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青木川古镇的聚落形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提炼总结出在现代人居环境中有利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建设和营造现代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罗城古镇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分析,提炼出有益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因素,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塑造,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沛锡  李和平  付鹏  肖竞  谢鑫 《规划师》2023,(12):67-76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城乡统筹下农业多元价值的彰显、三产深度融合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我国农业型乡村发展也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农业提档升级角度出发,将农业型乡村聚落的转型模式划分为生态农业型、园区农业型及休闲农业型。在此基础上,选取26个典型乡村聚落案例,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重构指标确定及用地时空变化分析,归纳出不同转型模式的空间特征差异及重构路径,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种差异化的空间重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传统聚落文化与现代人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国军  彭刚 《山西建筑》2005,31(13):15-16
从聚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界域性与中心性等方面,阐述了传统聚落文化为自然的人文精神,并对现代人居环境作了分析,探讨了传统聚落的文化精神最终仍会回到现代人居环境中来。  相似文献   

5.
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古村为例,在现场调研、测绘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保护规划方案,总结提炼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以探索对传统聚落进行科学保护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传统聚落保护的整体性和积极性原则,从宏观到微观3个层面上提出了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勇  李广斌 《城市规划》2011,35(7):54-60
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以乡村聚落生产和生活功能分化及其空间关系为考察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空间形态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即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居住"三位一体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生活居住"相互分离,再到"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三者分离。伴随着聚落功能转型,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分化日益明显。在"三集中"政策作用下,在乡村聚落功能分化、乡村空间形态建构中,政府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对苏南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实践做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林志强 《规划师》2006,22(12):85-88
聚落的空间形态是人地关系作用的结果,是当地居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发展、扩散、整合的结果和反映,而文化的演变往往是难以逆转的.对广西传统聚落的空间意象的研究包含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环境六项元素,该研究有利于理解、保护和继承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并对协调现代的人地关系、现代城市空间设计和人居环境营造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的转型发展过程,是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的阶段性转变.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空间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重构指数定量化测度各乡镇单元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状态,并对测度结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下一步探求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整合与重构陕西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立足中国乡村社会、经济与环境转型的视角,运用整合与重构的系统方法论思想,针对关中乡村聚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所突现的一系列空间形态结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揭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的问题、本质和规律,明晰其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向。  相似文献   

10.
韩晓莉  李志民  王军 《华中建筑》2007,25(1):165-168
该文通过对位于黄河首曲的甘南藏族山地聚落形态及发展机制的调查和剖析,指出传统聚落作为将社会、人居、生态相结合的基本单元,是这一地区居民生态、社会、物质观念的集中体现,控制着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并通过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自然生态循环间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传统聚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为避免城市建设中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损失提出控制性原则,旨在维持这一地区脆弱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贵庆 《室内设计》2019,(6):102-108
我国乡村长期农耕社会发展积累了 大量优秀的人居文化遗存,是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的重要资源。对乡村人居文化的空间解 读,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识文化与空间的辩证 关系。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具有对应性,乡村 人居文化要素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且可以协 调共存于乡村人居空间。为激发乡村活力营 造,需要将优秀的乡村人居文化与空间改善 提升进行对接,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人居 文化资源,并通过乡村人居文化资源的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实现其活态再生。“文 化双创”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为践行“两 山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汪洋  张淑芳 《室内设计》2023,38(5):54-58
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乡村人 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 容,同时也是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领域。 基于我国广袤的山地自然基底,如何从山地人 居环境科学角度,有针对性的融入山地乡村空 间治理模式建构的国家任务,是一个具有时代 意义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对近20年山地乡 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凝练并总结 了相关研究的主要领域、特点和研究趋势。立足 于乡村振兴国家任务,从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 内在要求出发,探讨了以村为基本单元的人居环 境区划空间治理模式,设计了山地村庄空间治理 的基本内容与优化框架,以期为西部山区乡村 振兴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赵万民 《室内设计》2020,(1):116-124
