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与会各方在出于各自利益考量的争吵、指责博弈中,签定了一份令人非常失望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国虽是发展中国家,但因环境污染比欧美发达国家严重很多,而且经济总量大带来的碳排放量大,  相似文献   

2.
徐锡华 《江苏水利》2002,(6):36-36,38
高邮灌区地处淮河下游,属苏中里下河平原,西依京杭大运河,东近三阳河。灌区灌溉水源除季雨径流外,其来源主要是依靠京杭大运河输送的长江水。近年来,随着国家南水北调的宏观调度,水商品作为国民经济中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其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日益突出,发展节水型农业灌溉,节约水资源意义十分重大,针对高邮灌区的特点,围绕节水灌溉中心,本文从农业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三方面入手,探讨适合本灌区的灌溉节水思路。  相似文献   

3.
4.
经多年生产实践的探索 ,甘南县已经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才能使粮食达到稳产、高产 ,并实现自身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甘南县的干旱情况 ,进行了节水灌溉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灌溉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灌区调查成果,优化,筛选淠史杭灌区中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制定了灌水、间歇、蓄雨等三项技术指标。研究了节水增产的原因和依据。分析了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推广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1节水灌溉甘肃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350m3,约为全国人均的55%。而中部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量不足400m3,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所必须的人均1000m3的临界值。甘肃中部地区有限的降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有70%的降雨集中在盛夏与秋季,而作物主要需水期的2~7月降水却很少,仅100~150mm,陆地水面蒸发量却很大,大于500mm。水资源的匾乏严重制约了全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作为用水大户,由于:1)大部分工程渠道防渗率低。如定西地区1995年底共有干支渠1737.15km,其中衬砌312.2…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现代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其特征。从"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处理、灌溉回用、分区治理"等角度,提出了现代农业灌溉减排模式(MARIM)的构建方法,并通过环巢湖西北角的东大圩现代农业示范区工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MARIM模式可使上、中、下圩尾水中TN、TP的含量分别减少88.2%、89.6%、80.6%和89.1%、88.4%、82.6%,对现代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农业尾水再生利用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解决节水灌溉中存在的灌水时间长、能耗过多、灌溉水温低等问题,提出了蓄流分离式灌溉技术理论,基于供水与灌溉不连续、不同步、相互独立的用水机制,将作物灌溉的需用水量通过供、输水方式输至田间蓄流灌水容器之中,作物灌溉用水在自重作用下自流灌溉,即一种供水"蓄"与作物自流灌溉的"流"之间彻底分离的灌溉方法。通过该技术在果树等稀植经济作物灌溉中的应用表明,该技术与常规灌溉(沟畦灌)相比,节水30%~50%,果树增产5%~20%;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相比,节能降耗75%以上,用水时间减少50%以上;与常规灌(沟畦灌)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相比,提升灌溉水温10%~35%。  相似文献   

9.
张瑞红  董绍明  许书刚 《山东水利》2012,(2):23+26-23,26
为探讨引黄灌溉最佳的节水模式,在同等土质的农田引黄灌溉中,分别设计采用大田喷灌、铺设各类塑料管道灌溉和主干渠衬砌渠道输水漫灌3种灌溉模式,观察节水效果。结果表明农田喷灌的节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水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课题, 文中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为此而发展起来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以及黑龙江省目前节水灌溉的状况和1999 年至2005 年发展节灌溉工程的计划。  相似文献   

