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Ca3Al2O6:Eu3+红色荧光粉,通过XRD、SEM、荧光光谱分别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进行表征,讨论煅烧温度、Eu3+掺杂浓度以及电荷补偿剂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所得样品的结构与Ca3Al2O6相同,Eu3+掺杂并没有改变其晶体结构.合成的荧光粉在394 nm近紫外光激发下发出615 nm明亮的红光.样品的红光强度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弱,最佳烧结温度为1200℃.同样红光强度也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弱,最佳Eu3+掺杂浓度为4%(摩尔分数).加入电荷补偿剂后样品的发光强度均增强,其中加入K+后发光增强的效果最显著.该铝酸盐红色荧光粉性质稳定,在白光LED近紫外芯片激发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用微波辅助均相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Y1-x-y, Lay2O3:xEu3+(x=0.01~0.05, y=0.05~0.25) 红色荧光粉.研究Eu3+、La3+的掺杂浓度和煅烧温度对荧光粉性能的影响.通过差热分析仪、红外光谱仪、XRD、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前驱体热重曲线和FTIR曲线、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及颗粒大小和荧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组成为 (Y, La, Eu) OHCO3·nH2O;所制备样品为立方晶系;SEM显示荧光粉为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粒度为200 nm左右;较为适宜的焙烧温度为900 ℃;La3+掺杂含量y=10 %, Eu3+掺杂含量x=3 %时,样品荧光粉发光性能最好,最大发射波长为614 nm,对应的是Eu3+的5D0→7F2跃迁;样品的色坐标为 (0.654, 0.346).所制备的(Y1-x-y, Lay2O3:xEu3+荧光粉具备较好的发光强度与色纯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热法制备立方相Y2O3:Eu红色荧光粉.在不同掺杂浓度、不同溶液pH值的系列样品中,均观测到Eu3+离子的特征发射.荧光强度与Eu3+离子掺杂浓度关系研究表明:在不同掺杂浓度中,Eu3+离子掺杂浓度为9 %时其相对发射强度最强.在不同溶液pH值所获得的样品中,以溶液pH等于6制备的样品发光效果最好.此外通过与商用Y2O3:Eu红色荧光粉比较,发现其荧光强度相当.因此,与传统高温固相法相比,水热法合成Y2O3:Eu红色荧光粉是简单易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尿素为沉淀剂,采用微波辅助液相沉淀法合成了类球状双基质Ca(MoO4)1-x(WO4)x:Eu3+红色荧光粉,通过采用XRD、SEM、荧光光谱(PL)等现代分析技术对荧光粉的结构、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Ca(MoO4)1-x(WO4)x:Eu3+红色荧光粉晶型完整,纯度高,为白钨矿结构;掺杂WO42-离子后,CaMoO4:Eu3+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明显增强,当WO42-离子的掺杂量x=0.4时,在395 nm激发下,在616 nm处的主发射峰的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掺杂浓度过高时会出现浓度淬灭现象.其较优的煅烧温度为1 000 ℃,煅烧时间为4 h.   相似文献   

5.
通过高温固相法在硼磷酸盐KNa4B2P3O13基质中掺杂稀土Sm3+离子获得橘红色发光性能,研究了电荷补偿剂Na+对该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开展了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及量子效率等测试对材料的物相、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荧光粉的荧光发射源于Sm3+的4G5/2→6H5/2(562 nm)、4G5/2→6H7/2(598 nm)和4G5/2→6H9/2(645 nm)跃迁,Na+的掺杂没有改变Sm3+特征发射峰的形状和位置,增强了其发光强度。Na+浓度为1%时,可使发光积分强度提高48%。此外,掺杂Na+对荧光粉的寿命和色坐标无明显影响,其色坐标均位于橘红色区域。   相似文献   

