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独立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2)
创新意识在个体的认知、人格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由展示的舞台,合理、科学地运用多种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其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5)
一个良好的班级是学生生活和学习讨论的港湾,也是学生开展自我兴趣爱好进行讨论交流的地方。塑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更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在一个宽松友好和谐的氛围之中,得到健康的成长,从而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和人生奠基。同时能够学会人际交流的原则和规则,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能力,打造健全和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8)
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比较复杂,教师人格特征中的消极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比积极方面大。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化实现的,其影响机制是学生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统一。职业学校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发展影响的方式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的性格特征和教师工作责任心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民之父母》是新出土的反映孔子《诗》教的重要文献,可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孔子所提出的"必达于礼乐之洍,以致‘五至’,以行‘三无’,以横于天下"的理论把《诗》作为了人格修养的教材,而"威仪"和"气志"则是这种《诗》教人格取向的核心概念。孔子在接受前人关于"气"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气志"概念,并改造传统"威仪"概念与之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教理论。孔子《诗》教中的"气志"和"威仪"是其人格取向的一体两面。"气志"即个体人格修养所锻炼的君子"气志";"威仪"即君子"气志"所呈现的个体"威仪",其内涵十分丰富。孔子《诗》教的这种人格取向将学《诗》者的关注点从礼仪应用引向人格培养,使文学得以从集体仪式转向个体表征,完成了"诗言志"观念的文学转型,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9)
文章通过"贴近学生个体的智能观""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三个方面的论述,希望可以为智障学生的个体发展创设出适宜的教育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0)
生活是美的源泉。基础美术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极具重要性。基础美术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学生人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3)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其实就是指个体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内容和素质培育方法获取的就业人格、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外化出的人格特征,共计4大类,14个二级子类要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1)
休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生健康、积极人格的发展也有着积极价值。"闲暇"的本质并不是意味着人们对空余时间毫无规划地任意消极使用,而应该是人个性自由的尽情发挥和人意志自由的充分体现。而"终身学习"作为21世纪人的通行证,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同时"终身学习"作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如何诠释其与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关系,并基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实际路径,对提高大学生日常休闲生活的质量,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客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的安顿和道德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追求科学理性与创新的现代社会,大学德育教学究竞如何才能获得教育实效,其中关键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即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使教材上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滋养与行为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