11.
从灌溉水源、区域水资源、作物增产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不同灌溉方式下区域节水效果的方法。通过推理得到区域节水效果的计算公式,并且提供计算实例说明如何运用计算公式评价节水效果,此方法还可以用于完善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拟建的一个大型节水灌溉系统为实例,从分析灌溉系统在灌溉和洗盐状态下的流量变化、洗盐定额、洗盐时间等方面入手,探索采用一套灌溉系统同时解决灌溉和洗盐两大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怀柔区在全区因地制宜分3种不同模式大力兴建各种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即平原地区以发展喷灌、微喷、滴灌为主;河水自流灌溉地区以“U”型槽渠道灌溉为主;机井、扬水站及“五小”工程灌溉地区以管道灌溉为主。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两级优化设计模型 ,对自压式灌溉管网进行优化设计 ,并分析了不同灌溉工作制度对管网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 ,通过灌溉管网优化设计 ,可以得到不同灌溉工作制度下的管网投资最小的优化设计结果。与原始设计方案相比能够节约大量的投资 ,并可用于选择合理的灌溉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15.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艳玲 《人民长江》2009,40(22):27-29
针对大型灌区,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多层指标体系,建立起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效果的RBF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对云南省部分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效果进行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灌区节水改造效果和灌区规模、条件、投资等有关,改造效果好的灌区主要是投资大、前期基础好、地方配套资金落实率高以及运行管理良好的大型灌区。  相似文献   

16.
系统分析国内外学者在节水灌溉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节水灌溉工程评价已由单一的衡量经济、技术效益向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社会及生态等效益改变,农业节水灌溉综合效益评价在项目立项、运行管理过程中作用日趋突出.研究明确了技术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等常用评价指标,将为农业节水灌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节灌控排条件下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灌排面积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化肥流失严重等问题,结合田间对比试验,考虑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的协同效应,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灌排因素对排水量、氮磷流失量的影响和土壤水中氮磷迁移转化规律,发现:浅灌深蓄(G1)模式下控制排水(L1)的排水量较非控制排水(L2)的排水量减少了7.59%,浅勤灌溉(G2)模式下L1的排水量较L2处理下减少了8.44%;同时L1处理下NO3--N、NH4+-N、TN、TP流失量分别比L2处理下的流失量减少了34.08%、7.11%、11.31%、56.4%。由此可知,控制排水对减少排水量和氮磷流失量具有明显的效果,G1L1的灌排组合更有利于控制田间排水量、减少氮磷流失。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农业节水减污实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水稻田的灌溉以淹灌为主,该灌溉方式存在用水效率低、稻田排水量大、化肥流失多、面源污染重等缺点。为加强太湖流域农业用水管理,发展节水灌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太湖流域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平原河网地区实地水稻田节水试验,对稻田用水量、排水氮磷流失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田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保证产量,又可在湿地以及生态沟道的协同运行下,有效降低稻田排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稻田不同节水灌溉与施肥管理方式下氮素迁移转化与利用损失规律,以指导水稻田的水肥管理,以水稻生育期田间水分氮素监测试验为基础,运用Hydrus-1D结合一阶动力学方法建立模型,对不同节水灌溉、肥料管理条件下的氮素运移进行模拟,并以反演的综合一阶动力学系数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对不同方案处理下的氮素利用效率及环境效应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植物吸收利用对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土壤水中氮素变化速率的影响比较显著;而氮素的主要损失差异在于分蘖肥和拔节肥导致的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氨挥发损失效率大,以及分蘖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NO3-的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变化差异明显;浅灌深蓄(G1)的NO3-综合一阶动力学系数较浅勤灌溉(G2)小,NO3-损失速率较小;施用氮肥(135 kg/hm2)(F1)施肥模式、(G1)灌溉模式下的植物吸收效率较另两种模式高,对应产量也较高;建议采用浅灌深蓄(G1)的节灌方式,同时采取分次施肥、深施等措施减少氨挥发损失,对于提高稻田氮素利用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系数和土壤水分修正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彭世彰  索丽生 《水利学报》2004,35(1):0017-0021
考虑土壤水分调控所产生的作物生长滞后效应与补偿生长效应,对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蒸发蒸腾量ETc的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了冬小麦、夏玉米、棉花及水稻作物的作物系数Kc,得出节水灌溉条件下主要农作物土壤水分修正系数Ks的计算公式。覆膜旱作节水灌溉模式的水稻需水量计算实例结果显示,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