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9,(20):90-9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高等教育"成为教育新形态,微信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便利的师生交流互动和发布最新的学习资源提供了平台。文章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出发设计了微信移动教学资源,提出了一种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期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8)
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的移动学习进入一个新阶段,本研究是借助即时通信工具—微信和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的"雨课堂"软件,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课堂授课进行改革,开展实践研究。该项研究,有助于让更多的高校教师深入了解雨课堂,并开展混合式教学。  相似文献   

3.
《安徽建筑》2019,(11):170-173
文章从SPOC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着手,基于金陵科技学院2018-2019学年秋季学期"建筑设计"课的教学,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混合式教学过程可见学生可以在每个不同的阶段成长,深度挖掘学生的长处并展示出来。学生们对SPOC平台有较高的认可度,认为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融合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并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以研究生桥梁结构体系课程为例,结合超星学习通及在线学习中心教育平台,提出了课前预习、课堂重点难点解析加讨论、课后拓展的“PIP”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突出“问题视点”,通过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探索包括学生间互评等六个量化指标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等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工程类人才,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4年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厘清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实践意义,总结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参与度相对较低、课程思政运用的教学手段相对传统、课程思政开展的教学环节相对单一等。针对上述问题,明确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各模块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育人目标,并提出多媒体的利用和微课的制作以提高课程思政学生参与感,桥梁模型的加载比拼与有限元软件的模拟分析以创新课程思政展现形式,学习通的加入和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以丰富课程思政实施手段等对策。最后,以梁的合理设计这节课为例,通过教学设计详细说明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0)
混合式教学是融合传统教学和现代网络技术及资源的教学方式,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实现更优的学习效果。研究以本校的综合英语Ⅱ课程为例,探索并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方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模式,从学生及教师两方面对教学效果、教学实施进行了反思,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4)
为了适应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传统材料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培养学生工程实际问题的力学建模能力、人文科学素养以及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对师资和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且简单易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为其他高校材料力学的后继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教育的不断结合,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推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介绍了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框架和案例设计,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20)
该文结合学校性质和市场需求,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在调查分析市场对园林行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岗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探讨课程改革,提出包括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赛促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2)
本文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外语专业日语精读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包括教学设计及个性化资源建设,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网络学习同步的面授教学,混合式评价形式。进而探讨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所体现的教学优势和学习效果,期望能够给大学外语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