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冷冰箱中食物的新鲜程度主要依靠冰箱内部温度的分布与冰箱的进回风系统来保证,而冰箱内部温度的分布则需要依靠冰箱的风道来实现。本文以某款风冷冰箱为试验对象,通过试验验证,对其冷藏室进风口、风道面积及出风口分布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冰箱内部整体温度降低、温差缩小,较优化前箱内温度差最大为7.3℃降低至3.8℃,冰箱的保鲜功效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在风冷冰箱开发过程中,风道是一个最核心的功能部件。风道的优劣直接影响冰箱制冷能力、保鲜效果、能耗多少等关键指标,因此,对风道进行优化设计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作。通常情况下,温度均匀性是衡量风道优劣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本文选用该指标为风道优劣评价指标,并将其作为风道优化设计的目标。为保证各间室内的温度均匀性和制冷效果,各风口位置和风量大小或配比是非常关键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现有大容积风冷冰箱冷凝模块的设计现状,从风扇支架、冷凝风道、冷凝器以及固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技术方案的优化改进,设计出一种冰箱用一体式冷凝风道结构。结果表明,一体式冷凝风道结构是集风扇支架、冷凝风道以及冷凝器安装结构为一体的创新设计,微通道冷凝器边板设计有与一体式冷凝风道对应的固定孔,可以确保冷凝风扇扰流的冷凝风全部扫掠过微通道冷凝器的表面,进一步强化换热效果。该种一体式冷凝风道结构具有结构整体尺寸小,安装方便,成本低等优点,可以满足更宽容积段的大容积风冷冰箱的冷凝模块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风冷冰箱的保鲜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箱内气流循环及温差。论文以某款风冷冰箱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对其风道和冷藏室进行三维内流场数值模拟及相关实验,找出影响箱内温差的相关因素。通过修改出风道形状、风口布局、出风方式等参数对风道进行改型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风道优化后温差由7.5℃降为3.8℃,保鲜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上冻下藏型单系统风冷冰箱冷冻风道的优化设计,利用电动风门对风道内风腔进行分隔.基于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提出实现单系统双门冰箱独立控温及宽幅变温的设计方案.参考热负荷计算结果并结合离心风机的工作原理,对风道采用左右风腔不对称设计.通过增设冷冻风门,并在风道内不同位置上设置若干个形状各异的导流结构,以优化出风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冰箱未来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结果表明,随着国家冰箱新标准出台,通过对冰箱及压缩机一体化设计、基于CFD风道效率仿真设计、多循环制冷系统设计以及冰箱噪声优化设计等方法研究分析,提出大容积风冷冰箱节能、降噪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大容积间冷式冰箱研发设计中,由于薄壁技术和传统结构的技术限制,缺乏进一步提升冰箱容积率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某原型机,设计了横置蒸发器及其配套风道的新型结构.对横置蒸发器冰箱进行CFD仿真,分析横置蒸发器风道和箱体的内部流场特性演化规律.发现风扇同转速下,横置蒸发器冰箱相比较竖置蒸发器的冰箱左右两侧进出口风量更均匀,总风量相当.经性能试验验证,测试的流场特性和瞬态温度状态与仿真吻合.在相同的蒸发器表面温度的前提下,冷藏室温度下降较快,制冷量充足.  相似文献   

8.
正专利类型:发明专利发明人:张伟;耿秀华;杨伟专利号:ZL201510450628.6本发明公开一种冰箱的风道组件及冰箱,冰箱内形成有冷冻室与冷藏室,风道组件包括本体及形成于本体内的有第一送风通道、第二送风通道、第一回风通道及第二回风通道,第一送风通道一端与送风管路连通,另一端与冷冻室连通,以为冷冻室提供冷风;第二送风通道一端与冷冻室连通,另一端与冷藏室连通,以为冷藏室提供  相似文献   

9.
刘雷  李培培 《日用电器》2021,(10):103-105
为了解决单系统风冷冰箱化霜能耗高的问题,通过研究在各种蒸发器结霜状态下冷藏单次制冷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出冷藏制冷时间与蒸发器结霜量的关系,设计出以冷藏制冷时间为依据的单循环风冷冰箱化霜控制方法.该方法能使冰箱达到"准确化霜,及时化霜"的目的,避免出现过度化霜导致冰箱能耗增加或者不能及时化霜导致冷冻风道结冰问题.该研究成果丰富了冰箱的化霜控制方法,为单系统风冷冰箱的化霜设计改善提供重要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电动风门在单循环电控风冷冰箱上的使用现状,介绍了单循环风冷冰箱的工作原理及电动风门在单循环风冷冰箱中的主要作用,重点对电动风门在风道中不同的设计位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设计的优点以及潜在的风险,寻求较佳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无霜冰箱的风流体测试与研究,在了解影响风量与风压性能的各种零部件参数以及无霜冰箱本身风道系统的特性后,本文重点研究无霜冰箱流体对性能的影响及仿真性优化,经过理论的计算与实际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降低无霜冰箱的能耗与噪声。  相似文献   

