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鑫旺 《中外建筑》2021,(1):144-148
在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而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居民最具活力的场所在乡村建设中备受关注.本文引入场所精神理论,在阐述相关概念基础上,指出了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和影响要素,从尊重场地的自然属性、延续场地的地域文化、融入场地的乡土材料这三个方面分析乡村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策...  相似文献   

2.
3.
林蔚然 《新建筑》2016,(4):105-109
在理论层面,介绍了场所的理论渊源,简单概括挪威理论学家诺伯舒兹提出的建筑现象学理论,阐明了场所精神是对场所本质的表达,方向感与认同感是其最为基本的两个内涵。在实践层面,充分探讨中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总结出三种典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三江口高级中学设计实践,探索如何藉由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多层次的空间模式及多方向的行走路径等设计策略营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  相似文献   

4.
饶莉 《城市建筑》2013,(16):31-32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中进行丰富的景观营造,合理的空间结构,良好的交通组织,以期实现住宅小区环境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为小区居民创造了交往与平等参与各种活动的条件,体现场所精神,在住宅小区环境设计中引入场所与空间的概念,使小区成为家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董琦  张书驰  李勇 《中国园林》2022,(S1):70-74
“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项目规划设计,在景观设计领域探索性运用“场所精神”理论,通过深入分析径山“禅宗”与“茶”的相关历史沿革,总结得出径山区域内的场所精神——“禅茶之乡”。围绕这一主题,在项目范围内进行六大风貌主题绿道建设、打造14处禅茶相关驿站节点、村庄风貌提升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绿道建设,切实带动了区域相关文旅项目的开展,有力激活了径山地区场所精神的自主强化,获得了广泛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通过分析总结得出有利于营造能够自主强化场所精神的4点设计方法。研究结果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丰富,以及乡村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拓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峨眉山国际会议交流中心的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位于峨眉山这一特定山地环境中的建筑,如何在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交融共存,形成既有浓郁的地域性与文化性,又具有场所归属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建筑总是处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的 ,不同的场所环境对于建筑有不同的关联性和制约性。建筑设计要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 ,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 ,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 ,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 ,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经历和主要作品的分析,揭示西扎对于建筑中地域性场所精神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从中总结出西扎独特的设计方法、理念和哲学表达。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社会等多样要素聚集,加速了乡村边缘化,造成乡村人居问题不断出现.在乡村振兴时期,各地的先行先试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探索人居环境建设路径、总结经验,寄希望于发挥其极核作用并带动其他乡村的发展.文章从人居环境理论出发,进一步聚焦乡村载体,从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着手,梳理现阶段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及社会文化空间4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化策略,并以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官渡村为例进行实证探索,以期为乡村地区的功能转型、空间活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介绍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此设计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11.
郁枫  张思琦 《当代建筑》2022,(6):136-138
场所精神是建筑所处地域环境的灵魂。建筑作为众多微观场所组成的聚合空间,与其周围环境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本文以中共中央党校大有书廊改造项目为例,通过实践探索如何从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挖掘场所精神,并采用因地制宜的材料利用与建造方式,使改造后的空间与原有场所精神形成再生与重塑。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2)
以南京地区15所高校图书馆场所和读者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角度对图书馆空间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高度关注和重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与优化问题。由于国家"优先工业和城市"的战略选择,导致吉林省城乡人居环境的"二元"特点明显。因此,吉林省在建设和谐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弊端,例如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村的空间结构混乱、缺乏完善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乡村传统文化渐渐被遗忘等。为了不断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改造与优化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吉林省必须科学合理制定乡村规划,充分利用乡村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业,拓宽乡村的融资渠道,注重传统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改造与优化策略展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浪潮的推进,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了使乡村和城市的空间界限逐步消失,提高乡村居民生活体验感,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通过对乡村建筑和风貌的保护更新,使其发展成为居民安居乐业之地,在保护了传统乡村风貌的同时,也逐步缩小了乡村和城镇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通过对腾冲市桥街村的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探寻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后续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场所精神的具体理解,结合绩溪博物馆实例,具体分析了绩溪博物馆建筑在回应地方历史文脉、与自然环境结合、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塑造空间体验感三个方面所产生的场所精神,为之后的博物馆与场所精神的营造的方法提供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赵明明  张蓉 《四川建筑》2014,(2):71-72,68
城市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不仅满足于步行街购物场所的需求,而且还希望有一个精神享受的活动空间。文章以成都市红星路商业步行街为研究对象,运用场所精神理论,探讨如何营造商业步行街的场所精神,对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郭琦  杨新海 《规划师》2008,24(3):33-36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面临村落精神丧失等问题,其规划应当引入场所理论,提取场所元素,坚持"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人与场所的相互交流","场所与场所的相互交流"三个原则,以塑造具有"新"场所和场所精神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栾恬静  魏春雨 《中外建筑》2010,(12):110-112
在益阳十六中图书馆的设计中,通过对图书馆建筑场所精神的认知和解读,同时借鉴益阳地区周边案例,我们从建筑外环境、建筑形象及内部空间等不同层面上呼应传统,力图为使用者创建一个有归属感的场所。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场所精神理论为基础,以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北区商业街为例,通过对大学生日常交往活动与商业街的道路边界空间、区域空间、廊空间、空间节点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大学校园商业街场所精神塑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