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黄土坡面细沟形成机理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面蚀向沟蚀转化的特殊阶段,细沟侵蚀在坡面侵蚀机理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坡面侵蚀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建立了描述黄土坡面细沟形成和发育过程的模拟模型。分析表明,坡地侵蚀过程中降雨及微地貌对应于自组织系统中的无序输入,而纹沟、细沟和沟网等对应于自组织系统的有序输出。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机理模型可以定量地预测坡面细沟发育的过程,而这些信息在过去只能依靠实验观测获得。模型预测与相同输入条件下的室内实验结果相近,从而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模型中未计入雨滴击溅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在计算结果中得到了反映。文中还对模型中参数选择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中的水流阻力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原型模拟径流冲刷实验,研究了黄土坡面侵蚀过程水流阻力的变化规律。坡度的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径流刷形成的侵蚀形态特征不同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3.
黄土坡面细沟发育过程中的重力侵蚀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对典型坡度条件下黄土坡面细沟发育过程中的重力侵蚀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水沙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实验中对重力侵蚀现象的观测,给出了实验条件下的临界重力侵蚀含沙量,以此为依据计算了重力侵蚀产沙量及重力侵蚀量达到总侵蚀量50%时对应的“中值时间”。结果表明,在细沟发育过程中,重力侵蚀产沙量存在着由增大到减小再到波动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对坡面产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重力侵蚀发生的中值时间则由小变大,反映了细沟发育的不同阶段重力侵蚀由以沟头坍塌为主向以沟壁崩塌为主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黄土坡面发育的细沟水动力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通过径流冲刷试验,对黄土坡面形成的细沟的水力学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反映细沟中径流水力几何形态的过水断面宽,平均径流深,以及平均径流速度与流量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26,048和026。细沟阻力系数的大小与水流雷诺数密切有关,但其变化趋势受坡度的影响很大。在坡度较缓的坡面上,阻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在坡度较陡的坡面上,由于水流侵蚀作用强度的变化及重力影响作用的渐趋显著,阻力系数又会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变大。 相似文献
5.
黄土坡面沟蚀发生机理的水动力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通过试验观测及理论分析.首次从理论上探讨了坡面侵蚀过程中.侵蚀方式发生演化的水动力学机理。计算及测试结果都证明了坡面侵蚀由面状侵蚀向淘状侵蚀发展的内在原因是由于坡面径流在顺坡流动过程中,径流受边界干扰所形成的急流冲击波影响的结果。由于急流冲击波的作用.在水流方向上的冲击波交汇点.不仅水深出现局部增加,而且也会导致径流流速增大以及水流紊动增强。最终在水流纵向上出现径流侵蚀切应力的激增点。在这些切应力激增点处.水流急剧地侵蚀搬运表土,形成导致侵蚀沟发育的沟头。 相似文献
6.
黄丘区坡面细沟流速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坡面水蚀精细模拟降雨试验,对黄丘区陡坡(20°)条件下细沟流速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细沟形态演变过程的观察与分析,同时结合试验中对细沟间及细沟内流速的观测,给出了细沟发育过程中坡面流速沿程分布以及细沟内关键位置的流速分布。结果表明,细沟间流速分布基本不受细沟发育程度的影响,而细沟内水流流速与细沟发育过程之间存在互馈关系,首先坡面漫流向集中股流的转化促使细沟发育,会导致细沟内流速的增加,但随着细沟的进一步发展,汇流面积减小,沟床形态阻力及沟底跌坎消能作用增大,细沟流速又会逐渐减小,沟床形态阻力与径流集中产生的流速增量二者间的相互对比关系影响着细沟内水流速度。 相似文献
7.
