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渤海海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旋回相应发育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其中东营组烃源岩为海域盆地所特有,且晚期快速沉降有助于其成熟,因此,渤海海域盆地具有更为优越的烃源条件;其次,渤海海域盆地新近系广泛发育浅水-极浅水三角洲,是海域特有的一套勘探层系;最后,郯庐断裂带海域部分的长期持续活动最终形成了渤海海域盆地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的油气富集带,是当前渤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渤海海域盆地演化的特殊性及其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对今后的渤海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渐新统顶、底界线及内部地层单元没有实测地质年龄,对其地质年龄的确定只能参考国际年表。利用古地磁测年法确定了渤海海域渐新统地质年龄,建立了与国际古地磁标准年代表的对应关系,首次获得了最完整的渤海海域渐新统古地磁年代地层柱。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渤海海域渐新统沉积速率计算、湖平面变化曲线校正和地层埋藏史分析,从而为该区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域辽阔,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加快海域油气勘探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油气化探在海域油气勘探中将发挥特殊的作用.文中介绍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外的技术差距,提出了我国今后研究和发展海上化探技术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被世界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和天然气的战略性接替能源。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水海底浅层和陆地冻土区中,其中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较为丰富,然而,目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钻完井工程实践较少,存在着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为了研究和应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钻完井技术,介绍了美国、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钻探与试采活动,分析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钻完井技术发展现状,指出在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钻完井工程中存在的基础性技术难题主要包括钻井液密度窗口窄、天然气水合物相变、井壁失稳、井口不稳定性、出砂防砂等。此外,针对钻完井工程存在的技术难题,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层控压钻井、套管钻井、水平井钻井、防砂和钻井液等关键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以期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安全高效钻完井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由关士聪教授等撰写的《中国海域地质与油气》专著,于1992年1月6—8日在广州通过评审。它以传统地质理论为指导,从分析研究现有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实际资料入手,重塑和探讨了各地质史期,特别是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中国海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而对海域油气前景作出了评价。系统而全面地收集、综合了三十年来我国海域及邻区的大量地质-地球物理、钻井和实验分析资料,以构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渤海海域13条区域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解剖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确定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并进行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渤海海域不同地区新生代盆地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沉积地层时代和厚度也有所不同。根据地质结构和沉积地层的差异,渤海海域可分为辽东湾坳陷(海域)、渤中坳陷、济阳坳陷(海域)、黄骅坳陷(海域)和埕宁隆起(海域)等5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可划分出二级构造单元35个,其中凸起13个、低凸起4个、凹陷18个。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地质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构造单元划分对优选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远东萨哈林岛大陆架上油气资源丰富,由于地处亚极地海域冬季海冰严重,年冰期在180 d 以上,单层冰厚可达1 m;并且萨哈林岛还处于多个地质板块的交汇处,地震灾害频繁,区域内海上油气田开发难度很大。针对当地不同的油气田,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开发方式非常关键。通过对该海域已有几个油气田开发实践的分析,总结出了针对亚极地海域不同条件下油气田开发方式的选择依据,并对各开发方式下的单井成本进行了比较,推荐了该区域WEINI 凝析气田较理想的开发方案。这种亚极地海域油气田开发方式的选择方法,较全面地考虑了亚极地海域的环境因素,在现实中可以帮助作业者快速有效地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部海域属世界三大高温高压并存的地区之一,且存在地温梯度高、压力高、压力窗口窄等特点。要在该海域打井必须解决在高温高压共同作用下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确保高温高压井的安全、快速钻进。文中简单分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水基钻井液技术的难点,高温对钻井液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通过对南海西部海域从1984年至2004年间所钻19口高温高压探井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南海西部海域高温高压井钻井液技术的特点,探讨适合南海西部海域高温高压井特点的钻井液技术。  相似文献   

9.
东海海域油藏单个区块具有规模小、分布零散、低渗透率、埋藏深、单井开发经济效益较差等特点。总结了该海域使用模块钻机、修井机以及钻井船进行钻井作业的经验,分析了这3种钻井设备在该海域的适用性,并提出了设备配置建议。可以降低东海油气田钻井作业和工程建设成本,使该类油田具有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包括陆区和海域 (渤海海域 )两部分。油气勘探揭示 ,渤海湾盆地以产油为主 ,目前陆区所发现的气藏多为小型气藏 ,单个气藏的储量一般低于 5 0亿 m3,并以伴生气为主 ,4个储量较大的气田 (探明储量超过10 0亿 m3)主要为煤型气或高—过成熟气。渤海海域在油气勘探过程中也不断有气田发现 ,其中 JZ2 0 - 2气田已投入开发。与周缘陆区相比 ,海域天然气藏形成条件优越 ,其原因在于 :(1)自渐新世以来 ,整个渤海湾盆地的沉积中心逐渐向海域迁移 ,致使海域第三系沉积巨厚 (最大厚度超过万米 ) ;(2 )海域处于地幔隆起的核心地带 ,大地热流值较周缘陆区高 ;(3)海域比周缘陆区多一套东营组下段烃源岩 ,其生气能力较强 ;(4 )海域盖层条件比周缘陆区好 (海域第三系发育两套区域盖层 )。据近期资源评价结果 ,海域天然气资源量为 12 2 93亿 m3,但目前探明程度很低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 ,相信海域将会有更多、更大的气藏被发现  相似文献   