12.
以一款薄壁化大容积率风冷冰箱为研究载体,分析多种节能技术方案,完成整机能耗的匹配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单循环制冷系统,通过应用高效变频压缩机、变频风机风机、高效风道结构,控制逻辑优化以及VIP板等设计方案,全薄壁大容积风冷冰箱达到了新国标一级能效设计要求,较常规的大容积冰箱用三循环制冷系统性价比更优.  相似文献   

13.
白连社  王瑶  关鹏  洪小军  罗健 《电器》2012,(Z1):122-126
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冰箱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之一。冰箱冷藏室内的流场分布及温度分布对储存在其内的食品有着重要影响,而流场分布及温度分布取决于冷藏室风口位置及内部结构。本文通过对冰箱冷藏室进行CFD建模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对冰箱冷藏室风道系统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冰箱冷藏室内部温度分布均匀性,改善了其流场分布,这样对冰箱冷藏室食物储存及降低冰箱能耗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由春兰与LG合资生产的具有业内先进水平的新型“门送冷”冰箱,是春兰集团近期冰箱产品的一个亮点。 所谓“门送冷”,实际上是采用一种新型的冰箱箱体内风道循环结构,主要体现在冰箱新的冷气循环上。具体讲,这种冰箱在工作时,采用的是箱体内门体两侧对应、同时送风(冷气)的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风冷冰箱噪音产生的三大主因:压缩机自身或共振产生的噪音;系统管路的震动声、流动声、喷射声;风机、风道、风扇产生的振动声和气流声。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冰箱噪音予以分析辨别,并予以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通过CFD仿真的方法,对电冰箱的风道内部流场进行数值分析,从而找出冰箱风道及相关部件在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为优化及改进设计方案提供指导。通过优化分析及对相关的结构及部分参数进行调整,冰箱的整机的噪音降低3 dB。从实验的数据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探讨的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可为产品开发之前的电冰箱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预知产品方案中的风险点,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从而可以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的可靠性,并降低新产品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前,常规的冰箱基本上是在冰箱的构造之后成型的,并且形成了每个冷藏室的温度区域状态。偶尔,少数冰箱的温室可以实现稍大的温度范围调节,但是市场上的实际反馈数量和变温室的大容积需求量很大。本文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冰箱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使用。结果表明,通过冰箱和压缩机的集成设计引入新的国家冰箱标准,基于风道效率的CFD模拟,多循环制冷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冷却噪声的优化,提出了一种大容量的风冷冰箱节能降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单建标  张波  崔培培 《家电科技》2021,5(5):48-50,58
利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对某小容积三门冰箱风道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流场特性和风量分配.通过对原型机进行实验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在原型机仿真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道导风结构进行优化,最终仿真总风量为35.94 m3/h,较原型机提升18.03%,基本满足更新产品后对风量的要求.同时根据标准化要求,对该容积冰箱导风圈直径进行仿真探究,通过多组不同直径导风圈仿真风量对比,最终确定该型号冰箱导风圈直径为90 mm时,风量最大,为37.46 m3/h.  相似文献   

19.
以现有三门风冷冰箱为研究载体,从制冷系统、风道结构、控制规则以及保温层等方面进行技术方案的优化改进,设计出一款全变温风冷冰箱。同时辅以RFID自动识别与智能蛋盒的智能设计。结果表明,通过对三门风冷冰箱各部分的再优化设计,各间室温度都可以在较大的温区范围内进行自由变换,化霜可靠性等测试项目得到可靠验证。冰箱内置RFID自动识别技术,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访问查看冰箱食品的相关数据。智能蛋盒的设计可以随时准确跟踪蛋盒内蛋类物质的存储期。该款集全变温与智能为一体的风冷冰箱实现了风冷冰箱不同间室全变温功能要求,RFID自动识别与智能蛋盒的智能化设计使得冰箱智能化效果更为显著,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  相似文献   

20.
MSV技术作为当今国际制冷行业的先进技术,已被国内外许多冰箱厂家所关注,它解决了传统冰箱的无霜与保湿之间的矛盾,开创了冰箱无霜保鲜技术的新纪元。 M技术(moisture Keeping and no frost)保湿无霜,冷藏采用直冷方式,使蔬菜、水果能得到理想的湿度;冷冻室采用风冷式,同时利用抽屉式结构配以同步风道,使冰箱各间室不但可以保持无霜,而且食品不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