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在汽车交通事故中,侧面碰撞更容易对乘员造成人身伤害。通过统计国内部分A00级、A0级和A级乘用车的车宽、前排车内肩部宽度、C-NCAP侧面碰撞得分和C-NCAP碰撞星级,得出车宽、前排车内肩部宽度与侧面碰撞得分的关系,为汽车设计过程中对侧面安全性的要求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汽车零部件》2013,(9):44-44
正据英国汽车杂志Autocar9月25日报道,观致汽车首款量产车观致3在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的碰撞测试中获得五星最高安全评级,打破以往中国车型在欧洲新车碰撞测试中得分很低的局面,同时也是2013年Euro NCAP测试车型中的最好成绩之一。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公布了最新一期的成绩,观致3以成人乘员保护95%、儿童乘员保护87%、行人保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车型正面碰撞滑车试验过程中假人小腿失分问题,基于多次滑车匹配试验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正面碰撞中假人小腿伤害机理和汽车实际碰撞中假人小腿伤害超标问题。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基础滑车试验进行了仿真对标,验证了模型有效性。结合试验数据及仿真结果分析了假人小腿失分原因,并对歇脚板区域进行了结构优化以改进小腿得分,最后通过滑车试验验证了方案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滑车试验数据所建立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可预测假人运动姿态及伤害值;通过优化脚部缓冲垫的结构与材料强度,提高缓冲垫的吸能效果来减小小腿伤害,可达到结构优化目的,从而为改进小腿得分、提高车辆碰撞星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MADYMO软件数据库中的下肢冲击器模型进行了汽车碰撞计算机仿真,并利用一个生物逼真度较好的行人模型进行了汽车与行人碰撞计算机仿真。将仿真结果除以相应的技术要求值得到各自的风险系数。依照风险系数的综合评价,可对不同汽车前部结构对行人下肢的碰撞性能进行排序。排序结果表明,由下肢冲击器实验仿真得到的结果和由汽车与行人碰撞仿真得到的结果基本相符。将EEVC制订的下肢冲击器实验评价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按损伤风险系数进行排序的方法,可用来进行汽车前部结构对行人下肢碰撞安全性能好坏的评价,但下肢冲击器实验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政进.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应用汽车碰撞动力学原理,详细分析了汽车碰撞事故过程中,其乘员人体承受的加速度和碰撞的重要动力学参数,为研究汽车安全装置设计提供理论分析的依据,从而可获得最佳的乘员人体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汽车碰撞测试假人是评估汽车安全性能的关键工具,为了确保这些假人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需要对其进行计量检测。本文首先对汽车碰撞测试假人的种类和用途进行了介绍,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在汽车碰撞测试假人计量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接着,重点分析了汽车碰撞测试假人计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最后,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致力于开发更为精确的计量检测方法和设备,提高假人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为汽车安全性能的评估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汽车正碰安全性能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汽车的碰撞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碰撞事故发生时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汽车碰撞安全性的设计研究对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乘员都具有重要意义。将汽车碰撞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应用于实际车辆的开发研究之中,成功地模拟了实际道路上发生频率最高的整车正面碰撞,并着重对如何提高其碰撞性能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Hypermesh和Ls-Dyna等软件,建立汽车碰撞护栏的有限元模型。参照相关的法规,对汽车速度为80 km/h、碰撞角为20o的条件下汽车碰撞护栏过程进行安全性分析。乘员风险性主要依据碰撞过程中车辆在特定时间长度内的平均加速度及车辆的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来衡量。根据仿真出的汽车质心处的加速度曲线及速度曲线对碰撞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9.
汽车车身结构的布设与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汽车碰撞事故中,车身不同部位的刚性对其安全性有不同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车身刚性设计结构,即前后部为弹性中部为刚性结构,并应用有限元法建立汽车发生碰撞时能依靠车体的变形来吸收能量的模型,试验证明,在边梁上布置凸、凹台可以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简述了几种安全车身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杨光瑜  尹志勇  刘大维 《机械》2004,31(7):4-6,11
介绍了汽车碰撞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在汽车结构设计及被动安全、路障和公路护栏设计、交通事故再现、生物力学、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汽车碰撞数值模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史吏 《中国机械》2014,(3):120-121
受出行车辆与日俱增、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以及驾驶人员道德素质和驾车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交通事故越来越多,因而需要对汽车碰撞事故进行再现,以为安全评价对其作一个公平而科学的鉴定。对此,本文从汽车碰撞理论出发,就碰撞事故进行再现。  相似文献   

