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中国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国土面积广阔,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属于典型的严寒地区,这些地区内的城市都是较为典型的寒地城市,其共同特点是拥有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和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地域气候特征对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更对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充分考虑气候环境特点,深入分析和研究寒地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是促进严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寒地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环境的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具有人地矛盾突出、资源配置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难点地区。以西藏昌都为例,基于人居环境系统与韧性理论,建立“自然—产业—社会—居住—支撑”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诊断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解析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机制,并提出不同要素驱动下各类村庄的系统韧性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昌都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普遍呈现低韧性水平,韧性高值区与高耦合协调区均集中于城区周边与河谷地带,总体呈现“点群式”分布特征;(2)居住条件与产业发展是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及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针对“失调衰退型、转型提升型、协调发展型”村庄特征提出单系统驱动提升与多系统协调优化策略,为山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山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及社 会老龄化,当今社会对山地人居环境适应 性的关注日趋密切,一些历史街区人居环境 与健康的应对策略探索迫在眉睫。以重庆小 街片区人居环境适应性改造实践为例,通过 调研分析该片区当前人居环境建设所面临的 问题,从人的健康需求出发,以空间分异和 CAS理论为支撑,提出相应的适应性改造原 则和城市阳台理念,总结出重庆地区山地人 居环境适应性改造的空间迎合、景观渗透、 “阳台”空间等具体策略,以期对山地人居 环境品质的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居住满意度是评价与提升社 区居住环境的重要标准之一。针对后疫情时代 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与社区环境之间适配性不 足的问题,研究梳理了后疫情时代相关文献研 究与空间规划实践,从中提取新的影响因素作为 “疫情补丁”,在整合原有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 的基础上,重构具有“精度”与“尺度”的后疫 情时代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后疫情时代的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可以从“社 区—组团—单元—家宅”四个空间层级进行重 构和落实,并提出空间维度支撑、社会要素调节 与整体动态更新的优化策略。本研究结果为人 民满意的城市社区的空间韧性提升和规划建设 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宜居县城建设已成为发展的新风向标。本文以我国东部地区9个省的29个县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方便性、市政设施支撑性、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保障安全性、城市特色性七个方面对县城宜居性进行评价,从能力属性、保障属性、阶层属性三个方面对居民属性进行归纳,分析三个属性与宜居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及不同居民组群对宜居性评价的差异,得出结论:我国东部地区县城宜居性已呈现分化与升级的特征,既有以保障为导向的初级县城宜居性,也有以舒适为导向的高级县城宜居性。进而,本文提出东部地区29个县城(区)的宜居性差异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冬季友好"的宜居寒地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和阐明气候特征对寒地城市宜居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冬季友好"的理念对于提升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从城市设计的宏观层面如生态容量、城市形态、公共交通、生态绿化,中观层面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以及微观层面如场地、小品等提出以"冬季友好"为目标的宜居寒地城市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人 居环境质量发生变化,探究不同时期人居环 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障碍因子对推 动区域和谐发展、缩短区域发展差距以及 推动人居环境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 用基于熵值法的TOPSIS分析2000—2019年 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量,使用曼-肯德尔法 突变检验区域人居环境质量突变时间点, 采用局部高/低聚类探究区域人居环境质 量冷热点区,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 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时间变化: 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量整体 上提高了26.18%,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差异波 动明显,整体下降了35.66%;二、突变检测: 2009年为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 质量发生突变的时间节点;三、空间变化: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分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阶梯”式空间分布结构,人 居环境质量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四、障碍因子:2000—2019年中国区域人居环境质 量障碍因子逐渐由文化性障碍转变为社会性障碍,障碍主要阻力为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的"自然-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复合系统环境体系,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组成城市内容的空间、人口、文化、经济、社会等也随之不断发生着分化和组合。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会给城市人居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祥和的人居氛围。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空间的内涵、演化与演化过程等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城市人居理论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环境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宜居之地的概念。宜居城市要求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宜居性是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主题,而气候环境又是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基本因素,其总体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居环境的质量。而气候又是自然地理诸要素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因子,  相似文献   

10.
<正>自然地理因素是组成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而气候又是构成自然地理诸要素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因子,气候的适宜程度决定着人居环境的舒适程度,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居住形态等。在国内外许多关于宜居城市或城市宜居性的评选中,气候条件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其他一些评价指标如植被、景观等也与气候密切相关。自古以来,居住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们一直在为适应气候环境、提升人居环境的宜居性而不懈地努力,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各  相似文献   

11.
住宅的多样性——日本集合住宅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目前住宅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为例 ,说明我国目前住宅需求的多样化和设计手法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论述了与我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解决不同住宅需求时采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集合住宅的理念 .试图以此借鉴 ,使我国建筑设计界了解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过程 ,吸取他们的经验 ,为我们在住宅多样化研究和设计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4.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16.
高善学 《山西建筑》2011,37(30):127+211-127,211
为了预防电力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因铁芯多点接地导致接地电流超标而造成的铁芯发热故障,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压器铁芯接地智能保护原理,并通过对变压器铁芯接地电流的实时监测,在检测到接地线电流超过国家标准后采取自动启动限流装置的措施,实现将接地电流限制在规程要求的范围之内,并对电气设备状态进行在线检修、评估、预警和风险分析,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张霞 《山西建筑》2012,38(2):123-125
通过了解运城市区的气候特征、地表水含量及排水现状,总结出市区排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市区排水工程规划思路,以期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区排水系统,实现市区洪水、雨水、污水的安全有序排放。  相似文献   

18.
杨玉玲 《山西建筑》2011,37(11):56-57
以锚索框架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锚索框架支护技术在边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框架形式,阐述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锚索材料,岩体条件,张拉器具和工序,外界自然条件和人工作业因素等,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中环线大柏树立交桥工程中需拆除预留两联高架桥。该文介绍了该工程采用人工破碎方法拆除的施工流程;施工中的主要技术混凝土凿除,预应力释放,箱梁支撑系统设计和箱梁变形控制。经工程实践,使拆除工程在不影响周边环境及该处交通的前提下安全顺利地得以实施,为市中心交通枢纽处拆除高架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