、城镇人口比例、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活用水定额、河道外生态用水率7个评价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拉尔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海拉尔河流域2006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陈南祥  张海丰  高军芳 《人民黄河》2005,27(11):31-32,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的影响,黄河多次断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系统遭到了破坏,承载能力持续下降。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影响黄河水资源因素的分析,除了自然因素以外,管理因素、工程因素、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宣传教育因素对提高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和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户作亮 《中国水利》2011,(23):105-107,100
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工作于2002年启动,到2009年年底结束,历时8年,完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规划编制和行政协调3个阶段的工作以及1项专项规划和3项专题研究.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的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条件下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将指导海河流域今后20年的水利管理与建设,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支持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河流域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节水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长期过度开发,流域用水量大大超过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并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通过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韩瑞光 《中国水利》2010,(19):28-29,35
水资源需求管理就是对水资源影响要素多维综合调控的管理过程,最终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可持续利用。通过系统分析海河流域在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海河流域必须走严格的水资源需求管理之路。从水资源管理改革的角度出发,围绕流域水资源规划方法、配置和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保护、流域机构管理、科技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海河流域水资源需水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地评价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出耗水视角下水资源支撑的最大经济规模和最大人口规模指标,构建了考虑流域节水、调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判模型。以汉江流域为例,分别对流域不同水平年、不同调水规模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2020年、2030年规划水平年,流域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出水量95亿m3、引汉济渭工程调出水量10亿m3 后,流域水资源不仅仍能维持本流域发展,还能向外流域调出的最大水量分别为19.7亿m3和15.6亿m3。然而,2030年加大调水规模,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出水量130亿m3后,流域水资源不足以维持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外流域补水。在此基础上,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考虑耗水因素的水资源承载系统序参量,建立协调度评估模型,以汉江流域襄阳地区为例从宏观层面评估水资源支撑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襄阳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协调态势在2011—2017年间由较不协调逐步发展为基本协调,在考虑节水情况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整体趋于良性发展。研究成果可为汉江流域远景跨流域引调水规模研究和确定长江补水规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和内涵,提出了一个物理概念清晰、简单实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并以海河流域为对象,应用该计算模型对海河流域近20年来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水资源整体上处于持续超载状态,且超载度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根据预测模型的计算,对海河流域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趋势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海河流域承载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所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形势,以海河流域下游平原地区为例,探讨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综合整治的管理对策:①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管理中实现水量和水质的统一;②在进行跨区域调水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能耗低、水耗小、排污少"产业,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③统筹区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分质供水"和"梯级利用";④加强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