6.
杨泰  李霞 《稀土》2012,(1):37-41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以钨酸锶为基质材料,掺杂稀土Eu3+制备了可被紫色光有效激发的红色荧光粉Sr1-2xNaxWO4∶Eu3x+。通过测定与分析样品Sr1-2xNaxWO4∶Eu3x+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发现激发光谱在395nm处吸收值最大,发射光谱的发射主峰位于613nm处,属于Eu3+的5D0→7F2特征跃迁。不同的Eu3+掺杂浓度下样品发光强度不同,当x=0.07时发光强度最佳。电荷补偿剂Na+对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很大,主要原因是Na+的加入会影响基质的晶体结构,当Na+的含量与Eu3+含量相同时样品发光强度最好,Na+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基质结晶不完善,荧光体的发光强度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7.
稀土玻璃陶瓷铸造过程中的连续降温会使熔体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对不同温度(1 550~1 100℃)的淬冷样品进行Raman、XRD和SEM-EDS分析,研究了温度对La2O3-SiO2-CaO-Al2O3-MgO系高温熔体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较高时淬冷样品呈非晶态,温度较低时淬冷样品呈晶态。对非晶态淬冷样品的Raman谱线进行解谱后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硅氧/铝氧四面体基本结构单元Raman峰位向高频方向偏移,且低频(200~800 cm-1)结构单元峰位偏移幅度大,高频(800~1 200 cm-1)结构单元峰位偏移幅度小;La2O3能够抑制各结构单元峰位向高频方向偏移。XRD和SEM-EDS结果表明:添加La2O3后La2O3-SiO2-CaO-Al2<...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合成了(Y0.98-xYbxEr0.02)2Ti2O7(x=0, 0.02, 0.04...0.10)荧光粉, 分别采用XRD和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结构和上转换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Yb3+掺杂浓度对样品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 并对样品的发光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得样品为面心立方结构的烧绿石相.在980nm激发下, 样品展现出很强的上转换荧光发射并且发光颜色可以通过Yb3+掺杂浓度来调节.样品上转换绿光和红光发射均为双光子过程并且交叉弛豫过程在上转换红光发射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液燃烧合成法制备了La2O3掺杂纳米钨(W)粉,分析了La2O3掺杂纳米W粉的致密化行为及La2O3对纳米W粉致密化行为的影响,研究了烧结后合金的显微组织形貌、导热性能及显微硬度。结果表明,La2O3会显著抑制纳米W粉的致密化速度,纯W粉在1350 ℃烧结后的相对密度可达到96.2%,而La2O3掺杂纳米W粉在1500 ℃烧结后的相对密度仅为95.0%。在1500 ℃烧结后的La2O3掺杂W合金的晶粒尺寸为0.57 μm,比纯W粉烧结合金的晶粒尺寸小一个数量级,因此其导热性能也较纯W粉烧结合金有所降低,但是显微硬度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利用溶液燃烧法制备氧化镧(La2O3)掺杂Mo粉前驱体,对前驱体粉末还原、烧结,研究La2O3掺杂量(质量分数)对Mo–La2O3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粉末在700 ℃下氢气气氛中还原,得到平均晶粒尺寸在100~220 nm的La2O3掺杂Mo粉。Mo–La2O3粉末经过1600 ℃放电等离子烧结后相对密度达95%以上,但随着La2O3掺杂量的提升,其相对密度逐渐降低。随着La2O3掺杂量的增加(质量分数在0~1.0%范围内),显微硬度先上升后下降。在La2O3掺杂量为0.7%时,Mo晶粒尺寸为500 nm左右,材料显微硬度最高,达到了HV0.2 564。  相似文献   

11.
以六水合硝酸镧和六水合硝酸铈为原料,一水合柠檬酸为络合剂,通过低温固相反应法制备铈酸镧前驱体,经不同温度煅烧制备铈酸镧粉体。利用红外光谱和综合热分析研究前驱体的结构和热分解过程,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和体积密度测试等手段对不同煅烧温度合成的粉体物相、形貌及烧结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达到600 ℃时,前驱体开始生成铈酸镧晶体,且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晶体发育不断完善,晶粒逐渐长大。经800 ℃煅烧可获得单相的铈酸镧粉体,再经1600 ℃烧结,试样的相对密度达到95.5%。  相似文献   

