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定向凝固技术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百平 《铸造》2006,55(8):767-771
定向凝固技术可使材料凝固组织按特定方向排列,获得定向及单晶组织结构,大大改善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简要地回顾了传统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指出了其存在温度梯度低的弊端。评述了几种新发展起来的新型定向凝固技术,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指出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集金属材料的加热熔化、无接触约束成形及组织定向凝固于一体,特别适合于高熔点、易氧化、高活性的特种合金坯件的无污染制备。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液态金属冷却定向凝固设备,可以实现高温合金的熔炼、高速凝固(HRS)和液态金属冷却(LMC)定向凝固工艺。并对设备的炉体结构、抽拉系统、加热系统,液态金属冷却系统以及辐射挡板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铸造技术》2015,(9):2281-2285
利用垂直Bridgman法结合液态金属冷却法在恒定的液相温度梯度(GL=250 K/cm),凝固速率由2μm/s到490μm/s之间对Al-40%Cu合金进行定向凝固实验。结果表明:Al-40%Cu合金在低速下组织为全耦合的片层共晶结构,但当速率增加时,合金组织中出现一定量的初生Al2Cu相,凝固速率对合金共晶片层间距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的定向凝固速率范围内,发现平界面和胞状界面生长的两种共晶界面形态,并且不管是在哪种共晶界面形态下,共晶层片间距和凝固速率的关系都符合函数关系:λ2ν=常数,利用JH模型计算得到常数C的值为12.85μm3/s。  相似文献   

4.
《铸造技术》2016,(6):1170-1175
利用垂直Bridgman法结合液态金属冷却法在恒定的液相温度梯度,凝固速率由2μm/s到490μm/s之间对Al-40%Cu合金进行定向凝固实验,凝固速率由5μm/s到100μm/s之间对Ni-11%NbC合金定向凝固。结果表明:Al-38%Cu合金定向凝固下的组织为耦合的片层共晶和少量的领先相的混合结构,随着凝固速率的逐步提高,共晶界面形态由平界面向胞界面转化,且领先相为非小晶面方式生长。Ni-11%NbC合金定向凝固下的组织为全耦合生长的棒状共晶,当凝固速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时,平界面将会失稳。且初生相为典型的小平面生长方式。采用成分过冷理论计算这两种合金系的临界平界面速度,理论和实验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国内外对单晶涡轮叶片和大尺寸燃气轮机叶片的需求,介绍了国内外液态金属冷却法定向凝固的发展及现状、冷却用液态金属的选择以及凝固参数控制,对液态金属冷却定向凝固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液态金属冷却定向凝固在铸件组织控制、性能优化、缺陷消除等方面的优势,展望了液态金属冷却法定向凝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高温度梯度是控制高温合金定向凝固组织的重要参数。为了获得高的温度梯度,基于液态金属喷淋冷却定向凝固技术,设计并建造了一套通过喷淋液态锡使高温合金定向凝固的设备。热流分析发现,液态金属喷淋冷却定向凝固技术的热流密度比传统的高速凝固技术提高了47%。采用DZ22高温合金进行了喷淋液态锡使之定向凝固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液态锡喷淋冷却条件下定向凝固的?15 mm DZ22高温合金试样枝晶组织细小,三次枝晶发达,这是液态锡喷淋冷却提高了温度梯度所致。  相似文献   

7.
对应用液态金属冷却(LMC)和高速凝固(HRS)方法制备的叶片状高温合金铸件的铸态组织进行了研究,以比较2种定向凝固方法的优缺点。分别对沿铸件凝固方向不同截面位置处的晶粒取向、一次枝晶间距和γ′相尺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HRS铸件的中部截面,枝晶的<001>方向偏离铸件轴向的最大角度在抽拉速率由40μm/s提高至110μm/s的过程中不断减小。在70μm/s的抽拉速度下,LMC铸件中部截面处的中心区域内晶粒的最大偏离角度要大于HRS铸件的相应位置处的偏离角,但是晶粒的整体取向却呈现较HRS铸件更集中的趋势。铸件顶部截面处的枝晶组织比中部截面处要粗大,这种现象在HRS铸件中更严重。γ′相尺寸在铸件由叶身位置凝固至平台位置的过程中不断粗化。但当抽拉速率高于70μm/s时,叶身位置和平台位置之间γ′相尺寸之间的差异在LMC铸件中更小。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主开发的Teccast软件建立了LMC动态综合边界条件和微观组织演变模型,对不同工艺的叶片凝固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LMC可得到更窄的糊状区,尤其在厚大部位防止了糊状区的宽化。同时,由于LMC具有更高的温度梯度,并且减小了糊状区下凹的趋势,从而能在更高的拉速下避免杂晶。对于空心单晶叶片,可以在热应力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更高的拉速来提高生产率。  相似文献   

