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8,(1)
世界史研究正在出现范式转型。新范式浸透着全球视野和跨学科的视角,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应对当代历史意识对过去和现在的远为深刻和更加复杂的探寻。跨文化交流、跨国关系、大范围的事件和世界一体化进程是其重点研究领域。新范式发展出三个重要研究分支:全球史、跨国史和跨文化研究。全球史关注全球或跨区域的历史发展模式、世界一体化进程以及不同区域文明发展的差异性;跨国史研究跨越边界的网络、交流和互动;跨文化研究侧重思想、知识和文化在国家边界形成以前的跨区域流动。伴随世界史研究范式转型的是当代历史意识维度的变迁和对世界史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义。范式的转型并不意味着都是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即使是微观研究也展现出一种超越研究题目的更大范围的对比和观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研究范围、研究层面和视角不断扩大,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和理论。对跨文化适应研究发展历程、分类、研究层面和研究视角以及不同理论的系统梳理有助于对跨文化适应的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3)
<正>"跨文化"是现代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它既可以被视作科技文明的直接产物,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对于外语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语言交流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而英语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频繁、广泛的"公共语言",在高校教育视阈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与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2)
随着全球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语言之间的交流沟通要做到准确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中专院校英语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流,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教育,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改变现状必须采取改革现有教材、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开展第二课堂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锻炼,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3)
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保证,能培养交际者自身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文化移情能力则可以促进其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提高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移情能力,对其适应海外教学环境、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促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3)
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都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关注它。事实上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因素很多,了解那些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因素对于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有很大的帮助。这篇论文的目的就在于研究那些影响因素,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技巧。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对于跨文化交流造成的影响,首先,东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对人们的影响表现在"社会行为","工作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上。而具体到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则具体表现在三方面:日常生活,跨国公司的管理,国际商务谈判。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为跨文化交流不仅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
中日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的交流相互融合,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多元的交往方式更是日益介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但随着国民之间相互交往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不可回避的文化休克现象,为探寻其内在成因,并解决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日跨文化适应研究应运而生,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纵深梳理迄今为止我国与日本两国之间所开展的跨文化适应研究方面的论著,探寻其理论积淀、发展历程以及阶段性特点,试图构建一个中日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模型,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3)
高校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就对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出跨文化教育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建筑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标志性建筑由于拥有综合复杂的空间内涵属性和对城市空间重要的结构性塑造潜力,彰显着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顶端水准与创作实践思潮风向,亦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跨文化建筑实践的重要类型,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形成自我独立语汇、拓展国际影响力、实现话语与身份认同、中西融通交流的重要实践载体。文章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指引,将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空间-媒介复合性”载体,对其所勾连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典型渠道与共融空间进行梳理,并以“空间表达、主体实践、以及文化认知”三个维度对标志性建筑所构筑的典型通路中的中国当代建筑跨文化图景的轮廓与特质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此梳理标志性建筑在中国当代建筑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48)
<正>英语教学的实施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由于我国对英语教学的大力推广,使英语教学的广泛性得到提高。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英语教学只关注对语言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文化学习,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存在许多障碍,因此跨文化交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仔细分析跨文化交流障碍产生的原因,并不断改善教学方案,解决英语教育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