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2)
莫言在创作中善于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把精确的现实与虚浮的记忆、杂乱的梦境、幻觉、自由联想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虚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怀抱鲜花的女人》的虚幻性特征表现为形象的虚幻性、情节的虚幻性以及主题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8)
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对过去生活经验的一种反映。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梦构成了文学成就的重要因素。梦的神秘、虚幻性激发文学家敏感的神经,诗人梦中作诗,梦中得诗的情况比比皆是,苏东坡的《东坡志林》之《梦寐篇》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文以诗为中心考察《东坡志林》之《梦寐篇》,并解构东坡记梦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临时的存在——这话不是出自一个搭建临时工棚的工人之口,而是出自一个热衷于从东方哲学、流行时尚和虚拟现实中寻找灵感的日本建筑家之口。通过"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在文化的层面上颠覆了建筑固有的凝固性和恒定性,令表皮拥有了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性,令空间拥有了瞬息万变的高度灵活性,令建筑拥有了在矛盾中寻求共鸣的错综复杂的多重性。而"建筑的透层化"则令表皮取代空间而成为建筑的主体,其背后的理念交织着现代/后现代思潮、传统日本的浮世观,以及对消费时代和后都市  相似文献   

4.
陈晞 《建筑师》2004,(4):94-97
建筑是临时的存在[2] ——这话不是出自一个搭建临时工棚的工人之口,而是出自一个热衷于从东方哲学、流行时尚和虚拟现实中寻找灵感的日本建筑家之口。通过“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在文化的层面上颠覆了建筑固有的凝固性和恒定性,令表皮拥有了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性、令空间拥有了瞬息万变的高度灵活性,令建筑拥有了在矛盾中寻求共鸣的错综复杂的多重性。而“建筑的透层化”,则令表皮取代空间而成为建筑的主体,其背后的理念,交织着现代/后现代思潮、传统日本的浮世观、以及对消费时代和后都市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4):103-110
莫灵元小说《父亲和树》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学表达而颇具审美意味。作品描绘了"父亲"、"榕树"两个核心意象,以及"儿子"、"祖屋"、"百年未遇的大水"等其他意象,这些意象蕴藉深沉,既悬浮于现实之上又时时映照现实。作品巧妙地借助于文学意象的虚幻性与象征性,个性地呈现了转型期"父"与"子"两代人对于精神家园的两种不同的选择态度——即"守望"与"背离"的心理情势,并因此表达了作家深沉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正如果以一种进步主义的视角来看.21世纪的中国建筑相较于100年前,似乎已经翻过了无数个篇章,就如现代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所取得的全面胜利,以及它在70年代所经受的惨痛挫折。然而历史的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简单.单向线性的思维方式.不仅构造了脱离实际的一种虚幻性认知.而且也带来对于事物本质的一种潜在性遮蔽。在20世纪初期,第一批中国学生开始出国学习并且引入了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均按照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形态结构美学体系,但实践美学把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直接当作美学命题,没有找到美学特有的问题域,后实践美学以当代西方的个体哲学为美学的哲学基础,极为便利地阐释了审美活动的现代内涵,但后实践美学历史主义意识的缺乏使其理论不具普适性,其审美至上主义更有偏执性和虚幻性。实践美学的历史唯物论和后实践美学的个体主义是其留给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8.
建筑中对于地区性的诉求其实源远流长,但只是到了近代方才与场所感相联系.本文在简要回顾和评述国际国内的地区性诉求的多重面孔以后,指出地区性在当代社会和技术条件下的尴尬处境;进而一方面指出那种浪漫的宏观意义上整体地区性寻求的虚幻性,另一方面反对那种漠视甚或取消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的乌托邦理想;主张在这么一种困境中,从建筑的微观境遇出发,来达成建筑的具体性,或者说它的此时此地性.并且,也正是在这种微观关注中,尚还有可能在这个速度与复制的时代保持建筑的"灵韵".  相似文献   

9.
争论中的剧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乃至乡野,剧场都是一个中心,它在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承载着人类表演艺术、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荷。剧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诞生伊始就与祭祀、巫术等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之后,娱乐因素的加入更是丰富了其精神内涵。在历史的演进中,剧场好似一块巨大的海面,不断吸纳人类文化的诸多因素,在剧场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艺术及技术状态,也能看到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面貌。也因此,剧场建造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显得矛盾重重、争论不断。剧场,注定要在争论中前行。  相似文献   

10.
戴复东 《华中建筑》2006,24(2):5-11
该文就建立“为人、求精、创新、动人”的广义建筑创作观,指出了在设计工作中,应当重视“合理、合情、合法”的创作原则,并在一系列亲身实践中一一印证。最后,笔者指出,我们在展开建筑评论时应该采取严肃、严格、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