坡面细沟发生临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雨后野外细沟侵蚀查资料、试验小区观测和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了影响坡面细沟侵蚀的降雨径流侵蚀力与土壤抗蚀性因素;对细沟发生的水流侵蚀力临界条件和浅层洞穴诱发形成细沟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对细沟发生的坡度与土壤抗剪力临界条件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土坡面侵蚀产沙沿程变化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坡面侵蚀产沙的沿程分布规律研究是认识土壤侵蚀规律,进行有效水土保持的理论基础。为了揭示坡面侵蚀产沙的铅程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坡长下细沟的发育规律。我们进行了不同坡长(2.5,5,7.5,10m)和不同雨强(0.72,1.16,1.4,2.0,2.4mm/min)的室内模拟降雨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黄土坡面侵蚀产沙从坡顶向下依次增大,但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当雨强小于2mm/min时,坡面侵蚀在5-7.5m坡段急剧增加;雨强大于2mm/min时,发生急剧变化的坡段上移至2.5/5m。上方来水是影响坡面侵蚀产沙的重要原因。短坡条件下,坡面侵蚀量与上方来水量成直线关系。细沟密度是描述细沟发育程度较好的指标。其大小随雨强以及坡长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坡面细沟形态是一个降雨驱动下侵蚀产沙的微地形动态响应系统,这一地形因素体现着坡面侵蚀动力学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基于物理过程的水蚀预报模型的关键部分。要建立具有物理意义的坡面侵蚀产流产沙预报模型,就必须从地形角度对细沟形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坡面细沟形态演变与量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和观测方法两方面剖析了制约研究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推动该研究发展的对策,即:构建细沟形态量化参数评价标准,从建立"状态+时间"综合量化模式入手,以坡面细沟形态为切入点,研究一个连续降雨过程中细沟形态的发育过程与降雨侵蚀产沙过程的关系,定量揭示坡面侵蚀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0.
黄土坡面土壤溶质随径流迁移有效混合深度模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饱和土壤条件下有效混合深度概念,建立了适合黄土坡面的土壤溶质向地表径流传递的有效混合深度模型。完全混合深度模型结构简单,参数便于获取。而不完全混合深度模型形式上相对复杂,参数获取具有一定难度,为此给出了不完全混合模型的简化形式。利用试验资料分析了完全混合深度模型和不完全混合深度模型与实测径流溶质浓度匹配程度,结果显示不完全混合模型能更好配合径流溶质浓度变化过程,同时计算的累计径流溶质质量准确性也高于完全混合深度模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土地区公路边坡受降雨侵蚀破坏较为频繁的情况,将降雨侵蚀灾害作为一个单独的灾种,阐述黄土边坡降雨侵蚀破坏机理。降雨侵蚀破坏的偶然成分很少,边坡抗灾能力受到威胁的程度需要提前预测,使工程提前采取相应措施。研究建立黄土地区公路边坡降雨侵蚀灾害易损性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采用侵蚀模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分析USLE水土流失方程中各因子的取值和计算方法,计算某黄土地区的侵蚀模数,根据易损性等级的划分分析出边坡受降雨侵蚀的易损性和抗灾能力,发出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和控制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黄土丘陵区坡面薄层水流侵蚀动力机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根据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侵蚀水动力过程。结果表明:薄层水流的流速~流量、阻力系数~雷诺数及弗罗德数~雷诺数等3种关系均呈幂函数形式,除阻力系数~雷诺数关系递减外,其余均呈递增。降雨所形成的坡面流属过渡流和紊流,坡面流在时空分布上是非稳定和非均匀的,是在下垫面和降雨影响下严重受扰的扰动流,且具有急流的特点。薄层水流的这种流态特征是侵蚀形成的动力原因。分析了径流量与坡度、雨强,产沙量与坡度、雨强及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对深入揭示坡面侵蚀产沙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黑垆土坡面细沟形态演变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黒垆土坡面细沟形态变化规律,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人工模拟降雨方法,以黑垆土为对象,选取60 mm/h雨强对面积为15 m~2的20°坡面进行历时均为1 h的三场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黑垆土坡面细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前两次降雨坡面以断续细沟为主,侵蚀方式主要为溯源侵蚀,第二场降雨结束时,细沟累积长度、平均宽度、平均深度分别为38.17 m、0.19 m、0.10 m,坡面细沟总面积占试验土槽面积的19.8%;第3次降雨坡面以连续细沟为主,细沟溯源侵蚀作用减弱,细沟沟壁崩塌和沟底下切增强,细沟累积长度减少5.66%,细沟平均宽度、平均深度、总面积分别增加了26.32%、60%、24.24%。(2)细沟平均宽度、平均深度、等高线偏离度沿斜坡长呈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现象,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细沟形态参数在沿坡长4~6 m处的最大值出现上移。径流能量的消长对坡面细沟形态演变规律具有明显影响。(3)细沟宽度和细沟深度在前两场降雨随距细沟沟头长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在第三场降雨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细沟深度随细沟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当细沟深度到达犁底层后,细沟深度增加变缓,细沟宽度增加变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