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里德里希教授认为,西方宪政论有着深厚的宗教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宪政府的生成以存在一种宗教和哲学的支持为先决条件,也不表示当一种原先培育宪政论成长的宗教和哲学意向消亡时,该立宪政府就失去了存续的依据。理由在于西方宪政论完成了从对宗教的超验正义的信仰到对人的尊重的正当性资源的转换。弗里德里希教授的法哲学思想对中国宪政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弗里德里希教授认为,西方宪政论有着深厚的宗教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宪政府的生成以存在一种宗教和哲学的支持为先决条件,也不表示当一种原先培育宪政论成长的宗教和哲学意向消亡时,该立宪政府就失去了存续的依据。理由在于西方宪政论完成了从对宗教的超验正义的信仰到对人的尊重的正当性资源的转换。弗里德里希教授的法哲学思想对中国宪政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宪政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理性选择、规则的选择和规则下选择的区分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诸多的启示。从宪政经济学的视角看,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着内在动力不足、对改革本身没有制度约束、成本分摊不均、行政伦理和公民责任缺失等诸多难以突破的困境。主张必须对改革进行立宪选择的约束,充分尊重利益主体的改革诉求,加强伦理建设,重塑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宪政的国家,被誉为"近代宪政之母"。英国的宪政之路虽平稳,但又进行了持续的改革,这就使得英国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宪政形成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英国宪政以其完备的制度设计、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世界各国的宪政建设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和分析英国宪政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现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革命中产生的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蕴涵着鲜明的人民主权的宪政原则,包含了中国式的宪政分权与制衡的时代内容和机制,揭示了中国宪政运行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挖掘近现代中国宪政的这一"本土资源"价值,科学规划统一战线道路工程设计和制度规范,是当代中国宪政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立宪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论者认为,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反"民权"的;其核心创获--"中体西用"论中的"西用",仍停留在"西技西艺,,层面.本文通过分析<劝学篇>中张之洞对西方民权、立法、议院的理解,认为他反对"民权"却不反"立宪",并且对西方立宪制度中的"立法"与"议院"颇为认同,不无效仿之意;张之洞的"立宪"在于"保教",这大大限制了他对"西政"的吸收.尽管如此,<劝学篇>仍不失为张之洞立宪思想的首次表达之作.  相似文献   

7.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革命中产生的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蕴涵着鲜明的人民主权的宪政原则,包含了中国式的宪政分权与制衡的时代内容和机制,揭示了中国宪政运行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挖掘近现代中国宪政的这一"本土资源"价值,科学规划统一战线道路工程设计和制度规范,是当代中国宪政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我国宪政建设的前提假设,指出宪政建设的必要性并非如人们下意识接受的那样确定无疑.通观中国百年宪政史,认为主张宪政建设的目的都在于使国家"富强",这与西方宪政追求限制权力和争取个人自由的价值是不同的.目前中国宪政建设的急需是宪法司法化,认为应该设立独立的宪法法院,作为违宪审查机构.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与袁世凯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他们的依违离合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关系重大。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轻信了袁世凯,被袁出卖,粱袁两人交恶。民国初年,梁启超等人出于种种原因,决定捐弃前嫌,与袁联合。而袁也需要梁对付革命派,通过短短几年的合作,梁发现袁排斥异己,野心膨胀,又不遵守宪法,结果挥泪反袁,与袁决裂。袁在绝望中死去,两人关系从此画上了句号。梁袁关系虽变化异常,但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梁的思想特征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传统的说法是袁世凯八月初五日告密说。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是袁世凯告密并非在八月初五日返回天津之后,而是在见到谭嗣同后的八月初四日;二是袁世凯在八月初六日晚听到杨崇伊带来的政变消息,以为事情泄露,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围园劫后的密谋。反思袁世凯的人格缺失和道德失范使他成为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从袁世凯个人出发,进而思考学术界品评、褒贬历史人物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政治妥协理性的凸显不是日常道德的简单政治移植,而是政治生活的历史生成。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在于政治生活的内在本性、政治思维方式的历史变迁和人类对“美好的政治生活”不懈的价值追求。冲突与合作是政治妥协理性生成的本体论根源,后形而上学的思想旨趣及其政治思维方式从认识论上极大地推进了政治妥协理性的兴起,而人类对自身美好的生存方式的追求是政治妥协价值实质化的价值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三次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日益向纵深发展,建设民主和法治的宪政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应运而生,这三个概念有着自己的深刻内涵。他们是当代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三次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国经学的变革与外来议会思想的传入,既构成梁启超早期议会思想的来源,也形成了其比附中西、推本于古的解释模式。戊戌时期的梁启超对于西方宪政制度基本上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是在传统经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是这一时期关于宪政制度的代表作。这种杂合了公羊三世说、儒家经世学、进化论和明清启蒙思想的解释模式基本上不能算作宪政理论,但已经包含了近代宪政尤其是议会制度的思想萌芽,并在梁启超后来的政治哲学理论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国经学的变革与外来议会思想的传入,既构成梁启超早期议会思想的来源,也形成了其比附中西、推本于古的解释模式。戊戌时期的梁启超对于西方宪政制度基本上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是在传统经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是这一时期关于宪政制度的代表作。这种杂合了公羊三世说、儒家经世学、进化论和明清启蒙思想的解释模式基本上不能算作宪政理论,但已经包含了近代宪政尤其是议会制度的思想萌芽,并在梁启超后来的政治哲学理论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5.
《危言》是汤寿潜应时运而成的主张变革之书。在书中,他一方面指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又主张师法西方的民主制度来改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中国式的议院主张。汤寿潜早期设计的议院虽然在议院的形式、内容、议员构成以及议院功效上与西方宪政还有相当差距,但它是中国宪政思想的最初开端,在建构中国近代宪政文化的过程中有其特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毛泽东亲自领导制定了1954年宪法,从而构建了“五四宪法”这一新型的法统体系,初步实现了自青年时期以来他所追求的以革命手段来确立人民法统的愿望。在此基础上,1956年前后,毛泽东对民主宪政道路继续作了艰难的探索,形成了许多理论成果。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开始,人民民主专政的精神实质在国家权力运行中却没有能够继续完全得到贯彻落实。“人治”因素逐渐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中国宪政文化先天不足的客观因素,也有毛泽东主观上对宪政、法治的作用认识不足等的主观因素,当今克服其对宪政认识不足的方面,发扬其宪法思想中的精华是新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宪政文化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宪政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回顾中国百年追求而未能实现宪政的历史,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宪政文化的特殊性及传统文化、经济基础的支持,所以要实现以法治国,达到宪政,就必须大力繁荣宪政文化,为我国建设法治化的宪政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一涵的宪政思想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宪政文化,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历史的因素来看,他身经新旧两个时代,而作为舶来品的"宪政"正风行神州,从自身因素来看,其学贯中西,深喑西方政治思想,此外,严复、胡适等人也影响了其宪政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实现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均衡。经济宪政旨在寻求国家经济权力与私人经济权利平衡。阐述了经济宪政的内涵及经济宪政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的缘由,提出了在我国构建经济宪政秩序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宪政实践的失败是移植于西方的政治体制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碰撞冲突的必然结果。它启示我们,在宪政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培育相应的政治文化,并正视宪政建设过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