12.
根据Box-Behnken曲面响应法,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设计了大气等离子喷涂三个工艺参数(电流I、氩气流量、氢气流量)的三水平回归分析试验,通过SprayWatch-2i系统在线测试La2Ce2O7粒子飞行速度及表面温度,经统计分析得到粒子温度和速度的回归模型。采用扫描电镜表征涂层微观结构,并利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未熔颗粒面积分数和孔隙率。结果表明,La2Ce2O7粒子速度符合线性模型,电流、氩气流量是影响粒子速度的主要因素,而氢气流量对粒子速度的影响不显著。粒子速度随氩气流量和电流增大而线性增长。当氩气流量为120 L·min–1,电流为600 A,氢气流量为10 L·min–1时,粒子速度达到最大。粒子温度符合二次模型,氩气流量、电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粒子温度的最主要因素。当氩气流量为74.22 L·min–1,电流为543.96 A,氢气流量为10 L·min–1时,粒子温度达到最大。粒子熔化状态提高,涂层未熔颗粒下降。  相似文献   

13.
采用传统熔融冷却法制备Eu3+掺杂的硼铋钙红光玻璃,研究不同Eu3+掺杂浓度下,玻璃的密度、摩尔体积、折射率等一般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分析玻璃的激发、发射光谱及玻璃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得到了一种高Eu3+掺杂浓度的红光玻璃.研究表明:随着Eu3+浓度的不断升高,玻璃的密度、折射率、玻璃转化温度和热稳定性逐渐升高,摩尔体积先减小后增大;8%(指摩尔分数,下同)为Eu2O3的较优掺杂浓度, 9%为玻璃成玻区中最大Eu2O3掺杂浓度.玻璃总体对称性均较低,为非晶态结构;玻璃结构致密程度先增大后减小,其结构单元主要包括[BO3]三角体、[BO4]四面体、[BiO3]三角体和[BiO6]八面体.制备的荧光玻璃因具有高的Eu3+掺杂浓度、与蓝光芯片的有效匹配度、优良的热稳定性、较低的熔点以及合适的折射率等特点,将有望成为白光LED用玻璃陶瓷的良好基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法制备具有单一相六方晶系的LaF3:Eu3+纳米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光致发光光谱(PL)和荧光衰减曲线对LaF3:Eu3+纳米荧光粉进行表征.LaF3:Eu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主要由250 nm处的宽带(O2-→Eu3+的电荷转移跃迁)和一些尖峰(Eu3+ f-f跃迁)构成,其中位于近紫外区396 nm处有一较强的激发峰.通过发射光谱探测Eu3+在LaF3晶体中的局部晶场环境.在298 K下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可知,在六方晶系的LaF3纳米晶体中的Eu3+晶格位置从D4h降至到C2v,这是由于晶格变化所造成的.在396 nm激发下,观测到较优掺杂浓度为10%的LaF3:Eu3+荧光粉在591 nm(5D0→7F1跃迁)处有强烈的红色发射峰.其发光性能表明,LaF3:Eu3+红色荧光粉在近紫外发光二极管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氮气为保护气氛,在820~980℃下用La2O3刻蚀人造金刚石单晶表面,研究稀土氧化物La2O3刻蚀对人造金刚石单晶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刻蚀后金刚石单晶不同晶面的表面形貌,通过人造金刚石单晶表面粗糙度、单颗粒抗压强度、抗冲击韧性和铜基结合剂金刚石节块抗弯强度来表征刻蚀前后金刚石单晶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La2O3对金刚石{100}面和{111}面的刻蚀是各向异性的;当刻蚀温度从820℃升高到980℃时,{100}面表面粗糙度从0.40μm增加至2.28μm,{111}面表面粗糙度从0.70μm增加到3.32μm,金刚石单颗粒的抗压强度由未刻蚀金刚石的576 N降低到最小530 N,冲击韧性由92.94%下降到89.21%。当金刚石体积分数为5%时,刻蚀后金刚石节块的抗弯强度增幅达到1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