12.
彭宗峰  郭祚达  林大全 《机械》2004,31(12):54-55,65
汽车安全碰撞假人在汽车工业安全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证假人能满足汽车碰撞试验的要求,在试验前需要对试验用假人进行标定试验。本文着重讨论了假人的几个主要部分的标定试验。  相似文献   

13.
汽车防碰撞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防碰撞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对汽车防碰撞超声波测距系统、汽车防碰撞激光测距系统、汽车防碰撞毫米波雷达测距系统、汽车防碰撞红外测距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实例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汽车防碰撞各种测距系统的应用范围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指出了汽车防碰撞系统的发展趋势,即集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控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身并经过优化设计的智能汽车防碰撞系统。  相似文献   

14.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必须通过相关的标准碰撞测试。基于MADYMO软件的虚拟碰撞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在产品设计阶段就清晰了解影响座椅主要设计参数对安全性的影响,从而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基于MADYMO,分别进行了不同座椅摩擦系数、安全带肩位位置、安全带的刚度以及座椅刚度等情况下的虚拟碰撞,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主要阐述汽车防碰撞液压伺服系统的设计和工作原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当运行前方的障碍物对汽车构成危险时,该系统能够自动采取制动措施,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从而增强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碰撞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当发生交通事故侧碰撞时,被撞车内留给乘员生存空间较小,因此研究如何减少碰撞中人员受到的损伤成为侧面碰撞研究的核心之一。通过使用简化台车边界设置,模拟侧面碰撞载荷环境,利用机械假人进行侧面碰撞过程的乘员损伤分布分析,研究假人头部、脊柱、肋骨等部位的加速度及受力情况来量化分析被撞侧乘员在不同坐姿状态下头部及躯干的损伤分布特征及分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乘员向右侧旋转的坐姿状态下,头及躯干各部位的损伤输出结果较小,这些部位损伤相对其他坐姿较低,锁骨处在碰撞中损伤最大。研究结论为汽车侧碰撞安全中的乘员防护相关研究中乘员坐姿与损伤风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27日,被称为国产新车安全“紧箍咒”的《中国新车评估体系》(简称C—NCAP)碰撞试验的首次评测结果出炉,为多款车评定了星级。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系统的数据库来确定道路交通事故形态,因此,国内评估体系主要考虑的是车内乘员的安全,暂时没有考虑行人和其他机动车驾驶者,而且在评估体系中,测试分数高低由车身结构和约束系统决定。  相似文献   

18.
根据汽车在碰撞过程中和碰撞后对制动系的要求,在通过对目前普遍使用的气制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现在碰撞过程中自动实施制动并保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基本物理量的计算机模型,介绍了虚拟环境中建立刚体模型的方法,并以虚拟汽车为例,对其碰撞分析物理属性建模和求解。  相似文献   

20.
侧面碰撞是重要的汽车安全性评价指标,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B柱结构起到重要的缓冲吸能和保护乘员的功能。基于碰撞法规,对汽车侧面碰撞进行分析,采取补丁板结构对B柱进行优化设计。根据侧面碰撞工况特点,建立B柱、安装支架、台车等组成的碰撞模型,对比不同速度下B柱各测点的侵入量、侵入速度和变形量的变化;基于分析结果,对补丁板结构进行设计;对比分析优化前后各参数的变化;将设计方案应用于某车型的优化设计,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可知:在B柱碰撞变形关键区域增加补丁板进行局部强化,B柱其它区域不做强化处理的方法实现轻量化设计;采用补丁板结构的B柱设计可在降低侧面碰撞侵入量的同时实现B柱轻量化效果,较原设计重量减轻29.2%,各位置测量点的侵入量最高减少18.6%(D4位置);将该补丁板结构应用于某车型改进设计,仿真计算与试验侵入量相对偏差小于5%,改进B柱结构后的轿车碰撞仿真模型也较为准确,侧面碰撞试验中改进后的被试品轿车各项乘员安全评价指标全部达到法规要求;对比结果表明设计方法的准确性,为同类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