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烂尾楼谋变攻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旧城区动迁速度的放慢和土地供应方式的改变,全国各地开发商发现获取土地、尤其是市中心土地的难度加大、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开发商将目光转向各地的“烂尾楼”。一度被指为“城市疮疤”的烂尾楼项目如今成为众多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    广州银丰大厦从1996 年开工截止到 2000 年4 月,完成主体工程的 95%,原开发商与各单位签订了总金额达2.5 亿的经济合同后开发商无力承担撤资。银丰大厦“烂”在了广州。2001 年12 月,广州城建集团决定用4 亿人民币从原开发商手中收购银丰大厦 。拯救银丰大厦的行动随即开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腐败案件的曝光,房地产开发领域已然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分析系列腐败案件不难发现,开发商与官员的钱权交易在“土地出让”和“调整规划”两个大项上最为突出,特别是集中表现在“调整容积率”、“调整土地”上,官员利用职权为开发商牟取了惊人的暴利,“容积率”在开发商眼中简直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术”。  相似文献   

3.
开发商获得可供开发土地的途径一般有: 一是划拨取得土地。这种方式对开发商最为有利,但是开发商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并不是无偿的,而实际上以征地费名义支付了市场地价的成本部分,同时还有土地使用费。随着改革的深化,划拨取得土地这种方式将越来越少。 二是出让取得开发土地的途径。包括协议出让、招标出让和拍卖出让。协议出让的地价是“一对一”的计价还中形成的,对开发商较为有利,但这种方式将逐步减少。招标出让这种方式虽出价较高,但土地区位优势和增值预期比较明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拍卖出让获得土地的方式则要求开发商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4.
地产聚焦     
《时代建筑》2008,(4):146-147
“狂飙”与“流拍”土地市场演绎冰火两重天 2007年,全国土地市场经历了一场疯狂的拿地狂飙。许多开发商都纷纷倾囊卷入到圈地大潮中,各地“地王”频现,土地楼面价超越周边房价的“面粉贵过面包”现象比比皆是。然而,2007年10月以来,土地流拍在全国蔓延。  相似文献   

5.
业内动态     
《城市开发》2009,(7):9-9
银监会重申严控二套房贷;“90/70”政策松绑 开发商或掀户型变革;北京土地市场或将再现出让高潮;上海房管局:开发商捂盘就“出局”;台湾开放大陆人士购房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土地出让市场逐步规范、供应量日渐减少的形势下,拥有土地无疑已成为开发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即使在地价持续高涨的面前,开发商也毫不退缩,不惜以“天价”参与土地的竞标,最终也使得土地成本在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在国家频繁出台新政控制房价无限  相似文献   

7.
陈真诚 《城市开发》2009,(10):42-43
针对全国土地市场出现大量“批而未用”、“拍而未建”造成大规模土地闲置现象,国土部门正在高调展开一场清查风暴,开始出“重拳”打击开发商囤地。国土资源部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已经发出《关于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加快处理批而未用土地等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土地督察局就土地“批而未用”问题展开一次专项快速督察,  相似文献   

8.
骆晓红  谭杰 《城市开发》2006,(10):17-20
在土地出让市场逐步规范、供应量日渐减少的形势下,拥有土地无疑已成为开发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即使在地价持续高涨的面前,开发商也毫不退缩,不惜以“天价”参与土地的竞标,最终也使得土地成本在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投资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从政府出台“国八条”,严厉整顿房地产,到集体爆炒“降价”,虽然房价没有骤然下跌,但精明的开发商已经觉得土地的稀缺,于是开始大规模“储地”,囤积居奇是商人的本色,一场政府与开发商的猫鼠游戏开始上演。  相似文献   

