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本文以聚丙烯酰胺为混凝剂,通过静水沉淀实验,以过渡层沉速为指标,对次高浊度水的混凝阳优GT值者研究,提出了以过渡层沉速为标准的最优GT值,同时对影响该GT值的几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聚丙烯酰胺为混凝剂,通过静水沉淀实验,以澄清水层的残余浊度为指标,对高浊度水混凝最优GT值进行研究,提出了以澄清水层残余浊度为标准的最优GT值.同时对此最优GT值的客观存在,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得出了许多重要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PAM为混凝剂,通过静水沉淀实验,以澄清水层残余浊度为指标,对次高浊度水混凝最优GT值进行研究,发现并首次提出了以残余浊度为标准的最优GT值,并将之与高浊度水的(GT)Tymin比较,得出了一些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验证高浊度水混凝最优GT值(以PAN为混凝剂)时,发现了PAM投加量和G值大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聚丙烯酰胺为混凝剂,通过静水沉淀实验,以澄清水层残余浊度为指标,对原水浓度(1kg/m3的低浊度水混凝最优GT值的求取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SRC-RC竖向混合结构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抗震性能,在我国部分城市的高层、超高层建筑中均有所应用。目前国内对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位置尚无明确规定,关于过渡层位置对SRC-RC竖向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工程实践。文章以一幢40层的SRC框架-RC筒体竖向混合结构为例,通过对不同地震作用下过渡层位置的剪力与位移的计算分析,研究了不同过渡层位置对SRC-RC竖向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遇地震作用下,过渡层设在18层和24层时,过渡层处剪力变化幅度分别为272KN、272.2KN,层间位移差均为0 mm,表明结构抗震性能较好;罕遇地震作用下,过渡层设在6层和12层时,过渡层层间位移角差分别为-0.277×10-3和-0.925×10-3,过渡层处的层间位移角变化幅度较小,表明结构抗震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Ti过渡层厚度对Ti—TiN薄膜结合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膜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薄膜与基体上的界面应力影响,TiN薄膜和钢基体由于其力学性能差异较大,在界面上有很大的应力集中,在钢基体上沉积Ti过渡层能减小其界面应力。研究Ti过渡层厚度对膜基体系结合强度的影响.并借助有限元方法对不同过渡层厚度的膜基体系的界面应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适当厚度的过渡层能提高Ti-TiN膜层的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取性能更佳的界面组织,探究了Mg元素对热浸镀Zn-Al合金界面组织的影响.以热浸镀广泛应用的Galfan合金为基础,在其中加入不同含量的Mg元素,将其作为镀液进行热浸镀实验,对浸镀后样品的截面与腐蚀后表面进行观察与分析.阐述了热浸镀Zn-Al-Mg合金过渡层组织及性能特点.实验表明,热浸镀Zn-AlMg合金过渡层厚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到540℃时,过渡层厚度达到最大值.Mg元素可以细化晶粒,提高Mg含量可使过渡层与基体界面趋于平直,使过渡层变薄.Mg原子在反应过程中渗入Fe-Al化合物中,改变了其晶体结构,使组织更加致密并提高了过渡层的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传统Spindt型场发射阵列阴极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LaB6复合型场发射阵列阴极结构,该结构包括非晶硅电阻层、钼过渡层和六硼化镧发射体层。基于ANSYS平台模拟了该阴极中电阻层、过渡层和发射体层厚度对热应力场分布的影响,并根据仿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电阻层厚度不影响热应力场的分布,只是改变热应力的大小;随着电阻层厚度的增加,阴极最大热应力会减小;过渡层可以有效减缓发射层的热应力,且过渡层的厚度会影响热应力场的分布;当电阻层厚度为72 nm,过渡层厚度为200 nm,发射层厚度为728 nm时,阴极最为稳定。薄膜热应力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引入过渡层和电阻层对于减小阴极热应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正交试验对油田采出水混凝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水平条件进行试验研究。L16(4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混凝处理过程的主要因素次序为:慢速搅拌转速>快速搅拌转速>慢速搅拌时间>快速搅拌时间>双药剂加药时间间隔,各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条件分别为:慢速搅拌转速60r/min(对应速度梯度G值为190.84s-1,GT值为11 450.4),快速搅拌转速250r/min(对应速度梯度G值为27.86s-1,GT值为16 716),慢速搅拌时间10min,快速搅拌时间1min,双药剂加药时间间隔0.5min。  相似文献   

