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人居环境面临沉重压力的现状下,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从人居环境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当代"人本主义"思想的新意义,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了"人本主义"思想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探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平  周波 《四川建筑》2003,23(3):3-5
阐述人居环境面临沉重压力的现状下,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从人居环境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当代“人本主义”思想的新意义,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了“人本主义”思想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山地人居环境中的适老性问题尤为凸显。文章以典型山地人居环境区域湘西及贵州片区为例,基于当地老人主体感知体验,对山地人居环境住宅适老性现状和问题展开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运用IPA分析法对当地居住老人的心理期待和真实感知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与山地人居环境相应的适老性设计策略和措施,以期对我国山地人居环境住宅的适老性建设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中国当前城市建设面临许多非人性化的人居环境忧患。对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边缘城市主义和其后的新城市主义思想从理论上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表明了城市设计理念从科技理性向自然和人性的转变,阐述了新城市主义本质内涵是人居环境思想。启迪人们应从人本主义角度探讨城市建设,用人本思想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持人、自然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城市环境才能走上真正健康之路,对城市开发区建设具有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与防灾减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南山地城市(镇)灾害的分析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山地灾害与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分析了防灾减灾对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指出山地灾害的防治需要山地人居环境理论支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山水形态中人居环境建设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小军 《规划师》2003,19(6):63-65
人居环境思想的本质,是探索城市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构成的关系,从而探索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适宜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对自然环境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是现代山水城市产生的基础,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是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核心问题;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技术应用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只有技术的人性化才能导致城市与建筑的人性化;山地城市山水风貌整合不仅要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体现城市文脉与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9.
第三届山地人居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山地人居环境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就当代山地“城市一建筑一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延续与深化,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扩展了人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12,(5):156
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议题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等  相似文献   

11.
贺文敏  王军 《华中建筑》2014,(1):146-149
陕北山地地区是我国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陕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陕北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陕北山地地区乡村聚落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亦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乡村的产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第三产业、景观、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亦带来了乡村聚落的更新与重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山地地区的乡村如何营建并适应新条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地人居环境是人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人居环境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与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使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走上科学、有序、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适应其自身特点与建设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法规体系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桂林龙脊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南山地民族地区传统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结果表明:1)该区域聚落选址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呈现"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垂直景观结构;2)梯田开垦耕作、景观维护及水利灌溉过程充分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并与传统农耕技术完美融合;3)壮族干栏建筑与路网体系巧妙地呼应了山地环境,体现出因地取材(木、石、竹)的营景智慧。桂林龙脊"人与天调"的人居营造智慧对于当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缘地策略既是一种技术策略,又是一种文化策略。针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复杂性,指出山地人居环境设计应从狭义的缘地策略走向广义的缘地策略,并对相应的生态整体规划、生物气候设计、适宜性生态技术设计等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强调通过形态、生态、文态的深度整合,实现山地人居环境的整体适应性,体现缘地性的生态内涵、美学价值、地域文化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国内外流域风景的研究发展,指出基于城市八景的大尺度流域风景研究具有的拓展性价值与文化自信意义。整理出长江沿线(湖北段)29个清代府州县、总256景目构成的方志八景清单,以此为素材,从自然、人文及两者综合三方面来佐证城市八景中的流域风景特质。自然风景方面,阐述了城市八景诗意响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以典型集萃的方式彰显流域自然风土特质;人文风景方面,探讨了城市八景高度响应流域文化地理格局,是流域人文风土特质的集萃;最后从流域自然与人文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城市八景时空制宜组构流域天人要素,是极具中国吉时均衡特质的文化景观之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6.
探求适宜居住的生态人居环境的设计是当今主流的设计思潮之一,就南方地区的居住建筑,分析了人居生态性建设的可能与措施,力求能对南方地区的居住建筑在生态适宜性的建设上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山地城镇为数众多、分布广泛,是我国人口居住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山地城镇具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多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也存在生态系统脆弱、灾害频繁、建设开发难度较大等突出问题.山地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要注重保护自身的山城特色,避免简单模仿或者直接套用平原城镇的规划形式和方法;要以山区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科学制定山区经济发展战略;要以生态城市作为主要目标,做到“生态化”发展;要重视和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公共服务、通讯和科技等社会事业,保证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人居实践饱含原创定向智慧.水作为重要的人居要素是早期人居发展的依凭,亦是实践之对象,从整体环境观角度对其进行关联而系统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早期多层面人居实践与自然环境间关联调适智慧.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二重证据并结合地景格局,从区域、流域与城邑3个层面提炼涉水实践智慧:区域层面主要体现在治水实践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疏...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的阶层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人居环境的"人本主义"回归,构建了"居住房屋"、"环境生态"、"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为框架的城市满意度评价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广州市人居环境满意度总体水平及各要素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价。运用SPSS和ARCGIS等统计与空间分析软件对阶层满意度的分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为:收入是影响阶层分化与满意度高低的关键因素;收入及其他社会属性的聚类将样本归并为"年轻打工"、"大众工薪"、"职场白领"以及"高薪高压"四个阶层,其中,"年轻打工"等偏低收入阶层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差,而"职场白领"等偏高收入阶层占据城市的优质资源区域,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0.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科研机构在中国人居建设事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1)积极促进中国人居建筑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经济性、环境性的科学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2)推广人居建设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促进节能和环保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并开展国际合作,进行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工程示范;(3)从事与人居建设有关的抗震防灾研究,为受灾区域人居建设提供技术方案并制定标准规范;(4)承担政府授权的国家级人居建设质量监督检验与测试中心的职责,促进人居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