本文记述了笔者近20年来对国内 外城市及地区人居环境的学术考察,并用建 筑速写画的方式对所考察对象进行记录和文 字评述。论文讨论了聚居的体验:学术由来 及其认识过程;城市—建筑速写:从业人员 的学术素养和文化修养;行万里路、读万卷 书:人居环境空间场所的体验(外国部分和 中国部分)等学术认识和观点。论文提出对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的学术工作者 而言,通过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社会、城市 和建筑的考察和对比认识,可以增进对人居 环境文化形态和建筑美学的理解,从而吸纳 学术营养,将其用于今天城乡建设研究工作 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贺勇  陈钰凡  赵静 《室内设计》2023,38(5):17-23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拥有独特的发展条件,也面临“非城非乡”的发展困境,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导向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的城乡过渡性、边界不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等特征,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人地关系矛盾,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城镇杭州市瓜沥镇为对象,对瓜沥镇64个乡村进行广泛调查,并在其中选择了13个相似自然条件的乡村,从其500 m尺度样本的差异化形态的定性分析入手,探讨瓜沥乡村功能转型与形态演化动态耦合关系。最后,以三个典型样本的多功能转型过程,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城郊乡村聚落多功能转型的实现路径。本研究揭示了瓜沥乡村聚落的功能转型经历了起步、分化、冲突和协同四个阶段。在政策及资金的倾斜作用下,政府引导的治理创新对乡村聚落的多功能协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的演变过程,探讨其未来的规划与发展策略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颀  赖筱书  黄琼  张安晓 《室内设计》2023,38(1):141-146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 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 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 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 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 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 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 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 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 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 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 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 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 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 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 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 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 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 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 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 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 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 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 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 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 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 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 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 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 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村镇聚落形态测度及体系识别是村镇 转型与重构的基础与前提,基于全国土地调查 数据及统计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 法,从空间分布及形态分异两个维度测度识别 宜城市村镇聚落形态格局,并运用聚类分析方 法将宜城市形态类型划分为“小规模高密度岗 地散点散布型”和“大规模低密度平原团块集聚 型”两类。在形态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选取南营 街道和板桥店镇作为典型案例,从功能关系— 场所关系两个维度分析村镇聚落空间体系结 构,分析认为主要可以分为“弱中心网状路网团 块集聚型”和“单核心枝状路网散点散布型”两 类,并从形态格局及体系结构两方面分别提出 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乡村人居环境可以解析为秩序与 功能两大属性内容。从整体到局部,秩序可 细分为格局、肌理、形制、形式,功能可以细 分为面域、点域。有机秩序是传统乡村人居 环境的核心特征和差异优势。面对乡村有机 秩序退化、现代功能滞后的现状,应建立有 机秩序修护、现代功能植入的有机更新理 念,实行以低度干预、本土融合、原型调适 为核心的营建方式,以及“乡村更新共同体” 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时空分离”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其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吉登斯的“时空分离”理论,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空间形态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揭示乡村空间转型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发以来,乡村社会关系大体经历了由村域内时空延伸到城乡间时空延伸,再到跨区域时空延伸三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乡村空间生产、分化和重构的空间转型过程.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两个脱域机制的耦合是推动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根本力量.乡村空间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市场力量的无限扩张将可能对乡村社会造成过度的侵蚀;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将可能导致农民自主性危机;资本与权力的联姻将可能导致空间正义的丧失;自上而下的乡村集中社区建设将可能导致村庄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评价内蒙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分 析空间格局分异特征,对厘清地域差异化 结构、因地制宜的提升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 7个盟市、11个旗县、25个乡村、278个村民 样本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研获得一手数 据基础上,以盟市域为单位测度乡村人居环 境质量,旨在剖析不同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的 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内蒙古乡村人 居环境质量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 格局;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划分,乡村人居环 境质量呈现农区优于林区、林区优于牧区的 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区域间的物质供给条件 存在明显“两级分化”现象,社会支撑力度 小、居民满意度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普遍 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