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车辆半主动悬架联合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了悬架的机械系统模型,运用MATLAB设计了基于模糊算法的半主动悬架控制器,基于ADAMS/View和Matlab/Simulink对半主动悬架进行了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悬架能够很好地降低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及车轮动位移,较大地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车辆悬架系统对整车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路面白噪声模型和1/4车辆模型,应用线性最优反馈策略设计出状态反馈控制器,充分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半主动悬架和被动悬架的各项性能进行了仿真,并作了对比。结果表明,较被动悬架,采用半主动悬架时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车轮动载荷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进一步说明了半主动悬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4.
5.
悬架系统是保证重型载货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重要部件,空气悬架系统以其高强度、高舒适性和高吸振性能力等优点将在重型载货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建立重型载货汽车1/2车辆仿真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的仿真平台开发了随机路面输入下的重型载货汽车空气悬架仿真分析系统,用于分析空气悬架各主要性能参数对重型载货汽车动态响应的影响,并为空气悬架系统的设计匹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建立汽车的1/4车二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利用模糊控制工具箱设计了用于汽车半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器,通过应用MATLAB/Simulink对比仿真,结果显示传统的被动悬架在行驶平顺性方面不如使用模糊控制器的半主动悬架,应用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7.
以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l,4半主动空气悬架的模糊控制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模糊控制的半主动空气悬架在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和降低轮胎动载荷方面有明显效果,达到了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车辆半主动悬架的1/4车辆模型,研究中主要以车身垂直加速度为主要控制目标。在仿真研究阶段,以白噪声、正弦渡和锯齿波为路面激励;与被动悬架进行对比分析了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车轮动载荷三项指标,通过对振动响应量的均方根值分析,可以得出半主动悬架优于被动悬架,其中神经网络控制效果最好,表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策略应用于丰主动悬架控制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10.
车辆半主动悬架的LQG控制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路面和1/4车辆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对车辆悬架进行了LQG半主动控制,将被动、半主动悬架的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及轮胎动位移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LQG控制的半主动悬架对车辆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为了获得磁流变减振器便于控制的精确力学模型,在正弦激励下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了特性试验,利用试验数据拟合了一种滞回模型,以此来表示磁流变减振器的动态响应特性,比较由此模型仿真和实测的阻尼力,表明此模型既能较好地描述其滞回特征,亦能简单明了地表达逆向动态特性,可在开环控制策略下容易地获得理想的阻尼力,利用此模型设计了一个开环控制策略下的模糊控制器,比较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和天棚控制器及被动悬架的性能,采用四分之一悬架模型采进行分析和仿真,随机路面激励下的数值仿真进一步证实了此控制器的有效性,其综合性能比天棚控制和被动悬架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文中提出了一种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用车身垂直加速度作为主要控制目标,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同时在仿真控制研究中兼顾悬架动挠度和车轮动载荷的变化,以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通过仿真计算和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半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应用是为了提高汽车悬架的阻尼效果和操控性。建立 4自由度 1 /2车辆模型 ,在此模型基础上 ,设计了模糊控制器 ,论述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控制方法 ,说明此方法对悬架质心加速度、轮胎动载荷和悬架俯仰角等性能的提高有益。对悬架在各种输入激励下的仿真效果与被动悬架作了比较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并联式滚珠丝杠半主动悬架作动器结构。建立了滚珠丝杠作动器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并联式滚珠丝杠半主动悬架作动器进行了阻尼特性与馈能特性仿真,验证了结构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作动器阻尼力为0~1200N;作动器在低频振动下可以产生的馈能电压为0~6V,馈能功率为0~80W,馈能效率为41.61%~48.72%。在参数优化的基础上试制了作动器物理样机,齿轮采用铝制材料经线切割而成,因此作动器响应速度良好,最后进行了作动器馈能特性试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