11.
路基与半刚性基层间的过渡层缺乏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在分析过渡层设置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模量和不同厚度情况下过渡层的补强作用进行分析,提出补强递增系数以及最佳补强理论,并结合我国典型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提出过渡层设计的经济模量及厚度。结果表明,过渡层的模量和厚度越大,补强作用越明显,但其补强效率越低;当过渡层模量为200~500 MPa,且厚度不小于20 cm时,过渡层的补强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路基与半刚性基层间的过渡层缺乏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在分析过渡层设置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模量和不同厚度情况下过渡层的补强作用进行分析,提出补强递增系数以及最佳补强理论,并结合我国典型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提出过渡层设计的经济模量及厚度。结果表明,过渡层的模量和厚度越大,补强作用越明显,但其补强效率越低;当过渡层模量为200~500 MPa,且厚度不小于20 cm时,过渡层的补强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降低DLC薄膜应力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沉积出高硬度、低应力、高膜-基结合强度的类金刚石硬质薄膜,利用脉冲电弧离子镀技术在高速钢基底上制备类金刚石薄膜,采用退火、增加Ti过渡层、Ti离子轰击等方法减小DLC薄膜应力.结果表明:单层DLC薄膜的应力可达7.742 GPa;以Ti为过渡层的DLC薄膜的应力减小为2.027 GPa;对Ti/DLC薄膜进行退火热处理,薄膜应力减小到0.359GPa.利用Ti作过渡层,并且对薄膜进行退火处理,可以使DLC薄膜产生的高应力在Ti层中得到明显减小,提高膜-基结合力,增加硬度.  相似文献   

14.
碳—碳复合材料复合防氧化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以过渡层、阻挡层和封填层组成的复合涂层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液态渗硅制备SiC阻档层,常压变温CVD制备SiC阻挡层和液相法制备SiW封填层的复合涂层制备工艺。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对复合涂层防氧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感应熔涂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一种应用高效免喷涂材料的感应重熔工艺。采用金相分析和XRD等方法,对免喷涂材料中添加的活性剂做了定性和定量的试验研究,获得了过渡层和重熔层的组织形貌及X射线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活性剂(Hx1)对涂层组织无任何影响,但加入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会影响涂层材料开始熔化时间。活性剂的质量分数的理想值为3%。  相似文献   

16.
以金属铬过渡层为变量,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分别沉积制备出CrAlSiN单层薄膜和含有铬过渡层的CrAlSiN薄膜,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等检测手段,表征了两种薄膜的表面形貌、成分组成、相结构、硬度及弹性模量等关键本征特性,并借助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含有铬过渡层的CrAlSiN薄膜表面更平整致密,晶粒更细小,平均硬度和平均模量分别为3.723GPa和22.405GPa,对基材硬度和模量的提升率远高于CrAlSiN单层薄膜;在以氧化锆为摩擦副,试验力10N,往复频率3Hz,加载时间10min的摩擦磨损试验参数下,含有铬过渡层的CrAlSiN薄膜表现更加稳定,摩擦系数始终保持在0.1左右的较低水平,摩擦磨损性能更优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硬质合金基底上Cu/Ti作过渡层化学气相沉积(CVD)金刚石薄膜的界面特性.利用激光Raman谱分析了过渡层不同生长阶段金刚石薄膜的质量的影响.采用SEM、EDS对金刚石薄膜硬质合金刀具横截面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体中的Co被Cu/Ti作过渡层有效的抑制住;Cu向基体内的扩散改善了基体的性能,提高了界面层金刚石薄膜的质量;Ti的引入促进了金刚石的形核,减少了界面处晶粒间的空隙,提高了金刚石薄膜与基体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汽车工业中车体制造的轻量化,将厚度均为1 mm的镀锌钢板与5052铝合金薄板采用冷金属过渡熔钎焊方法进行搭接焊实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焊缝宏观形貌、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r气保护下焊接接头的最大抗拉强度为128 MPa,金属间过渡层硬度为179. 4 HV,厚度约为5. 04μm. CO_2气体保护下焊接接头最大抗拉强度可达133 MPa,金属间过渡层硬度为194. 6 HV,厚度约为5. 68μm. CO_2保护可以改善焊接接头软化现象,但需调整热输入来控制金属间过渡层厚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钢结硬质合金(DT40)和模具钢(Cr12)异种材料的真空扩散焊接性问题,研究了有关中间过渡层的合金成分和填加方法对焊接工艺和接头质量的影响,使焊接接头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合强度,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接头组织、元素扩散情况和拉伸断口形貌进行了研究,并就刷镀过渡层在真空扩散焊接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二、三维大地电磁(MT)正反演常采用一维反演结果作为初始迭代模型或利用一维模型响应定义边界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复杂地层条件下的MT响应,本文推导了非均匀层电导率随深度按线性-指数函数变化和指数-线性函数变化的一维MT正演的解析解形式,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地层组合情况进行讨论,分析了非均匀层埋深、厚度对MT响应的影响,并与地下介质均匀以及非均匀层电导率随深度按单一函数变化的MT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既存在线性变化又存在指数变化的介质模型MT响应远比单一变化介质模型复杂,随着过渡层厚度增大、埋深变浅,其视电阻率和相位幅值与均匀介质模型响应幅值差异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