9.
定向凝固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向凝固技术是研究凝固理论和新型功能材料的重要手段.简要回顾了定向凝固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发展历程,分析了各种凝固技术的利弊,展望了凝固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应用液态金属冷却(LMC)和高速凝固(HRS)定向凝固技术,对DZ125高温合金叶片状铸件在不同抽拉速率下的组织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比研究了LMC和HRS法所得铸件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同一定向凝固方法下,随抽拉速率的提高,铸件枝晶组织及γ′析出相得到细化;应用LMC技术所制备铸件的枝晶组织和γ′析出相较相同抽拉速率HRS方法时更为细小;相同工艺参数下LMC和HRS方法所制备铸件一次枝晶间距的差异随铸件壁厚及抽拉速率的增大而更显著.通过对固/液界面前沿温度梯度进行估算发现,LMC方法可获得更高的温度梯度,且其温度梯度受抽拉速率变化影响较HRS更小.除70μm/s抽拉速率外,LMC法所得γ+γ′共晶组织的含量均显著少于HRS方法;70μm/s抽拉速率时,LMC法产生的偏析较严重,而其余凝固条件下偏析程度较相同工艺参数下HRS轻.110μm/s抽拉速率时,HRS方法较LMC方法制备铸件中MC型碳化物尺寸更大.  相似文献   

11.
定向凝固试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回顾了传统定向凝固的发展概况,指出了其存在的弊端,介绍了国内在新型定向凝固技术方面的发展,综述了国内近些年在电场作用、对流(包括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变速生长以及熔体过热等条件下的最新定向凝固试验研究进展,对今后定向凝固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向凝固技术可使材料凝固组织按特定方向排列,获得定向及单晶组织结构,从而大大改善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综述了传统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对几种新型定向凝固技术以及连续定向凝固技术进行了评述。从定向凝固技术的演化过程看,是温度梯度不断提高,冷却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介绍了定向凝固技术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常国威  王自东  袁军平 《铸造》2000,49(3):145-147
用电渣感应连续定向凝固方法 ,对不锈钢的连续定向凝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用该法可稳定地进行不锈钢的连续定向凝固 ,是实现高熔点黑色金属连续定向凝固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形态对凝固组织有着决定性作用,针对微观组织数值模拟研究,相场法可以很好地展示凝固过程固液界面形态的演变.在调研和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相场法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定向凝固的微观组织模拟国内外研究概况;最后,分析了相场模型的不足并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AZ91镁合金定向凝固工艺及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在定向凝固过程中,温度梯度是重要参数之一,代表了定向凝固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温度梯度越高,其定向凝固组织的连续性就越好。  相似文献   

16.
贾怡明  张鸿  王自东  申曦  赵勇 《热加工工艺》2008,37(3):49-52,62
采用自行研制的真空熔炼、氩气保护连续定向凝固设备制备出具有连续柱状品组织的铜管铸坯,分析了铜管铸坯生产中熔体温度、连铸速度、冷却水量,结晶器等对其的影响.分析了在连续定向凝固过程中组织的淘汰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合理参数范围分别为熔体温度1 130~1 170℃、牵引速度20.8~70.0mm/min、冷却水量800~1 000L/h、真空度6.6~20Pa.  相似文献   

17.
李飞  赵侠 《热加工工艺》2007,36(13):51-53
阐述了自制的一炉双流连续定向凝固装置的原理及特点,对不同拉速下纯铝铸锭的表面状态及凝固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坯速度慢或固液界面靠近结晶器出口处,表面质量好;拉坯速度增加,柱状晶的数目经历由少增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附加外力作用下的合金定向凝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含莲  魏亚杰 《铸造》2000,49(1):21-23
在定向凝固条件下,通过施加电磁搅拌、机械旋转搅拌以及匀速旋转坩埚等外力作用,可以改变金属的凝固行为,结果表现为生成不同的分层组织,而且对组织的细化程度、层片间距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查阅专利文献和其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定向凝固锭技术作了回顾和总结 ,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