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燃烧合成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了复相金属陶瓷涂层。为改善涂层与基体之间的润湿性,采用了σ-FeCr金属间化合物作为润湿组分。涂层试样的微观组织形貌及相组成分析表明,涂层主要是由Cr3C2、AlN以及σ-FeCr所组成的复相体系。涂层界面形貌观察分析表明涂层与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热震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2.
用燃烧合成结合准热等静压技术(简称SHS/PHIP)在钢板表面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硬度测定及抗热震性等实验对合成的涂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主要是由α-Fe相、TiC相组成多相金属陶瓷组成的复合体系,其显微组织均匀致密,与基体间为冶金结合,硬度是基体的4倍,抗热震实验显示涂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3.
用燃烧合成结合准热等静压技术(简称SHS/PHIP)在钢板表面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硬度测定及抗热震性等实验对合成的涂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主要是由α-Fe相、TiC相组成多相金属陶瓷组成的复合体系,其显微组织均匀致密,与基体间为冶金结合,硬度是基体的4倍,抗热震实验显示涂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燃烧合成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了复相金属陶瓷涂层。为改善涂层与基体之间的润湿性,采用了σ-FeCr金属间化合物作为润湿组分。涂层试样的微观组织形貌及相组成分析表明,涂层主要是由Cr3C2、AIN以及σ-FeCr所组成的复相体系。涂层界面形貌观察分析表明涂层与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热震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5.
模具表面涂层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表面涂层技术是改善模具使用性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涂层材料以适应模具不同的使用条件,成形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模具表面涂层技术及其应用现状的分析,指出优化涂层材料设计,提高工艺成品率,降低制造成本,是今后模具表面涂层技术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医用钛金属表面制备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HAP)涂层,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生物医用植入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简要概括了HAP生物陶瓷涂层材料的特点与意义,介绍了医用钛金属材料与生物陶瓷材料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指出了已有技术制备的生物陶瓷涂层在制备与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介绍了激光熔覆制备生物陶瓷涂层的特点与优点。综述了国内外钛及钛合金表面激光熔覆制备HAP生物陶瓷涂层、激光快速成形生物陶瓷涂层及相关材料的研究特点、现状与进展。重点介绍了激光熔覆不同成分原材料、添加稀土成分与不同波长激光制备生物陶瓷涂层的机理,及激光熔覆制备生物陶瓷涂层的特点与优缺点。激光熔覆制备生物陶瓷涂层及相关材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通过对钛合金的激光表面改性,激光熔覆制备生物陶瓷涂层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最后对激光熔覆工艺制备合成HAP生物陶瓷涂层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燃烧合成结合准热等静压(简称SHS/PHIP)技术在钢板表面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硬度仪及抗热震性测试仪等测试手段对合成的涂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主要是由α-Al2O3相、FeAl2O4(FeO·Al2O3)相组成的金属陶瓷复合体系,其显微组织均匀致密,涂层与基体间为冶金结合,硬度是基体的2.5倍,抗热震试验显示涂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8.
符寒光  杨军  邹德宁 《连铸》2002,(6):24-26,35
自蔓延高温合成是一种新的材料合成技术,具有能耗低、合成时间短、产量高、产品高纯度、合成物无污染等优点。将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与离心铸造技术结合,开发了陶瓷内衬复合铜管技术,可在钢管内表面涂敷耐磨性和耐蚀性优良的陶瓷涂层。为提高陶瓷涂层致密度、韧性和结合强度,研究了添加剂的影响。陶瓷内衬复合铜管应用于管式结晶器,可提高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9.
综述燃烧合成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讨论燃烧合成中的化学、无氧燃烧合成与含氧燃烧合成中的化学和材料  相似文献   

