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想家的时候,是在溶溶的月色中。我把消瘦的月亮,想成了梦中姑娘的模样。 想家的时候,是在高原风声又起时。我把风声的起落,听成了父亲迎风咳嗽的声响。 想家的时候,是在淡淡的雾色里。我把朦胧的烟雾,看成了母亲倚门盼望的眼角清霜。 想家的时候,是在警营的哨所旁。暮色中的杨柳,都染上了  相似文献   

2.
永远的果园     
《Planning》2019,(3)
<正>我再一次回到我的老家,回到我从小就在那儿玩那儿吃那儿偷那儿捉迷藏的那个果园,已经是三十多年以后的事儿了。我是五岁那年跟随我的母亲到了我农村的新家。几间土房,后面紧挨着一座果园。是我的父亲赶着一辆马车,把我们娘仨送到他的老家,送到父亲住过的那几间土房子里的。从此,我从城里人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乡里娃。好在屋后有这座果园,梨子、杏子、核桃、冬果……春天来了的时候,白色的梨花、红色的杏花、紫  相似文献   

3.
来电者男青年吴某:我今年21岁,从小就生活在父亲打母亲的氛围中,父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工人。在我的记忆里,很少能看到父亲对我和妈妈好好说过话,在家总是霸气冲天,张嘴就骂,动手就打,我和母亲经常是带着伤痕上学、上班。随着企业的改制,父亲下岗了,原本脾气暴躁的他又开始酗酒。更可怕的是在我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发现父亲有了外遇,为了家庭的安宁,这件事我一直瞒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3)
<正>又到了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季节,我们去桃园赏花,去野地里挖蒲公英、挖荠菜。这时,榆树也无私地奉献出它的一片片榆钱,让我们品尝大自然的美味。每当这时,奶奶就会提上篮子,到处去摘榆钱。摘回来后,奶奶和街坊邻居一起选出一片片榆钱,每家分一点,拿回去做榆钱饭。  相似文献   

5.
好大一棵树     
《Planning》2015,(2)
<正>母亲去世10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4月15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  相似文献   

6.
想家的日子     
抖掉手上的洗衣粉泡沫.坐在宿舍里听着小音响,望着黄昏的余晖泛着窗台。农村的傍晚,该是炊烟袅袅的时候,母亲又该是围着灶台忙乎家里的晚餐吧。母亲围着灶台转了也有30多年了。外婆常说母亲在闺女时、就扯着弟妹.烧饭、洗衣。自跟着父亲这些年,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家就像行李包.由母亲背来背去。这两年回乡下住她总算安顿下来啦。在我当兵的这些年.尤其在新兵时.老想家,想着母亲.想着母亲送我出门时的美萎离别情.她用手绢使劲掩着满眶欲出的泪水.用她那双满带油烟味一到冬天就开裂的手不停地往背包里塞着东西.整理我没有帽徽…  相似文献   

7.
榆钱饭香     
《Planning》2017,(27)
<正>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榆钱,又名榆荚。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音,颇讨口彩。虽榆钱多是旧时人们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如今是人们应时的尝新菜,做法也精致了许多。去年吃过两回蒸榆钱,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里。蒸榆钱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料也七碟八碗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的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相似文献   

8.
榆钱,别名榆英。属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述:“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英,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我国古代就有关于食用榆树幼芽、幼叶及榆钱的记载,以榆叶、榆钱掺入玉米或高粱面中蒸饼子或做窝窝头。梁代陶弘景曰:“初生荚仁,以作糜羹”。明代《救荒本草》载:“榆钱树,采肥嫩榆叶焯熟水浸淘,油盐调食,其榆钱煮糜羹食佳,但令人多睡,或焯或晒干备用。或为酱,皆可食。”榆钱味香甜绵厚实,入口味美,营养十分丰富。每百克嫩果  相似文献   

9.
橙子     
正我叫乔阿肆。我出生在西安。家里的房子坐落在这个城市的老街区。房子是那种很老的平房,比起新城区的楼房,住起来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母亲总说要搬家,但每一次,都被父亲给拒绝了。其实,我们都知道父亲不搬家的原因。张爷是我家的邻居,从我记事起,他的家里就只有他和张奶奶两个人。父亲和我说过,张爷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尽管老了,走起路做起事来还是特别有精气神儿。就在说这话的时候,张爷正挺直了腰板从我家门口经过。我立马跑了出去,追上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4)
<正>市民刘女士带父亲来看病,一见到我们就十分焦虑的问:"大夫!您快帮忙看看,我父亲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我们工作都忙,孩子又小,母亲走得早,要是得了这个病,生活不能自理可咋整?"我看了看坐在一旁目光呆滞、摇头晃脑的老人,继续听刘女士讲述病史:"大概一个星期前,就觉得父亲有点不对劲儿,反应慢,说话不清楚,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