11.
从热力学理论讨论烃类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体中的石油,处于一种特殊的介质内,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受着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发生着改变石油成分和性质的种种演化。可以说,压力与温度是影响石油性质的主要因素。石油成分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而热力学在解决化学变化方向上的正确性,已为许多化学实践所证实。本文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侧重于压力因素的定性对比,结合我国湘中地区古生界碳酸盐岩等方面的资料,探讨石油的演化。初步研究表明,地层压力是石油演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烃类组分垂向微运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烃类垂向微渗漏是一种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可为仪器所检测的油气微渗漏,通常在油气藏的上方形成环形晕或顶部异常。研究表明,地层的厚度与烃类垂向微渗漏系统平衡时间呈线性相关性;随着孔隙度的增加,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降低的趋势;当土壤的吸附率从每年1%到接近0时,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增加;随着微生物对烃类组分的消耗率的增加,系统的平衡时间呈指数降低的趋势。土壤的吸附率和微生物对烃类组分的消耗率与系统的平衡时间联合影响研究发现,微生物对系统平衡时间的影响比土壤吸附率要小。对于两层地层而言,上、下地层的孔隙度和土壤的吸附对系统的平衡时间影响是对称的;上、下两层地层的微生物消耗率为每年2%时几乎是对称的,即此时上、下地层微生物的消耗率对系统的平衡时间影响是等价的。当上、下两层地层的微生物消耗率小于每年2%时,下伏地层的微生物影响要大于上覆地层的影响,当上、下两层地层的微生物消耗率大于每年2%时,则下伏地层的微生物影响要小于上覆地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黑液组成对原油乳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谌凡更  魏君 《油田化学》1995,12(3):251-254,196
本文分析了碱法制浆黑液的组成,并依分析结果配制模拟黑液,研究黑液组成对原油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液中的碱对原油乳化和降贡献最大,碱木素和硅化合物可以同碱发生协同作用,促进原油乳化,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动汽车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三合一”集成驱动系统对传动液电气性能提出的新要求,依据液态烃类电导率测定法(ASTM D4308),系统研究了润滑油基础油和添加剂对不同温度下电动汽车传动液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受油品黏度降低以及载荷迁移速率增大的影响,所有测试油品的电导率均增大;润滑油基础油和抗磨、抗氧、防腐添加剂对传动系统用油的电导率影响较小;清净剂是决定油品电导率的关键组分,高碱值清净剂对电导率的影响大于中、低碱值清净剂;分散剂对油品电导率的影响仅次于清净剂,经硼磷化处理的分散剂电导率高于未经处理的分散剂。  相似文献   

15.
盐穴储气库密封性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储气库能否储存天然气并在气库运行过程中不发生泄漏,主要取决于盐穴腔体及井筒的密封性能,而盐穴腔体密封性能的影响因素很多,影响机理复杂,故深入研究盐穴腔体密封性能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从地质、工程和工艺3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盐穴储气库密封性能的各项因素,根据现场施工经验及国外储气库泄漏事故产生的原因统计,确定出储气库密封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主要因素导致气库产生泄漏或破坏的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针对无机矿物对干酪根DTA热谱的影响,对各类无机矿物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煤岩干酪根、沥青、石油等物质的DTA热谱均有各自的特征谱峰,这些谱峰对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具有简便、可靠等优点;(2)无机矿物特别是黄铁矿,对DTA热谱虽有较大影响,但只要在仪器灵敏度的范围内,试验时样品稀释至黄铁矿含量小于2‰。(即稀释前干酪根样品中黄铁矿含量不大于20‰),可视为对测试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物理学、分子热力学、表面物理化学理论分析了电磁场影响煤层甲烷吸附的机理,为电磁场提高煤层甲烷抽放率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机理主要包括:热效应及微观上对甲烷分子和煤表面相互作用能的影响,并对电磁场(对煤体产生)的热效应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热效应对于甲烷吸附解吸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由热效应产生热应力引起的应变差异形成孔隙对于甲烷的吸附解吸和运移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电磁场作用下煤层甲烷的吸附势垒降低量ΔE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ΔE与电磁场频率和强度基本呈正相关,即电磁场频率和强度越大,吸附势垒减小得越多,越有利于煤层甲烷的解吸。电磁场对煤层甲烷吸附解吸的影响对于煤层甲烷抽放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研究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详细分析沥青橡胶乳液破乳过程的前提下,对其破乳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乳化剂是影响两类乳液破孔机理不同的关键因素,并指出了乳液中沥青、橡胶分布均匀性与沥青橡胶膜结构的关系及对橡胶改性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军 《齐鲁石油化工》2011,39(2):104-106
介绍了PWM调制原理,分析变频器载波频率对电动机运行的影响,找出电动机发热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保证了水泵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由兼氧塘、好氧塘和水生植物塘串联而成的生态塘系统处理石化废水尾水,在中型试验装置上考察其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经处理后,污水的COD降低率为25%~50%,系统出水的COD稳定在40~50 mg/L范围内,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中对COD的要求,但石油类物质浓度指标略微超标;温度是影响生态塘系统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净水效果呈季节性变化,温度较高时处理效果较好,其对总氮(TN)去除的影响大于COD和总磷(TP);光照对COD降低率、TP和TN去除率的影响较为相似,最高去除率均出现在16:00左右,夜间三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