10.
冯玉国 《中州建设》2008,(11):45-45
“囤积土地”是开发商迅速实现财富扩张的捷径。当囤积土地成为所有开发商极力追求的目的,房地产业就必然走向畸形。有可能成为一个烫手山芋,或者是一根沉重的能够随时压弯房价的稻草。而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大手,就是资金的短缺。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经济重要性、土地高强度开发模式、房地产开发商的“新市镇”计划、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等若干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反思 ,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从2007年2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对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实行全面清算。截至1月31日晚,沪上各家开发商还没有收到上海税务部门的任何征收文件,“等待”成了开发商们众口一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伴随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明显变化,交易量萎缩、土地流拍明显、开发商资金链偏紧三大问题日益凸显,大部分开发商如坐针毡,纷纷以保本微利的思想降价促销,加速销售回款,保证资金的正常周转。然而,在惨淡的市场环境下,被奉为“灵丹妙药”的降价手段真的能让开发商起死回生吗?这一“急救”手段究竟是明哲保身之法,还是无奈之举呢?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土地的出让市场中,根据开发商对土地的用途,将开发商分为近期开发土地的开发商和采取寻找最优开发时机策略的开发商。在基于开发商的策略行为下,引入最优定价与供应量选择模型,考虑土地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土地出让价格固定以及土地供应量固定这3种情况,探讨政府的最优收益问题。从而提出土地供过于求时划分土地出让市场阶段的建议,在土地价格固定时,引导第一阶段高值开发商,在土地供应量有限时,采取限量配给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据有关部门对广州有名的华南板块大型房地产项目的调研表明,广州珠江南岸番禺区1999年拟撤市建区,引起一些大开发商对开发珠江南岸番禺房地产极大兴趣,纷纷与当地土地使用权人洽谈,这就是所谓的“华南房地产板块”土地供应的主要渠道。目前,珠江南岸番禺区范围内的闲置土地均已被开发商通过转让、置换、收购等方式瓜分。 “华南板块”主要有八大项目。它们是: 1.华南碧桂园,于1998年由广州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总用地面积1037.5亩。  相似文献   

16.
曹海东 《中州建设》2005,(10):18-19
近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决策者说》栏目访问时说:“开发商手里逾期两年以上未开发的土地就达40万亩,根本不存在某些利益集团所说的‘地荒论’”。他表示,国土部门将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增加土地供应,同时清理逾期不开发的土地。“尽可能地把土地变成房子”。  相似文献   

17.
久住楼房的人常常没事就下到地面上来转转,说是“接地气”,可能是说,人不能长久地跟土地分开,必须多跟土地接触,否则就会生病,就会烦燥。 自古以来,人是离不开土地的,这是常识。土地养活了人类,人类也伤害了土地。如今,除了农民以外,还专门出现了一些靠土地直接吃饭的人,一大批疯狂的“接地气者”。 如今的房产开发商,自然是“接地气者”中的一个群体。有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顾海波 《城市开发》2009,(10):44-45
进入2009年下半年,土地市场不断发出一些新信号:一边是“新地王”频出,一边是“老地王”长满杂草;一边是各地不断加大土地供应力度,一边是大量闲置土地未被开发。针对这一轮土地怪象,2009年8月24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禁令”:在确保拉动内需项目和民生项目的情况下,要加强土地的批后监管,防止趁机搭车圈地造成住宅市场供应紧张和“地荒”现象。人们不禁要问:开发商为何热哀囤地?圈地会对楼市有哪些危害?严查囤地能否抑制高房价?  相似文献   

19.
吕明合 《中州建设》2008,(19):14-17
位于首端的政府高价拆迁补偿。却卖不了地;开发商囤积了大量土地,却卖不了房;集资户不想深陷,抽身已是不能;而位于尾端的市民“用脚投票”,最终进行了反噬。此现象无论是政府或开发商,都值得深思并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20.
龙飞 《中州建设》2013,(22):58-59
多年以来,“空手套白狼”是房地产行业的传统:先拿土地、再获银行贷款,然后用贷款缴纳土地出让金:随后预售,用预售款开工建设,开发商所需投入的资本甚少。随着政策的逐渐收紧,2008年后在监管层的三令五申下,这种模式基本在市场上绝迹,起码土地款需要开发商自行筹备。但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开始,利用金融杠杆买地的房企又开始在市场上悄然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