10.
综述燃烧合成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讨论燃烧合成中的化学、无氧燃烧合成与含氧燃烧合成中的化学和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涂层厚度波动范围,提高吸波性能的稳定性。方法通过资料分析,选用空气辅助无气喷涂工艺,综合空气喷涂和无气喷涂工艺的优点,改进喷嘴,实现喷雾流量和雾化幅度等工艺参数的精确控制。进行喷涂参数优化试验和吸波性能检测,获得最佳喷涂工艺。结果采用空气辅助无气喷涂工艺和改进的喷嘴,调节喷幅在5~30 mm,采用5次喷涂,每次喷涂20~24 min,获得的吸波涂层表面平整,没有直径大于50μm的颗粒。喷涂的2 mm厚涂层单位面积厚度的偏差从200μm降低到60μm以下,吸波性能从5 d B降到2 d B以下。结论研制出的吸波涂层精准厚度涂装工艺,可根据涂装基准面的形态和结构选择不同喷幅的喷嘴调节雾化,实现厚涂层吸波涂料的均匀喷涂,大幅度提高吸波涂层的涂装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刀具涂层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雒有成 《硬质合金》2007,24(4):252-257
随着切削技术向着高速、高效、干式的方向发展,刀具涂层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了左右切削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各种刀具涂层材料、刀具涂层结构和刀具生长工艺的研究现状。对刀具涂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3.
铌合金表面高温抗氧化涂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铌合金表面高温抗氧化涂层的4大体系——耐热合金涂层、铝化物涂层、硅化物涂层和贵金属涂层的组成、特点及制备条件。我国研究人员围绕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和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及尾气喷管用铌合金的防护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研制的高温抗氧化涂层已经用于49kN推力发动机铌合围裙和姿态控制铌合金喷管。通过研究认为,PVD和传统熔烧工艺相结合的新工艺及纳米涂层技术是今后铌合金表面高温涂层制备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熵合金涂层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具有优于传统合金涂层的优异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较强,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现阶段高熵合金涂层的主要制备工艺,激光熔覆技术、热喷涂技术、冷喷涂技术、磁控溅射技术、电化学沉积技术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每种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及其制备的高熵合金涂层的性能特点,并提出了现阶段高熵合金涂层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高熵合金涂层的研究、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及指导。  相似文献   

15.
锌铬涂层保护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宏伟  汤敏晔 《热处理》2008,23(3):53-55
详细叙述了锌铬涂层技术的防腐蚀原理、涂层特性、工艺特点、工艺流程、装备及涂层涂料,并介绍了国内锌铬涂层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不同自愈体系的自愈机制,根据是否需要外加修复剂,将自愈体系分为本征型和外援型两类,其中本征型自愈体系的愈合机制是指非共价键 (氢键作用、疏水作用、静电作用) 和共价键 (DA键、双硫键) 的重新结合作用;外援型自愈体系是引入修复剂,利用修复剂修复损伤。最后,对自愈体系的主要的应用技术:层层自组装技术、微胶囊封装技术和化学转化膜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钢带连续热镀锌技术研究的进展,包括工艺的优化和改进、高耐蚀性镀层的开发、高强钢带热镀锌以及镀层性能的研究进展等,讨论了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热镀锌工艺技术研究的重点,并指出我国在合金化工艺、后处理工艺和高强钢可镀性等方面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高温自蔓延合成复合涂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自蔓延合成技术因其节约能源、生产效率高、投资少、产品纯度高等特点,已用于制备特种性能陶瓷,是一种潜在的制备高性能涂层的方法 .介绍了由传统高温自蔓延合成技术延伸发展起来的自蔓延铸造涂层技术、自蔓延气相传输涂层技术、自蔓延烧结涂层技术和自蔓延反应喷涂涂层技术,重点分析了各种自蔓延合成涂层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涂层特点、应用情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自蔓延合成涂层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孔隙率高(一般达5%~20%)、结合强度差(低于50 MPa)、反应速度快、过程难以控制等,提出了高温自蔓延合成复合涂层技术的研究方向:优化反应体系组分设计,设法避免低气化点反应生成相的形成,减轻自蔓延合成反应过程中的飞溅;加入添加剂延长液态停留时间和增强液相流动性;选择反应生成相与相之间以及生成相与基体金属都具有良好润湿性的反应体系;优化涂层结构设计,设计复合结构和梯度结构的涂层体系,提高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质量.  相似文献   

19.
激光熔覆陶瓷涂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伟容  肖泽辉 《表面技术》2009,38(4):57-59,65
激光熔覆技术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表面改性技术,为工程材料制备耐磨、耐蚀及耐热的表面涂层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地介绍了激光表面熔覆纯陶瓷涂层、金属基陶瓷复合涂层、生物陶瓷涂层及自生陶瓷涂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并根据熔覆材料与基材的匹配要求及激光熔覆陶瓷涂层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设计了陶瓷涂层的选择原则,为陶瓷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